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哪些不良作风最伤民心
2012-03-09徐艳红
文/徐艳红
近年来,各地频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屡屡消耗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有多高?哪类作风最伤民心?公众的质疑反映了怎样的心态?如何让公众相信政府?我们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
当问及“您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有多高”时,选择信任度“60%以上”的受调查者合计为45.1%;选择信任度“50%以下”的受调查者占比54.9%;总体来看,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不容乐观。结合以上数据,梳理受调查者意见,调查中反映揭示的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过多负面事件的频繁爆发使公众形成了不信任的刻板印象。近年来,各地频发的公共事件使公众对有关政府部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如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部分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了地方政府的整体形象。正是因为此类事件被不断曝光,以至于每当有公共事件发生,公众第一反应往往是认为政府部门在包庇、在隐瞒。地方政府部门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减少或杜绝此类负面事件,慢慢改变公众此类刻板印象。
二,体现了公众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的大幅提升。因为政府部门是公权力部门,公众的不信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对权力的不信任。“要把权力关进笼子”是现代民主的重要逻辑之一,西方国家政府在其公众中的信任度也常常较低,正是公众对权力抱着警惕心态的反映。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公众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成为一种共识,要有效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关键需要建立和完善对政府权力的公众监督机制。
三,提升百姓信任度首先要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不少受调查者指出,在历史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被描述为鱼水关系,那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当前遭到侵蚀,原因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难题使得普通民众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倍感生活的艰辛,从而滋生出愤懑心态。各级政府只有提高执政能力,采取切实措施,缓和社会矛盾,才能重拾百姓信任。
“贪污腐败”、“高高在上,特权意识”与“假话空话多,承诺难兑现”最伤民心
政府哪些行为最伤百姓呢?在“以下所列不良作风,哪类最伤民心”的调查中,82.6%的受调查者选择了“贪污腐败”,此选项高居榜首;“高高在上,特权意识”与“假话空话多,承诺难兑现”分别以72.7%及70.2%列二、三位。其他排序依次为“司法不公”(67.3%)、“信息不透明,捂着掩着”(65.2%)、“公款吃喝”(63.7%)、“暴力执法,暴力拆迁”(60.2%)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56.8%)、“看病难、房价高等民生问题”(52.1%)、“包养情妇”(51.2%)、“其他”(10.0%)。
贪污腐败、特权意识与假话空话多位列最伤民心作风前三位,反映了当前权力本位意识的不断回潮,值得高度警惕。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其他选项虽然排名并不靠前,但得票率也多超过5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公众对官场不良作风的容忍度已经大大降低,各级执政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民心趋势,加快转变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最伤民心的作风中,贪污腐败高居第一,而在两年前人民论坛“未来十年十大挑战”调查中,贪污腐败同样位居第一,这说明贪污腐败仍是百姓最深恶痛绝的现象。有受调查者指出,一边是苦苦挣扎的百姓,为高房价、高医药费发愁,为生存、为养老、为就业,为不可预知的命运焦虑;一边是部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揭露出来腐败大案的金额动辄千万;两相对比,百姓自然难以相信政府。如何有效治理腐败,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众惯性思维助长不信任心态
“您认为部分百姓不相信政府是何种心态”,调查结果显示,“政府承诺总是食言后的惯性思维”选项排名第一,占83.9%;“社会矛盾频发后的从众心理”(76.7%)居第二,认为是“期望值难以实现的社会焦虑感”为68.5%,“全能政府导致的逆反心理”为61.5%,“社会弱势群体的情绪宣泄”为60.4%,“攀比心理构成的不公平感”为 55.6%,选择“其他”的为15.8%。
不少受调查者指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切实践行承诺,全心服务为百姓”的豪言壮语往往是高调表态,低调收场,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公众难免会产生不信任的思维惯性,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值得高度警惕。
政府最需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当前的公信力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让公众相信政府,您认为当前最需要加强的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84.5%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民主法治”,排在第一位;“廉洁自律”的得票率是79.8%,排第二位,“执政为民”75.6%,而“诚实守信”(68.5%)和“政务公开”(62.3%)分列其后,“其他”为12.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快速发展,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公众的素质越来越高,市场意识、维权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也越来越强,要求推进改革,要求社会法治化、民主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执法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权大于法,权力干预司法程序,影响审判结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信访渠道不畅,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也极大地影响着百姓的信任。
重建政府公信力,各级政府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破除官僚思想和特权思想,转变政府职能,真正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要增加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真正做到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三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全面保障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表明,面对信任危机,主动应对比逃避拖延更理性,用心疏导比一味堵塞更管用,未雨绸缪比应急救火更重要。”重建政府信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