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人才需求与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2-03-08韩树林
易 忠,韩树林
(1.重庆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 400067;2.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财务局,重庆 400800)
一、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综述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定量分析来看,方研究法林林总总,涉及问题也不一而足。据笔者简要总结,主要包括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利用数理经济学理论、运筹学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及现状进行效率评价,如王淑娟、马生昀(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通过BC2模型的计算,得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稳定,相对效率稳步上升,必将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结论。第二是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丹尼森、麦迪逊算法,测量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贡献的大小;采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高等教育生产模型进行分析;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检验、协整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等等。
就学者对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来说,定量研究的少,定性研究的多;对时点数据分析的多,时序数据分析的少。但也有不少学者从定量、时序分析的角度对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有益地探讨,如李晓倩(2009)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方法计算出了2000—2006年重庆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最终提出了加快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赵修渝、黄仕川(2009)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高等教育发展变量建立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利用1985—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对方程和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存在促进作用,而长期效应未能有效体现;重庆市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本文拟在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多重方法,突破性地对重庆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地、定量地探讨。
二、重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简介
根据《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重庆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整体规模有了新突破。在渝普通高校发展到56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31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76万人,毛入学率提高到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41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西部第二。普通本科院校校均规模达到1.67万人,居全国第四位。二是办学质量上有了新提升。“985”“211”工程建设高校取得新成绩,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成为教育部支持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级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分别达到3所,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达到7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分别达到7个和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分别达到33个和97个;建成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21个、重点培育学科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三是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成绩。累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点73个、国家精品课程7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新进展。截至2010年底,在渝高校现有“两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31人,7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41人,“长江学者”29人,2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含培育1个)。
(二)重庆市2011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截至2011年2月13日,由于《重庆市统计年鉴2012》和《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均未公布,笔者采用市统计局2月6日公布的快报数作如下介绍: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0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4.5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 542.80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 623.81亿元,增长10.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4%,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2%,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 631.8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278.77万元,增长59.7%;第二产业2 784.75万元,增长36.7%;第三产业4 568.27万元,增长24.9%。
三、重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建模
(一)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由于2011年重庆市的相关指标尚未公布,无法取得。因此,采用1985年—2010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RT)作为资本要素、各行业总从业人员(TL)作为劳动要素,每万人高校学生数(XS)作为高等教育要素建立柯布—道格拉斯自然对数变形模型:
LOG(PG)=LOG(RT)+LOG(TL)+
LOG(XS)+LOG(A)+ε
本文采用EVIEWS6.0进行模型估计。
(二)模型的初步诊断
由于本文将高等教育要素作为主要分析的对象,因此先就每万人高校学生数(XS)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进行邹至庄突变点检验(Chow Breakpoint Tests),检验的目的是分析模型参数在样本范围内的某一点是否发生变化。从1985-2010年每万人高校学生数(XS)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的时序图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1999年可能是一个突变点(见图1)。
图1 重庆市1985—2010年PG和XS时序图
建立1985—2010年一般线性对数回归模型后,进行邹突变点检验,结果如下:
LON(PG)=1.24×LOG(XS )+ 3.76
(13.08) (10.64)
AD=0.87 F=171.3
Chow Breakpoint Test: 1999 Null Hypothesis: No breaks at specified breakpointsVarying regressors: All equation variablesEquation Sample: 1985 2010F-statistic56.195 83Prob. F(2,22)0.000 0Log likelihood rati-o47.052 61Prob. Chi-Square(2)0.000 0Wald Statistic 112.391 7Prob. Chi-Square(2)0.000 0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1999年是突变点。联系到重庆在1997年直辖后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提速,加上1999年为高校扩招的第一年,1999年后高校学生数有了明显的扩张,因此不再分析1985—1998年的相关数据,同时,也不进行1985—2010年的虚拟变量分析和1999—2010年的模型参数变化检验。
(三)1999—2010年的数据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
对1999—2010年各原变量、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变量进行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检验,发现二阶差分后各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见表1)。
表1 各变量ADF检验情况表
既然二阶差分后各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则可以进行协整分析,△2LOG(XS)和△2LOG(PG)协整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2LOG(XS)和△2LOG(PG)协整分析结果
续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迹统计量检验21.08>15.49,0.72<3.84;最大特征统计量检验20.37>14.26,0.72<3.84 ,△2LOG(XS)和△2LOG(PG)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样方法得出各差分2次后的各变量均与△2LOG(PG)存在长期关系,此不赘述。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由上可以得出与差分2次后的各变量均与△2LOG(PG)存在长期关系,下面利用格兰杰检验分析其他三个变量分别和GDP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但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劳动要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而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入之间相互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结合重庆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重庆经济增长仍然以资本要素投入也即固定投资拉动为主,而经济的增长势必带来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需求。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
第二,近年来重庆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渐趋衰落,预计装备制造、微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必将取代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导产业。
第三,重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但目前重庆市高等教育还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或存在溢出现象,即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流向外地的现象突出。
(五)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最终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为消除自相关,于是用一般回归和ARMA组合建模的方法(篇幅有限,不再列出检验过程):
LOGPG=0.13×LOGRT+4.85×LOGTL+1.033×LOGXS -14.09 + [AR(1)=0.53]
(0.73) (2.98) (3.10) (-2.77) (2.89)
AD=0.997 F=817.8 DW=2.68
四、模型的实际运用——两江新区人才需求和重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适当调整高等教育供给结构
首先从大的方向上调整教育层次结构,主要是增加硕士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的数量。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科生和专科生所占比重稳步上升,而硕士生比重从2006年以后基本稳定,中专生数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相对高学历的人从事低学历的工作,造成人才的浪费,而真正的高端技术型人才(硕士以上)又严重缺乏。因此下一步应该进一步扩大硕士生招生数量,或者在MBA、MPA等专业硕士的培养上下大力气,以适应重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表4 各教育层次人数占中等教育学历以上人数的比重表(%)
其次,在学科设置上,应适当增加工学、理学等偏理学科的比重,相对降低经济学、文学等偏文学科的比重。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重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同样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人才结构性失调,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样也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再次,高校管理方面应从师生结构比、教育投入方面进行改善。近年来,重庆市高校师生比从直辖之初的1 ∶8.88直线下滑为2010年的1 ∶18.21,不仅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 ∶13.8,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1 ∶13.5(见图2)。另一方面,重庆市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这与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规模大幅增长是相悖的。
图2 直辖以来重庆高校师生比
(二)改进或新创办高等教育模式
要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根据重庆经济和两江新区发展的需求改进或创办新的教育模式,如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创办模式,满足教育大众化、网络化、社会化、终身化趋势下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教育需求。
(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型企业创办民办教育产业集团,发展混合制高校。政府应支持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直接进入民办教育市场,通过新办、参股、改组、兼并、收购等形式,促使企业和高校的直接联合。
(四)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
努力孵化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科技企业,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贺铿.经济计量学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2.
[2]彭继增等.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01).
[3]王淑娟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甘强.两江新区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J].重庆行政,2011(01).
[5]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重庆统计年鉴[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