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媒的消亡将是时代的选择

2012-03-17■安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2年10期
关键词:纸质书店期刊

■安 冈

这个题目,恐怕是很多编辑所不能同意的。有关电子阅读是否将取代传统阅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多年,但至今没有一致认可的结论。说实话,作为一个纸媒编辑,对于纸介媒体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和压力,笔者也是“心有戚戚然”。问题是,感情能够与历史博弈吗?古人知道抛弃甲骨用竹简,抛弃竹简用纸,信息时代的编辑还没有古人的认识高度?活字印刷必然要取代雕版印刷,电脑排版也必然要取代 “铅与火”;汽车终究要取代马车,将来也必然有其他工具取代汽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做“传统”的遗老遗少,坚决 “不剪辫子”,还是顺应时代潮流,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是纸媒编辑不能不思考并做出反应的问题。

纸媒出版 “水瘦山寒”

纸媒的消亡当然不会是近几年或十几年的事,目前纸质阅读仍占7成。但是根据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1年我国18周岁至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网络在线阅读增幅达65.2%,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增幅分别为31.1%和77.7%。而 “纸质阅读仍占7成以上”中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不习惯或不会使用电子阅读。那么若干年之后,今天习惯于在线、手机、电子阅读器阅读的青少年成为主要阅读人群的时候会怎样呢?

据报道,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最近表示,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并将国有书店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城市的繁华街道必须给书店预留位置,社区新建的地方都要留出书店经营的空间。

为什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会有如此设计?先来看一些数字。据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的调查,过去10年间,有近5成民营书店倒闭,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仅2007—2009年,我国民营书店的数量就减少了1万家。事实上,大多数新华系的国营书店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有人做出悲观估计,在未来一两年间,90%的实体书店会倒闭。

国外实体书店和纸媒报刊的破产潮更早。有报道称,英国一家出版咨询公司2008年的调查表明:2002—2007年间,研究人员通过在线形式获取学术信息的年增长率为50%~100%,并且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学术信息的在线使用已远远超过纸质出版物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再续订纸版期刊,美国的某些地区建立了大学图书馆联合储库,以节省大学图书馆的物理空间;2008年底,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拥有161年历史的老牌报业巨擘芝加哥论坛报和洛杉矶时报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4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纸质日报,而专注于制作网络版;2011年,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博德斯破产,它曾被认为是全美最佳书店,巅峰时期年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2010年博德斯关闭在英国的业务时,网上书店亚马逊获得了博德斯的大部分顾客;英国数据调查公司Experian的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7月份,英国仅剩2178家实体书店,比2005年的4000家减少了近一半,目前全英有580个城镇已没有一家书店。

数字出版 “其兴勃焉”

其实,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从去年底开始就出台了一些对书店业的救市之策,拯救实体书店:据报道,杭州市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营书店;上海每年划拨1500万元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直接用于扶持实体书店。

但是,通过政府行为、行政手段拯救书店,具有可持续性吗?从长远看,纸媒出版物的纸张和印刷,实体书店的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房屋成本等,与数字出版物和网络书店相比,具有竞争的可持续性吗?

2009年12月14日一天里,亚马逊在世界范围内卖出了950万本电子图书,相当于每秒钟就有110本书被买走。在英国,亚马逊每卖出一本精装书的同时,至少售出两份电子书。2011年上半年,全美实体书销售额下降19%,而电子书销售额同比增长261%。2012年世界读书日,云中书城一天的图书下载量达35万册,这是多少实体书店的销售量?当当网在售图书品类达79万种,云中书城在售的图书品种超过100万种,杂志12000多种,有哪个实体书店能做得到?

电子阅读之所以最终会击败纸质书刊,因为它具有太多的优势:第一,低价,没有纸张、房屋、物流等成本,价格比纸书低得多;第二,购买方便,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方式随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购买;第三,携带方便,一个薄薄的ipad,有巨大的存储量,上百上千册图书可以随身携带;第四,阅读方便,不必再捧着厚厚的期刊或图书,字体大小可以随时调整,不必为字号太小而费眼费神;第五,信息快捷,即便是每天二三十版的日报,其即时性和信息量也无法与网络信息相比;更重要的是第六,绿色环保,且不说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工作性用书、消遣性用书,只说学生用书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国每年的在校生少说有2亿人,每人每年10册教科书,就是20亿册图书,这要消耗多少木材?2011年中国新闻纸产量368.79万吨,每吨新闻纸需7棵成材树,单是生产新闻纸,每年就有2000多万棵成材大树遭砍伐。如果用电子教科书取代纸质的教科书,小学生背不动的大书包会变得多轻?又有多少森林资源得以免遭灭顶?

杂志社应 “算无遗策”

目前多数杂志社的做法是,将其网络版或电子版权授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网络数字技术商,每年与其分成,杂志社可分得的金额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之间。对于尚无条件自办网站或者尚未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的期刊,从扩大影响来说,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从长远看,不但收益不大,而且可能压缩了纸媒的发行空间。也有相当数量的杂志社自建了网站,但做法各异,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延期挂网,出版下期纸媒的时候才挂出上期的电子版;二是只上网部分文章,大部分文章不挂网;三是使用ppt格式挂网,读者无法下载成word格式或文本文件。如需下载成word格式或文本文件,则需付费;四是即时全部挂网,可以下载成任何格式。前三种做法都是既要跟上时代潮流,避免被读者看作落伍者,又怕影响纸版的发行。第四种的做法则是有较大的稳定的发行量,或者有充足而稳定的广告收入,不依赖于发行量。

上述几种做法,都不过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翻版,仍是呆板的单向发布,是被动地融入了数字时代。网络平台的优势绝不仅仅如此,它的传播效率、及时的更新、巨大的信息容量、强大的图文表现力、视频与动漫的观赏性、个性化的阅读、超链接功能、检索功能、互动交流功能等,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革命性的再造,并且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蚕食掉纸媒。

所以作为纸媒期刊编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武装起来,成为既懂编辑业务又掌握数字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出版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出版流程数字化、内容加工数字化、生产模式数字化、传播载体数字化、阅读消费数字化。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也应当数字化。文字编辑要由有纸化办公向无纸化办公转变,稿件的登记、查新、审稿、加工、校对全部电子化处理;排版 (美术)编辑要成为网络编辑。既节约了成本,又减轻了编辑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与作者的沟通。比如哪些文章下载率高,编辑一目了然,在组织稿件方面能做到心中有数;再如在网页上设立微博,及时地把编辑部的思考和相关信息传递给读者,及时地得到读者的反馈,及时地改进编辑工作。

全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字编辑、网络编辑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而是对编辑部的整体改造。所以要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业态,杂志社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苦练内功,统筹规划,整合各种要素,使各个部门做到无缝对接,构建起自身的数字化竞争优势,使整套编辑出版工作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单一地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延伸服务转变,从传统的物流向信息流转变,从定时的传递向即时的沟通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读者和作者的忠诚度,从而占领并扩大数字出版这一新兴市场。

编辑应该 “眼波长伺”

纸质期刊在中短期内还不会被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成果、申报职称论文等只有发表在纸质期刊上才被认可。至于发表在网络期刊上的科研成果何时能获得认可,取决于官方对网络期刊的核准及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但终究是会实现的。发表虽然在纸质期刊,但现在大多数的投稿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互联网也是双刃剑,电子版的方便快捷为抄袭和 “一稿多投”提供了便利,也就意味着给编辑增加了工作量。一是稿源丰富了,编辑的选择余地大了,审稿量也增加了;二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爆炸与冗余,失去控制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对海量信息的甄别、过滤使信息成为编辑的敌人;三是必须增加 “查新”这一工作环节,也增加了工作量。这一工作可以利用中国知网推出的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众多的搜索引擎。但即便如此,因为作者的 “一稿多投”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所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很可能查不到,结果是你发表时其他期刊也发表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加强与作者的沟通,为作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作者对你的认同度,从而形成较固定的作者群。在海量信息时代,优化选择信息源将是评价一个编辑是否优秀的重要条件。

按照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精神,非时政类报刊都必须断奶,进入市场,企业化经营。市场的法则是,谁先主动进入市场,谁就能占领市场,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后来者即使想要在市场上分一杯羹也是难上加难。可以预见,对数字出版这块大蛋糕的争夺会愈演愈烈。

猜你喜欢

纸质书店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期刊问答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最美书店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