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维生素,东西方差别大

2012-03-10

环球时报 2012-03-10
关键词:欧美人大肠癌膳食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李 珍 本报记者 王亮亮

维生素到底该怎么补?日本专家认为,亚洲人与欧美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从蔬菜、鱼类等食物中就能获得维生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如果每个中国家庭能注重食物摄取多元化,就不必额外补维生素。

上世纪90年代前,维生素类保健品和美国生活方式一起传入日本,一些日本人也开始学欧美人服用维生素丸,但后来因为日本人大肠癌发病率高,人们逐渐放弃美式饮食方式,并放弃对维生素丸的迷信。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发现“大肠癌”是日本人的“民族病”。原来,日本医生发现日本人的肠子比欧美人普遍要长,这是因为日本人长期以鱼类和蔬菜为主,植物纤维留在肠道内时间比较长,也便于肠子吸收营养。但随着美式生活方式的入侵,很多日本人学欧美人,以吃肉、蛋为主,结果造成便秘,严重的话就可能导致大肠癌。而学欧美人一样大量摄取维生素则导致体内环境失衡,不仅无助于解决便秘,还经常让人头晕恶心。因此日本人开始转向米饭、蔬菜和鱼类的传统日餐,并不再大量摄取维生素。

现在,在日本的药店里,各种维生素、营养品等琳琅满目,销售状况也不错。不过,购买和使用这些维生素片、营养剂的多是中年人以及老人。很少见孩子每天吞食这些东西。《环球时报》记者的邻居远藤太太有两个儿子,都上小学。她并不买维生素片、钙片等让孩子吃。而是买新鲜蔬菜、肉类等为孩子做饭,她对记者说:“我的膳食搭配营养知识是专门在营养师资格培训班学到的,孩子在学校的加餐也是政府指派营养师搭配的。我们都提倡让孩子多摄取种类不同的食物,既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也提高营养成分的摄取。”

日本维生素协会成员小林孝志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欧美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中牛肉、奶酪、薯条等高脂肪食物居多,相对应的欧美人的胃比亚洲人能分泌更多胃酸用于消化肉类,而在平衡营养上,只好求助维生素来补充。维生素在欧美人的生活中大量普及,也是他们身体的需要。但亚洲人饮食中,还是以五谷杂粮和蔬菜、鱼肉、鸡肉等为主,牛羊肉并不是天天摄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蔬菜、鱼类等中获得了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再每天吞食维生素药丸,就属于过度补充了,反而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维生素从食物中摄取是最好的。”

在日本,人到中年的一些上班族,流行每天喝一瓶营养剂。里面富含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上班族因为加班熬夜、年龄增长钙流失、压力大、身体免疫力下降等,可能需要补充一下维生素。再就是老年人补钙、补充各种维生素是必要的。

日本《朝日新闻》的生活栏目中曾介绍日本营养专家们的建议。专家认为在进入老年前,尽量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取代吃一大堆营养补品维持健康的做法。因为身体本身有一种平衡能力,当你缺乏某种维生素时,会在吃某种食物的时候产生“非常想吃这种食物”的愿望,这实际上是身体在发出信号,这种食物含有身体需要的成分。专家鼓励人们膳食品种丰富,不挑食,定时定量地摄取,自然而然地让身体满足。在食物中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维生素的东西,菠菜、韭菜、胡萝卜等深色蔬菜和橙子、桔子等橙色水果是最好的维生素来源。专家说,摄取维生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除吃维生素外,还有很多方式,如锻炼身体、海水浴、日光浴等。

朱毅表示,如今,除少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已很少见因摄入不足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即便有少数呈现某种维生素缺乏症者,也大多与生活习惯不良有关。然而,由于商业化运作及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加上一知半解胡拼乱凑的一些养生误导,都让维生素补充成为时尚之风。朱毅表示,希望大家多进厨房,少进药房,均衡膳食。改良一些烹饪方式和膳食模式,如炒蔬菜后迅速起锅不要焖。她强调,像维生素C咀嚼片、维生素E软胶囊等是不适合长期口服的。▲

猜你喜欢

欧美人大肠癌膳食
哪些食物让人越吃越瘦
带“筋”的食物才含膳食纤维吗
膳食纤维不是越粗越好
上百个与肥胖有关基因被发现
警惕大肠癌的蛛丝马迹
大肠癌 早期诊断很重要
Meeting Guests
3天换一次毛巾
青年患大肠癌近80%曾被误诊
测一测,怎么吃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