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旧房子也能很“绿色”
2012-03-10
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王 慧
一直以来,绿色建筑在很多国家意味着昂贵的成本,并一般应用在新建筑上。而在新加坡,昂贵并不是绿色理念的代名词,也不是只有高科技才能换来绿色。将科技与自然相结合,旧房子也可以是绿色的。《环球时报》记者最近就到新加坡参观了一座毫不起眼的“绿色建筑”。
如果不是因为记者特意前来寻访,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座三层小楼就是东南亚首座由既有建筑改建成的“绿色建筑”。这座小楼坐落于新加坡建设局技术学院内,以前是一栋技术培训楼,改建后设有办公室、教室和资源中心。进入办公室后,记者发现了明显的不同——灯光并不强烈,没有一般办公室那种灯火通明的感觉。坐在桌子前,光线却很好,完全不影响工作。记者抬头一看,原来房顶上有一个大大的圆形自然采光灯,好似一个天井,光线就来自于此。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中国区主任程治对记者说:“这些可都是阳光啊!通过导光管将太阳光从各管口折射出来。”房顶上也有一些电灯,但是由于光线充足,并没有开。“我们办公室里安装了感应器,自动测量室内照度,如果采光充足,系统就会相应关闭日光灯。”程治说,“每个人的办公桌前,还有一个小的LED台灯,以供光线不足时使用”。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技术更多的是与自然相结合。比如,大楼外墙按照适当的光照角度设置的遮阳板能有效遮挡阳光,阻止强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直射入室内,起到了降温的作用;覆盖在建筑外墙的垂直植被和屋顶花园,都具有遮阳隔热的作用;屋顶建有特别为热带气候研制的金属太阳集热烟囱,能吸收太阳辐射,并通过热压原理抽出室内热气,促使室外空气流入室内,达到自然通风及降温的目的。
“我们的空调出风口在地面,这样冷空气以低速从地面输出,与室内的热气混合后,缓缓上升至天花板并被抽出。这样的空调系统比传统的空调系统更节能、更环保。”程治介绍说。而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每个人都有两个导气管,可以让一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们随时享受到由导气管传输的清新空气。
新加坡建设局科技发展署绿色建筑标志处副处长高春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就推出了建设局绿色建筑标志计划,该计划从能源效率、水资源效率、环境保护、室内环境质量等5方面对建筑物进行评级。目标是到2030年,新加坡至少八成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政府还要求对建筑的制冷系统每三年进行一次能耗审计,使得建筑不断将其绿色表现维持在最好的水平。执行该计划以来,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已经从2005年的17座增加到现在的1000座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