由反腐案例看内部控制
2012-03-18王秀娟
王秀娟
归某是原上海某技术工程公司轻纺工程部的经理。2000年11月,山东某公司向公司求购精梳机一套,但当时公司并没有购买此类机械的配额,归某利用其它公司的配额到上海纺织总厂定购,随后,归某将本公司的45万元划入纺织总厂。2001年初,归某代表公司到纺织总厂核账时发现,纺织总厂财务出错,把已提走的设备,当做其它公司购买,而归某划入的45万元变为公司的预付款。2001年,归某派人以公司的名义到纺织总厂购买混条机等价值60余万元的设备,因为有了预付款,归某仅向纺织总厂支付了15万元。随后,归某找到亲戚经营的纺织器材公司,开出了公司以67万元购买设备的发票,归某从中渔利50余万元。归某作为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其犯罪过程,折射出双方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们仅分析归某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管理或者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因素组成。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在实际工作中,授权审批控制往往与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相结合。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权力;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能审批;有权授权的人则应在规定的权限服务内行使,不得越权授权;企业的所有业务不经授权不能执行;企业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通常有6大类主要的不相容职务: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些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些财产物资和使用这些财产物资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监督这些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但如果企业没有适当的职务分离,则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更大。
一般而言,健全的采购业务中,采购员、审批人和执行人、记录人应分离。如果其中关键的职务没有分离,就有可能发生舞弊。归某利用手中的职权,未经审批程序就私自决定向纺织总厂采购价值60余万元的设备,这暴露出企业授权审批控制的弱点。本来应该由第三方执行付款,并与纺织总厂核账,但令人惊讶的是,核账竟然也是归某一人亲手所为。所以,采购、审批、执行和记录的职务分离控制漏洞给了归某可乘之机,使其掩盖了同纺织总厂的交易问题,进而上演了后来的偷梁换柱,直到八年后纺织总厂发现问题才将归某绳之以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市场在我国迅速发展,由此而来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成为困扰政府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问题,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规范。通常情况下,企业均能够找到关键风险业务流程,并且能够贯彻内部控制的制定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遵守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很多企业都有较为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或制度,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广东新广国际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吴日晶因涉嫌受贿、挪用公款被送上法庭,在此之前,吴日晶为消除阻碍其大权独揽的不同声音,向自己的下属行贿。向下属行贿,必将瓦解内部监督,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就会出现部分瓦解,甚至全面崩溃,领导就会如入无人之境,想怎么乱来就怎么乱来,再完善的制度、再严密的控制环节,在这些处心积虑谋求个人利益的人的共同作用下,都会变成聋子的耳朵。
当前我国企业中出现的舞弊事件呈高发态势,这不仅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有关,也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有关。不怕蠹虫狡猾,就怕监管失灵。加强内部监督,壮大外部监督,如果企业的监督到位,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必然在聚光灯下无从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