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在中小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2012-03-15王建英徐珊珊雷文文
王建英,徐珊珊,雷文文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 (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051)
中小区域开发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企业集约化程度提高,人口合理聚集,城镇化进程加快,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分工,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由于中小区域的开发建设是限定在某个地区、某个时段内集中开发一批建设项目,这类项目规模较大,项目实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项目区带来一定的污染,另外,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样会对项目区的宏观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中小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这些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生态系统环境的复杂性,从不同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所评价的对象、内容及方向会各不相同,很难用统一模式进行概述,其理论和方法尚处于完善和发展之中。目前,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采用景观生态的观点能够更合理、更有效地解决实际环境和生态学问题,应用景观生态学对生态环境的评价通常从景观空间结构和功能与稳定性二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结合云南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建成前后的生态环境情况,从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相匹配的观点出发,评价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
1 园区概况
云南东川再就业特区天生桥特色产业园位于寻甸县境内中部的仁德镇与功山镇。该园区建设是为了加快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寻甸发展产业,由东川、寻甸两县共建,以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 (东川)与贫困县 (寻甸)发展模式的异地建设特色产业园。产业园是以铜精深加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煤磷精细化工、新型建筑建材业、现代商贸物流、轻工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生产为主、生活为辅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园区总占地面积16.60km2,规划建设期20a,分三期建设。
园区属于构造侵蚀低中山地貌,局部处于盆地缓丘地貌,高程1923~2135m,最大高差约212m,地势较缓;水系为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项目区内河流有柳树河小河和甸头河;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多年平均降雨量1116mm,主导风向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0m/s;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红壤,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为南亚热带植被区,区内植被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柏树、白杨、桉树、板栗、桃树等乔木和扭黄毛、狗牙根等草本,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约8.7%。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1 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
2.1.1 优势度
拼块、廊和模地是景观的三大组分,其中模地是景观的背景地块,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类型,它可以控制环境质量,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模地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模地判定标准为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常用判定模地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来决定某一拼块类型中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0)。优势度值由密度 (Rd)、频率 (Rf)、景观比例 (Lp)3个参数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密度 (Rd)表示存在多少某类拼块的个数,频率 (Rf)表示某类拼块在样地出现的频率,势度值 (D0)反映了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环境的整体性[1,2,3]。
2.1.2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 (EQ)主要表现为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一般采用土地生态适宜性(A1)、植被覆盖度 (A2)、土壤侵蚀强度 (A3)和恢复能力 (A4)赋值4种特征因子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4,5]:
2.1.2.1 特征因子赋值
土地生态适宜性 (A1):以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大小给分,分阈值在0~100,适宜取60,比较适宜取30,不适宜取10。具体评价因子定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定量化标准
植被覆盖度 (A2):以土地的实际覆盖度为权值,值阈按实际覆盖度乘以100计算。
土壤抗侵蚀能力 (A3):土壤侵蚀度强时赋值0,较轻赋值40,一般水平赋值60,一般以下赋值80。
景观恢复能力 (A4):群落恢复能力强赋值80,较强赋值60,一般赋值40,一般以下赋值为0。
2.1.2.2 生态环境质量判别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结果综合判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判别表
表3 园区建设前后生拼块类型、面积及优势度情况表
2.2 园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2.1 园区生态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园区景观拼块及优势度情况如表3所示。表3显示,园区建设以前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建设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拼块优势度较低,分别为14.70%和16.70%;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园地、林地及草地拼块优势度也较低,分别为4.10%、14.70%及7.20%;而耕地的优势度较高,达67.4%,面积 1198.83hm2,面积较大,频率89.60%,连通性较好。因此,耕地是园区建设前的模地,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决定组分,属农村生态系统。
园区建成后,区内土地使用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景观中建设用地拼块的优势度值最大,为54.50%,说明园区的建筑密度较大,且分散较广;其次为人工绿地,优势度值为5.90%,该拼块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其优势度值仍然相对较高,是区域内主要的景观元素;交通运输用地的优势度为23.90%,说明交通条件较好。总体而言,区内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建设用地及交通运输用地拼块类型占据了主导地位,属城镇生态系统,但园区主要是以工业及居住功能为主,且园区规划对景观绿地的规划较为重视,绿化率(41.2%)能够达到园区绿化要求,对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园区景观、调节园区小气候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表4 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因子赋值情况表
表5 项目建设前后生态环境质量比较表
2.2.2 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分析
园区土地生态适宜性、植被覆盖度、土壤抗侵蚀度能力和景观恢复能力赋值情况如表4所示,园区建设前后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如表5所示。园区建设前用地主要为农业用地,土地生态适宜性属较适宜,但植被覆盖度低,耕地较为分散,区内水土流失以强度为主,景观恢复能力较弱,生态环境质量属一般状态 (Ⅲ),生态环境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园区建成后,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地生态适宜性属较适宜;园区对景观绿地的规划较为重视,绿化率(41.2%)能够达到园区绿化要求;园区地表除绿化用地外,均被硬化地面和水域覆盖,水土流失较弱;另外园区设计的绿地景观异质性强,对外连通性好,设计的物种恢复能力和对景观质量的维护能力较强,整个园区绿地景观恢复能力较强。生态环境质量属良好状态 (Ⅱ),生态环境受一般干扰下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灾害不大。
3 结论
(1)园区建成后,区内土地使用功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景观模地由耕地变为了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由农村生态系统变为城镇生态系统;园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由一般状态变为良好状态,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状态有所改善,园区建设方案基本可行。
(2)园区建成后,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由一般状态变为良好状态的评价是建立在进入园区的一切项目都符合其规划和相应的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因此对今后入园项目必须经过严格论证,符合园区的规划和生态环境要求,并根据项目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园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动态跟踪评价。
(3)建议园区绿化设计要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出发,所设计的景观生态系统,要能够达到良好状态。
[1]田红,何晓静.景观生态学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J].四川环境,2003,22(4):13-15.
[2]马祥华.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32-234.
[3]曲衍华,崔文科,宋文著.中小区域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22-24.
[4]吴霖,周晓铁,匡武,等.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16(3):64 -66.
[5]廖德兵,衡景梅,周黎,等.景观生态学在区域环评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04,23(2):53-56.
[6]吴飚,陈尧华,廖正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重庆二郎科技园区生态环境影响探讨 [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