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蓟县于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实施效果评价

2012-03-10刘红艳王国良

海河水利 2012年3期
关键词:蓟县库区移民

刘红艳,陆 梅,王国良

(1.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061;2.天津市引滦工程宜兴埠管理处,天津 300402)

1 水库基本情况

于桥水库位于蓟县城东、燕山山脉南麓,坝址位于蓟运河左支流州河出口处,最大坝高24m。水库以上汇水区域东西长66 km,南北宽50km,总面积2 060 km2,总库容15.59亿m3,防洪库容3.85亿m3,正常蓄水位21.16 m。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等功能的大型山谷型盆地水库。

水库始建于1959年12月,主要目的为根治蓟运河,消除洪涝灾害。1960年7月完成第一期大坝及放水洞工程,采取只拦洪不蓄水的运行方式,1970年投入蓄水使用,主要功能变为防洪和农业灌溉。1983年,引滦入津工程竣工后,于桥水库成为引滦入津天津境内最大的调蓄水库,供天津市城市用水,为天津市提供比较稳定和优质的水源,极大地缓解了市区用水的紧张情况,结束了天津市人民长期饮用苦咸水的历史。2008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国家级重要饮用水源地。至2011年底,累计向市区安全供水超过200亿m3。

2 移民安置情况

于桥水库自1959年建库至1983年建成为引滦入津调蓄水库,历经3次移民搬迁。第一次搬迁是1959年12月,于桥水库正式动工兴建,蓄水高程为16.5 m,库区村民开始第一次搬迁,共迁出97个村、10 660户、51 589人,当时蓟县还归属于河北省;第二次搬迁是1973年蓟县划归天津市后,蓄水高程增加到18.65 m,于是实施第二次搬迁,共迁出16个村、1 827户、9 292人;第三次搬迁是1977年,由于于桥水库上游普降暴雨,国务院决定将蓄水高程增加到21 m,水库征地高程为22 m,于是迁出43个村、5 294户、21 293人。3次移民搬迁,共淹没耕地1.17万hm2。

截至2009年底,蓟县共有于桥水库移民迁建村145个,其中有118个村庄安置在于桥水库库区22 m高程线以上的7个乡镇、有27个村庄远迁到库区外的11个乡镇,涉及移民人口总计10.8万人。移民安置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于桥水库移民安置情况统计

3 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

蓟县于桥水库移民人数较多,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水库移民管理中心,全面负责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为保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本区县的相关配套政策,完成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核实了全县的总移民人口,确定了后期扶持方式。至2010年5月,累积发放2006—2009年后期扶持直补资金23 012.1万元,完成后期扶持项目250个,包括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完成总投资为3 649.91万元,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2006—2009年蓟县完成后期扶持项目情况统计

4 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为了对4年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抽样调查了5个移民迁建村,并与当地移民群众就后期扶持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座谈。为详细了解移民群众2005和2009年的生产生活情况,还进行了入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份。抽样调查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抽样调查详细情况

4.1 经济效益评价

(1)人均粮食拥有量:根据抽样调查,2005年蓟县水库移民人均耕地0.04hm2,人均粮食拥有量242kg,不足全县农村平均水平的一半;到了2009年,移民人均耕地减少了0.003 hm2,但移民人均粮食拥有量增长了123 kg,虽然和全县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在缩小。水库移民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拥有量情况,见表4。

表4 水库移民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拥有量情况统计

(2)人均收入指标:蓟县水库移民人均收入2009年达到了9 267元,较2005年增长了2 850元,年均增长率为11.1%,可见后期扶持资金对迁建移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于桥水库为国家级重要饮用水源地,需保证为天津市区长期提供优质水源,造成库区的工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移民群众只能靠务农和捕鱼为生,部分年轻劳动力靠外出务工提高家庭收入,所以与全县农村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县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2.2%,比水库移民高1.1%。水库移民人均收入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水库移民人均收入变化

4.2 社会效益评价

(1)房屋结构: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05和2009年移民房屋主要有砖混、砖木和土木3种结构。2005年属于砖混结构的住房有7家,占14%;属于砖木结构的住房有36家,占72%;属于土木结构的住房有7家,占14%。2009年属于砖混结构的住房有11家,占22%,较2005年增加了8%;属于土木结构的住房减少为4家。由此表明,大部分移民的房屋类型为砖木结构,后扶政策实施以后,部分移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由土木结构变为砖混结构。水库移民房屋结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水库移民房屋结构变化

(2)住房面积:2005年,水库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49 m2。到了2009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9.08 m2,比2005年增加了1.59 m2,增长了5.8%。

(3)医疗教育:抽样调查的5个移民迁建村,每个村子在2009年都有了自己的医疗诊所,就医里程都在2 km之内,就医较便利。且入户调查的50户移民均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到了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减轻了移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库区移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调查显示,2005年处于义务教育年龄的有39个孩子,2009年有35个,均享受了国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100%。

(4)家用电器:被调查的50户移民,电视机的拥有率最高,在2005年就达到了100%。其次是冰箱和洗衣机,拥有户数从2005年的28户增加了2009年的37户。拥有量最少的是空调,2005年是14户,2009年增长到20户。由此可见,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后,库区移民家用电器拥有率得到了普遍提高,移民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库区移民家用电器拥有情况,见表5。

表5 库区移民家用电器拥有情况统计

(5)移民满意度:通过入户调查,详细了解了库区移民群众对直补资金发放、项目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改善等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对直补资金发放情况,96%的移民是满意的,只有4%的移民不满意;对项目实施情况,94%的移民是满意的,有6%的移民不满意;对移民生产生活改善情况,有92%的移民是满意的,有8%的移民不满意。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满意度信息,见表6。

表6 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满意度信息

5 总体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于桥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库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1)2006—2009年,95.9%的后期扶持资金用于库区农田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条件。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占15.7%,有效地改善了库区306.67 hm2农田的灌溉条件,使人均粮食拥有量增长了50.8%;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84.3%,其中大部分为道路工程,硬化道路88.41 km,改善了156个村庄10.5万移民的出行条件。同时,为库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移民人均收入2009年较2005年增长了44.4%;8%的移民户改善了住房条件,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5.8%;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家用电器拥有量增长了20%。

(3)从统计数据上来看,移民对直补资金发放、项目实施、移民生产生活改善等情况的满意度较高。

6 建议

(1)后期扶持政策使移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移民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库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根本问题。与本县农村平均水平相比,移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在下一步移民后扶持规划中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达到本县农村平均水平。

(2)后期扶持直补资金的发放时间较晚,建议移民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减少资金发放层次,保障移民尽早拿到直补资金。

(3)建议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和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使水库移民后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4)建议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如村内排水设施的建设、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等,使村内环境得到整治的同时,大大减少水库的污染源,有效改善水库水体水质。

[1]杨建设,左萍,杨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5):44-45.

猜你喜欢

蓟县库区移民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河北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沉积特征分析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签证移民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区域重力调查在蓟县-沧州地区的应用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