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罕见逆差令人亦喜亦忧
2012-03-12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吴成良 本报记者 王亮亮
中国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2月贸易逆差达314.9亿美元,创下自1989年以来新低。这一结果大大出乎此前国际调查机构和市场人士的预料。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暂时性的逆差并不值得担心,2012年中国还有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甚至顺差幅度会比商务部早前预测的10%要更大一些。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8.4%,进口额增长39.6%,贸易逆差达314.9亿美元。此前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15位分析师预测,中国2月贸易逆差仅为8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增长28.8%,进口额增长26%。据统计,这是最近10年来,中国第六次在圣诞节和春节后出现月度贸易逆差。最近一次出现贸易逆差是在去年2月份,达73亿美元。
对于中国2月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原因,多数分析师将“矛头”指向西方——中国企业对西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正遭受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疲软的影响。此外,中国春节错位因素也导致中国2月进出口和去年同期相比差别很大。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志伟提醒说,因为中国今年1月农历新年工厂放了一个星期长假,而去年农历新年在2月份,节日因素对前两个月进出口数据造成了扭曲。
另外,华创证券分析师华中炜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预估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将走高,因此提前进口以补充库存,以便在年内加工成商品后用于出口,这也是导致2月出现大幅贸易逆差的部分因素。
除了贸易数据外,9日和10日公布的中国1-2月份实体经济指标都出现一定的回落迹象,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扩张幅度低于预期。此外,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降至20个月以来新低。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将这些数据汇总,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经济逐步出现减速。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事实上是中国政府结构性调整的有意之举。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教授何茂春也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非常有远见的一种调整,是中国为减少贸易壁垒、最终实现贸易平衡所做的政策“布局”。
不过,中国贸易逆差扩大,并不是一个主流方向。刘利刚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贸易顺差可能性更大,中国出口也将出现上升趋势。一方面,中国官方将出台扶持性的政策,而前2个月的出口相对弱势也将因为大批劳动力在春节后回流至沿海地区而出现逆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出现较为明显的复苏,欧债危机的局势也在逐步稳定。因此,他预测,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大约在8.6%的水平上,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中国经济正逐步实现“软着陆”。
刘利刚认为,中国出现贸易逆差也不完全都是坏事,至少带来两方面好处。第一,中国央行通过购买外汇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就会下降,意味着央行无需在近期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抵消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供应增长。第二,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减轻。彭博社引述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经济师沈建光的话称,通胀降温和经济活动转弱,强烈暗示未来几个月中国政府将有进一步的松绑措施。中国政府可能会在3月份调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人民币升值速度也将趋缓。
近期中国经济数据出现下滑态势,国外不断涌现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以及唱衰中国的声音。摩根斯坦利亚洲区前主席史蒂芬·罗奇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人们对中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先是美国经济出了问题,然后是欧洲。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倒霉蛋”。
对此,何茂春认为,中国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月份贸易出口下降是短期的现象,不能因此就认为中国经济不行了。同时,罗奇也对中国经济发展表达了信心。他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很快迎来“硬着陆”,中国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表现仍远远胜过多数人对它的肯定。中国甚至在宏观政策战略方面给世人上了一课,世界应该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