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体视角的南通市宜居度差异分析

2012-03-15娄彩荣刘卫琼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3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核心区南通市

娄彩荣,游 珍 ,陶 菲,刘卫琼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0 引言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向外扩张。由于发展的时序和空间关系以及城市扩展的多向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城市内部环境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居住环境,如“城中村”带来的城市局部居住密度高、交通拥挤、社会不稳定因素高、土地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了解当地社区居民对现有居住环境的态度及对宜居环境的期望对建设一个有影响力的宜居城市非常重要。

目前对城市宜居度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内涵[1]、评价指标体系或模型构建[2-3]和实证研究等内容。其中已有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2个视角:一是客观的视角,从城市的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选取相应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某个具体的城市或区域进行评价[4];二是主观的视角,研究不同居民个体的感知与态度,分析居民的属性特征、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等因素对宜居环境评价的影响,研究层面包括城市、街道、居住社区等[5-6]。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者与地方政府来说,非常需要从社区居民个体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解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态度,尤其是需要关注那些对城市宜居环境建设负面影响有强烈感知和不满的居民及其关心的居住环境问题,从了解主观意识出发,通过客观环境的建设和美化来促进城市宜居环境的最终形成和维护。建设宜居城市是南通市“五城同创”的目标之一。目前针对南通市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尚显薄弱。本研究在大量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基础上,借助SPSS和MapInfo软件,从居民个体的视角对南通市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宜居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造成评价差异的原因和机制,掌握其居住环境的脆弱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为创建宜居城市提供支撑。

1 数据来源和评价方法

1.1 研究区域

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江海交汇处,位于北纬31°41'~32°43'、东经 120°12'~121°55'之间,与上海、苏州比邻。至2010年,共辖3区3市2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8.28万,其中市区227.33万(研究区所在的崇川区人口为68.62万),建成区面积94 km2。研究范围选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主城区(图1),为外环北路、外环西路、外环东路、洪江路围合起来的区域,包含主城区的核心区、Ⅰ地区和Ⅱ地区的一部分,面积约40 km2,建有居住小区170个。

图1 研究区范围及居住小区分布Fig.1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1.2 数据资料

根据南通市2008年土地利用图,对CBERS-02B HR图像(2010年)进行几何定位与校正,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解译,提取城市居住小区范围,获得研究区内居住小区分布图(图1)。根据指标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按照居住小区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研究精度与可行性,采用随机抽样、方便抽样(公共场所随机调查)、社区定点调查(按性别、年龄挑选)方法,于2009年11月到2010年2月在市区共发放1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878份,除去短期居留的群体和无效问卷,最后保留有效问卷800份,基本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处理。将居民对31项分指标做出的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的评价分别按照 100,80,60,40,20分赋值,不了解和空白项计60分。将居民的属性进行数量化(表1),以便相关性分析。

表1 居民属性数据量化标准表Tab.1 The quantitative criteria of residents’attribute

1.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根据城市宜居性的含义、居民对城市环境关注的重点以及问卷的可操作性,参照已有的文献,构建城市居住环境的宜居度评价体系为6大类共31个指标(表2)。

1.3.3 权重的计算方法及解释。为避免过于主观性,权重计算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获得,取其算术平均数作为最后的权重W(表2)。可以看出,准则层中6类指标权重最高的是健康度(0.298),表明居民最看重的是健康性。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各种疾病的产生,居民更希望有比较健康的环境,故对此关注很高。其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0.222),如邻里状况、物业管理、小区的文化氛围以及与周边的关系,这些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出行便利度(0.081)最低,表明随着城市和个人交通方式的改善,居民对出行的方便性不太看重,也就是说居民选房时可能最先舍弃出行是否便利,而选择健康的、安全的、人文环境较好的居住小区。31个分指标中居民关注最多的是涉及环境健康和安全的相关指标,如大气、水体和噪音污染及城市防灾等指标,权重都高于 0.05。

1.3.4 评价单元划分。考虑到居住小区的规模、就近环境相似性,从2个层面来分析城市居住环境评价情况。一是以居住小区为评价单元;二是以由城市道路、水体自然围合的区域为研究单元。其内部集中居住的城中村计入居住小区评价单元,零散分布的村庄未计入。

1.3.5 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将各项评价分值加权求和,得到居民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结果。按照评价单元内部的样本数量求均值,得到各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

式中:Dj为第j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Fij为第j个对象在第i个指标上的实际打分。

表2 南通市宜居度评价指标和权重Tab.2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livable degree of Nantong City

1.3.6 在Map Info7.0中将各评价单元的结果作为属性值进行专题制图,得到研究区居住环境宜居度评价的差异图。利用SPSS17.0对居民评价结果与小区属性和居民自身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居住环境评价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2 城市宜居性评价分析

2.1 居住环境总体评价

通过计算,南通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宜居度的总体评价是一般,为63.81分。图2也表明49.75%的居民感觉自己居住的环境宜居度为一般,差和非常差的分别占10.88%和2.25%。反映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态度还没到嫌恶的程度,可能认为仅仅是某些环境或条件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图2 居民个体对居住环境宜居度评价Fig.2 Livable degree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residents

图3显示6项指标打分均不高,其中生活便捷度最高(64.49),健康度(55.54)最低,安全度也较低(59.01),后二者没有达到合格标准,可以看出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环境的渴望和需求与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其得分过低。

图3 南通市宜居度评价6大指标得分Fig.3 The score of six indicators in livable evaluation of Nantong

31个分指标的评价中(图4),超过70分的有日常生活购物设施、城市治安状况、离退休人员的养老生活状况和教育设施,表明居民对城市购物、治安、离退休老人的安置及城市教育是认可的,这与南通的“教育之乡、长寿之乡”有关。低于60分的指标分别为扬尘工业等其他空气污染治理、道路工厂噪音污染治理、应急避难场所状况和经济收入与劳动付出的合理关系,这一结果则说明居民对南通城市目前的环境建设尤其是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治理并不满意,与市区部分扬尘工业紧靠居民区有关。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力度,健全城市的防灾、应灾体系,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2.2 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差异

根据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每个居民对居住环境的综合打分。对评价单元内多个居民的评价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将综合得分结果按分值区间“[0,40]、(40,55]、(55,65]、(65,80]、(80,100]”划分为宜居度“非常低、低、中等、高、非常高”5种等级,在Map Info中生成南通市城市宜居度专题图(图5,图6)。

总的看来,南通市主城区居住环境的宜居度递变规律为:从中心向外围居住小区的宜居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呈圈层波动趋势。围合空间则呈现出宜居度“Ⅰ地区>核心区>Ⅱ地区”趋势。

图4 宜居度评价分指标得分Fig.4 The score of second-degree indicators in livable evaluation

(1)核心区。核心区的宜居度打分不高。核心区面积仅占研究区的6.9%。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用地的扩张和侵入,使核心区的居住用地和居住功能锐减,目前该区仅剩下13个居住小区(占12.35%)(图7)和部分“城中村”,同时交通拥挤、噪声区基本都云集于此。1988年后商品住宅区大开发,Ⅰ地区是当时的首选之地,离开核心区又围绕核心区,交通压力小,基础服务设施齐全,各种社会活动便捷,应该一直都是城市最宜居的场所。但由于小区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开放式环境及缺乏物业管理,致使居民对其评价差异较大,评价为好和很好的占38.94%,一般的为36.84%,另外24.22%则评价为差及非常差,总的看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

(3)Ⅱ地区。Ⅱ地区整体打分较低。Ⅱ地区面积占64.41%,小区个数仅占31.76%,环路周边大部分还是未改建的“城中村”。但随着城市中心用地强度增大,近几年选址在Ⅱ地区的小区环境质量都较好,评价较高的小区开始零星出现,并逐渐由组团点状转成若干片状区,处于发展状态。

2.3 宜居度评价的非均衡性

尽管城市的宜居度呈圈层向外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和强度是不均衡的(图8),主要体现为“西北、东、南”比较好,其他为一般及以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序列不同,造成居住小区在区位上的衍化差异,从而使不同方向上居住环境的宜居程度存在差异。西北、北和南向是南通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东向主要是2000年以后的建设方向,出现不少较高档次的居住小区。

图8 宜居度评价的方向差异Fig.8 The direction difference of livable degree evaluation

3 影响城市宜居性评价差异的原因分析

污染大、人口压力大等问题突出。从该区打分看,好和非常好的评价共占42.85%,一般的占42.86%,差的占14.29%,非常差的为0,这一结果显示居民认为核心区并不是最好的居住环境,但由于生活便捷,仍然愿意居住在此。

(2)Ⅰ地区。Ⅰ地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8.69%,但包含了研究区小区总数的56.47%,是城市主要的集中居住地。小区建设年代跨度大,1980年后建设的居住小

3.1 居民的属性

从城市居民自身属性与评价的相关关系(表3)看:(1)居民的收入水平影响宜居度的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居民的收入直接限制了对居住小区的选择和购买能力。收入越高,越有条件在环境较好的小区购置房产,享受到的城市环境越舒适。相反,收入越低的居民就只能选择边缘的、条件相对差的小区,享受到的城市舒适度就越低。影响居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历和性别。年龄越大,学历越高的人群收入相对高,男性比女性收入略高。(2)不同年龄群体对城市宜居性的感受不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居民的阅历变得丰富,亲历城市扩张带来的各种问题,如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交通拥挤、居住小区内外的矛盾、城中村等现象,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降低。

表3 宜居度评价与居民属性的相关关系Tab.3 The correlations analysis between evaluation result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

从研究区人口分布看,随着家庭人口数目增多,子女成家后另置房产独立居住,年轻人群随小区位置的外移而向四周扩散,最先承担居住功能的核心区逐渐剩下年长的群体,所以核心区的宜居度评价结果不高。而Ⅰ地区是城市主要的居住用地,从核心区转移过来的人群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有选择地购买环境较好的居住小区,使该区宜居度评价出现分异。Ⅱ地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加上城中村、拆迁小区等现象较多,宜居评价结果较低。

3.2 居住小区的属性

居住小区属性与评价结果的相关关系(表4)表明,小区建设时间越早,离市中心越远,房价越低,其宜居度也越低,反之越高。随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高要求,居民越来越看重小区的环境设计,越是新建的小区,环境相对越好。小区的区位是指到市中心的距离,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工作、出行等各方面的便利程度,所以居住的区位对宜居性的评价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人们对居住区位的依赖减弱。房价与宜居度显著正相关,房价越高,宜居度打分越高。

从图9可看出,核心区的居住小区大多更新于1991—2000年,宜居度评价不高,但因为区位好,评价差的不多;Ⅰ地区小区的建设时间跨度大,1996年前该区新建小区缓慢,1996—2005年间最多(39.24%),2005年之后锐减。总体上看仍是城市中比较宜居的场所;Ⅱ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量城中村或零散农村充斥其中,加上离市中心距离稍远,宜居度较低。

3.3 城市发展政策对宜居度差异的作用

城市居住环境宜居程度与城市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近30年来,南通市发展方向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调整在不断变化。1981年南通市总体规划指出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以旧城区改造和征地新建相结合。以设置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主[7],核心区的居住功能下降。随着1988年后的商品住宅建设,Ⅰ地区代之成为城市主要的居住用地;1995年提出以居住区的形式集中、紧凑、成片安排,以主城区为主,开发区和港闸区适量分流[7],在城市北、西北和南向上居住小区的建设强度较大,成为新的宜居场所;200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则强调向东部与南部发展,加上观音山镇撤镇改街道,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成为趋势,宜居场所也随之向东移动。

表4 居住小区的宜居度评价结果与自身属性的相关关系Tab.4 The correlations analysis between evaluation result and residential community attributes

图9 居住小区的时空分布Fig.9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community

另外,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如学区划定、政府搬迁等也都影响着居住小区的宜居度,造成其在空间上的分异和变化。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总体看研究区的宜居程度评价结果不高,为一般水平;空间上从中心到外围,宜居度先增大后减小,呈圈层波动变化趋势,即“Ⅰ地区>核心区>Ⅱ地区”趋势;在圈层波动的基础上,宜居度评价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差异,“西北、东、南”向的宜居度较高。

4.2 讨论

影响居民对居住小区的宜居度评价的因素多而复杂,而某一项被重点关注的因素就有可能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尽管在调查的时候尽量照顾到各个群体,但由于数据量大,调查难度大,对某些评价单元难免有失偏颇。另外,许多居住小区是分几期完成,自身差异较大,考虑到这种情况,评价时是采用评价单元内打分的算术平均值,但还是可能会影响评价单元的整体评价结果。从居住小区的层面评价城市宜居度除了要加大数据量、均衡调查不同属性的居民,还需要结合居民群体的社会需求限制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1] Salzano E.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C]//von Ungern-Sternberg SH S,Lennard H L,Making Cities Livable.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California:Gondolier Press,1997.

[2] Mike Douglass.From Global Intercity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for Livable Cities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in Pacific Asia[J].Environmentand Urbanization,2002,14(1):53-68.

[3]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27(1):17-23.

[4] 王录仓,李肇琛.甘肃省各地级市宜居性比较标准的构建与评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7):77-81.

[5]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2.

[6] 余建辉,张文忠.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2):167-173.

[7] 余建华.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J].城市问题,2003(5):29-33.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核心区南通市
南通市 推进“四化”实施 提升本质安全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