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研究要超越“阴谋论”

2012-03-07

环球时报 2012-03-07
关键词:强权阴谋论外交政策

薛福康

美国政府由多个持不同观点的部门和个人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部门利益和政策目标,彼此竞争以影响决策,因而不应把美国的对外政策决策看作完全统一、理性的过程,而是“各种参与者讨价还价和妥协的过程”,“最后的决定很可能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最佳的。”这是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周琪女士主编的新著《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一书给人印象最深的观点。她在书中对美国外交决策体系的权力中心—总统的介绍也表明,总统权力不仅受行政部门内各机构的制约,还受国会、政党、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等多种强大因素制约。有时候总统不得不妥协;有时候总统说了也不算。

不了解美国外交决策这些“底细”就难以正确把握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影响。最近一个时期,在解读美国一系列行动上,我们常见到“阴谋论”的分析框架。作为公众一种直觉,把美国一些外交行为归纳为“阴谋”无可厚非。但作为战略研究者,仅这样“交卷”就过于简单了。

美国外交政策的特征是强权而不是阴谋,美国从不讳言要当世界事务的“领导者”,如果低估、甚至漏估美国介入地区事务的“兴趣”,就是我们的战略研究不到位。今后几十年,美国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仍将拥有明显优势,还有广泛的同盟关系和利益伙伴,在我周边还有一些小国想借用美国的力量抗衡中国,如果认为美国在全球和东亚战略博弈中“孤立”和“寡助”,那是盲目乐观。美国的强权政策建立在实力基础上,博弈的另一方如果不能对其形成足够压力,增加其维持强权政策的成本,这些政策不会“不攻自破”。

总之,只有真正洞察美国决策的“所以然”,我们才不会对美国在我周边的“遣兵布阵”感到意外;不会过度解读对方的外交辞令;不会过高估计对话对解决两国重大分歧的作用;也不会认为只要与美国总统谈妥,就能搞定中美关系;更不会期望一次高访达成的共识就能规范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如此,我们才有望在战略博弈中取得更大的主动和成效。▲(作者是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强权阴谋论外交政策
不要种下强权的种子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多?
阴谋是一种社会流行病
狮子:我是大王,我怕谁?!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