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阅读中思想感情的把握

2012-03-15黑龙江省实验中学迟洪臣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草堂诗人诗歌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迟洪臣

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的诗歌阅读面窄,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在诗歌阅读中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也就很难准确把握理解。再加之学生本身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往往断章取义,急躁毛糙,浮于表面,不懂迁移,诗歌思想的解读似乎高不可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诗歌阅读重在细致和感悟,需要在简洁的话语中推敲出丰富的含义,补充诗歌的大量留白,所以细致入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必不可少。同时以同类型诗歌进行对比阅读也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很便捷的途径。

一、读题目,定位题材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高度概括了诗歌的内容,定位了诗歌的题材,同时也确定了诗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如: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题目中交代了这是一首咏物诗,那么咏物诗的基本思想内容和鉴赏方法就得以确定。咏物诗的基本思想情感是:表达对所咏之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或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品质和情感。基本的赏析手法就是一一来概括所咏之物的自然属性特征,并以此来揣摩作者是通过这个表达的喜爱赞美,还是托物言志。例如: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请分析作者通过梧桐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基本的思想和鉴赏方法都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仔细分析文本。

文本 物的自然属性 人物思想情感森森 浓密、天质美好 天生才智孤高百寻,凌霄,不屈己 笔直、高大 正直不屈得地 扎根大地 虚心扎实根弥壮,叶更阴 年岁越高根越壮,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坚强不屈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所以,我们据此得出本题的答案:.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周朴:晚唐诗人。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强秦。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一首怀古诗。我们对这首诗会有一个大体的思想情感的判断,因为怀古诗的基本思想比较固定,怀才不遇,讽喻现实,追慕古人,感慨时光易逝或盛衰无常等。这类诗歌常见的手法是古今对比,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比较固定。

昔今曾经的山河锦绣,古秦国国势强大。表达的思想情感荒郊一片,泾水流去,春草殆尽,耕破原田,古碑独矗,苍山积雪,残阳寒林。荒败萧疏。看到这荒凉的景象,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感伤国势衰危。

其他几种题材的诗歌的阅读也具备这样的特点。这里不做赘述。

我们平时的诗歌学习,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平时这样分类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攒起的阅读经验能让学生形成很好的阅读能力。

二、读诗文,把握重点

解读诗歌思想情感时,诗中有3类词语是一定要抓的。

1.抓直接抒情的词语。

2.抓景物及其修饰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古代诗歌传达感情的重要媒介,准确抓好景物的特点和其所营造的氛围,对解读诗歌至关重要。如: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中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其中景象的描写“风定”“千里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整个景的特征便可清楚把握,即澄明、清幽、开阔。而远空时隐时现的孤鸿这个物象的动作泄露了诗人的思想,诗人要像这孤鸿一样,在辽阔清净的天地之间自由翱翔。与词的首句“摇首出红尘”自然相照应。这里景与物及其修饰成分或相关内容的细致把握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本诗以景结情,其中蕴含的情感要紧抓“寒鸦飞尽”“水悠悠”来作重点赏析。飞尽寒鸦,写眼前景色极尽荒凉,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这其中的愁情已经很突出。再看眼前的流水,悠悠不尽流向远方,古诗以水喻愁,此中更显友人远去之后,诗人凝望朋友远去的方向,故人身影已尽,唯有悠悠不尽的流水好似诗人心中流淌不绝的愁情,剪不断。

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歌的精华,鉴赏是要倍加细致,以期更好的理解效果。

3.人物的动作及相关信息。

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段多样,其中动作(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最常用的手法,将这些内容与诗文本身内容有机结合,能收到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奇效。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本诗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捻花”“放花”及人物状态的描写“无语”,很传神地刻画出了诗人面对即将归去的春景的珍惜之情,于是“手捻花枝”,似要握春于掌,阻其逝去。可惜春光无情,转眼已经残红凋谢,遍地狼藉,无奈,只能放手,眼见春景逝于眼前。这其中的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可谓传情的神来之笔。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钧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紧抓诗人的动作行为描写,快速把握诗歌内容。“钩疏箔”“卧看”,面对千山急雨,诗人敞开笼帘,更是敞开了胸襟,平静地卧于榻上,任凭大雨咆哮滂沱,不禁让人拍手称叫,好开阔的胸襟。

三、读下注,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在诗歌鉴赏题中主要以下注的形式出现。抓准下注给出的重点信息,再结合诗文本身,理解诗歌不但快捷,而且准确度大大提高。例如: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所作。

这首小诗的背景部分对于整篇诗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乍看本诗写的是杜甫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烦扰,实则并非如此。我们观察诗歌创作背景“寓居成都草堂第二年”,杜甫流寓西南一带,居无定所,生活落魄,每日甚至饮粥度日,几经辗转,后来到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有了稳定的生活,并在严武的举荐下做了节都。本诗正是在他居于稳定的生活中创作。稳定的生活,加上草堂周围的景色秀丽,因此喜悦闲适气氛很浓,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于细致生动的景物之中传达人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显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那么这首诗中所含有的内心的烦扰之情,似乎就要变得少一些了。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诗背景交代“诗人见有人将自己的形貌画在风筝上”大笑而作,后“一举登第”等,结合文本的“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还有“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自然接触,诗人首先是以机智的语言在回应嘲笑,同时也在这里表达了高远的志向。

诗歌注当中还有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典故的解释,这部分一定会在诗歌主题理解上有很大帮助,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研究。

诗歌的主体探究方式多种多样,有时还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内容来帮助我们理解内容,当然,不管哪种方法,都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意将诗歌读成一个整体,关注诗歌前后句意的关联,从整体出发,把握局部重点,理解诗歌才能不偏,不片面。

猜你喜欢

草堂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草堂旧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薪草堂由来
诗人与花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