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愿做中国通往欧洲的大门
2012-03-09
本报记者 段聪聪
1950年,英国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72年3月13日,中英外交关系又从原来的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此后40年,中英关系历经波折,但总体上积极平稳。3月8日,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Sebastian Wood)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是英中关系发展最快时期,“一个稳定、持续发展的中国对英国意义重大,英国期待中国成功”。
环球时报:您认为,过去40年,中英关系中有哪些重要节点值得回味?
吴思田:英中关系在过去40年不断成长,现在这一关系正处在两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在两国关系史中,最难处理的问题恐怕要算香港问题。幸运的是,两国找到了创造性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方法,即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基础。香港人民应为这座城市而骄傲,香港的持续繁荣对英国和中国都有利。对英国来说,香港已经成为两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通道。
环球时报:您如何评价现在的中英关系?
吴思田:我认为我们正在书写历史:两国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迅速。目前约有10万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有数千英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增长。英国是欧洲在中国最大的投资者。两国的科技合作也很广泛,英国是除美国外在这一领域与中国合作最多的西方国家。我们正在进入互利共赢的时代。英国希望中国成功,因为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中国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这就是英国最强烈的愿望。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英关系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推进?
吴思田:使两国关系保持稳定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中国正从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中国正快速城市化;中国人的收入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服务,比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教育和科技对中国来说也愈加重要,因为中国要向知识型社会转型。这些原因促使英国和中国必将结成更坚实的经济伙伴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企业寻求投资多元化。英国是中国的企业和主权基金青睐的投资地。英国是非常好的一个通往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大门,英国企业也是那些希望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潜在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拥有资金和雄心,英国企业则拥有国际经验和关系网,它们可以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进行合作。无论是在中国、英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英中经济合作的需求和强度都越来越契合。我坚信,未来我们的经济关系会更加深厚。
环球时报:“藏独”势力在英国还比较活跃,这会不会影响到未来的中英关系?
吴思田:我们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没有改变,英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本届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完全同意由上届政府确定的这一立场。在英国有很多持不同政治观点的组织,他们有表达观点的自由,但他们不能犯罪,不能搞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