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繁荣背后的同质化隐患
2012-03-06陈敏
文 陈敏
App繁荣背后的同质化隐患
文 陈敏
当同质化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不仅会让消费者困惑、开发者担忧,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行业丢掉了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的市场上,有一个词大家耳熟能详,那就是“同质化”。无论各行各业,在提及市场竞争时,基本都可套用这个词,同质化竞争几乎成为激烈市场上令所有人都感到头痛的一道难题。
手机市场也难以幸免,从硬件为王时代的“你跟我仿”,到智能时代的“千篇一律”,如今又蔓延到软件应用市场。尽管刚刚靠近大众没有几年的时间,但App同质化已令从业者们备受煎熬。
A p p:应用与商店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第三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此外,App也指application store,一般翻译为应用商店。这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均是手机进入智能时代的产物。智能手机的问世使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有了施展的舞台,大量第三方应用程序的使用,又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双方共同推动着市场。
2008年3月6日,苹果对外发布了针对iPhone的应用开发包(SDK),供免费下载,以便第三方应用开发人员开发针对iPhone及Touch的应用软件。不到一周时间,3月12日,苹果宣布已获得超过10万次的下载,三个月后,这一数字上升至25万次。自此以后,App得到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发展,琳琅满目的应用程序、手机游戏登陆各大手机操作系统与用户见面。
在苹果取得市场成功的感召下,谷歌、诺基亚也纷纷推出自己的第三方应用商店,谷歌将针对Android系统的应用商店命名为Google Play Store,诺基亚则将Symbian系统的应用商店称之为Ovi store,此外,黑莓系统的应用商店叫BlackBerry App World。一时之间,App从陌生到熟悉,在市场上迅速掀起热潮。随着使用者的迅猛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加入这一领域。
发展:玩票与利益
图1 App不再是智能手机的“增值”,而是“必需品”
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一样,在飞速升温的同时,恶性竞争的弊端也同样快速地显现。短短几年的时光,App的同质化已成了令使用者和从业者同时深感头痛的一大难题。
其实从App开始引人注目的初期,其同质化的问题便已经被有识之士所预见。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的是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再加之定位的是“第三方”应用,使其准入门槛很低。从最初的应用层面来看,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和诺基亚,都是希望借助App为硬件终端产品“增值”。而对于App创作者而言,则更多的是一种玩票性质的爱好,针对相对应的操作系统,设计出自己感兴趣的应用,然后与大家分享,从而获得一份成就感。
不可否认,这一相对松散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市场的初期发展,应用商店模式和几乎不设限的低门槛准入条件,使得众多的爱好者凭兴趣加入到App阵营。应用程序数量上的累积进一步增加了人们购买和使用终端设备的欲望,终端产品数量的增加,使用人群的扩大,又进一步刺激了App的需求,其低门槛的准入条件再次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如此几轮的循环反复,App市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需求与数量的增长,发展为产业化的需求,经济利益的需求。
当一个市场由“玩票”性质变为严谨的产业化性质,一个矛盾便随之产生,数量的庞大与精品内容的稀少现象开始凸现。由于不再是纯粹的爱好与分享,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创作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当一个精品内容出现,并为之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跟风型的作品便由此产生,以期在市场亮点和庞大需求的带动下,快速切分一块利益的“蛋糕”。
于是我们看到,在《愤怒的小鸟》获得用户口碑相传的同时,“愤怒”系列便铺天盖地席卷市场,小猫、小狗、小鱼……动物界集体迈入了“愤怒”时代,却没有一只动物属于“小鸟”公司的续集产品。
创作机制的不健全,“作坊”式的创作理念是App同质化的另一原因。在一个规范、成熟的市场上,创作一款适销对路的应用产品,大家往往遵循一个通行的流程:市场需求调研——设计创意——产品制作——宣传推广——市场营销。而在App创作群体中,具备这一流程能力的团队屈指可数,低门槛的准入条件使得许多从业者如同个体经营,很难以企业化的标准进行运作。
同质化:促进与隐患
由爱好到盈利,并不仅仅是一个字眼的变化,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化。当不具备市场需求调研能力时,设计创意便带有很强的闭门造车色彩,制作出的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更多的是靠运气的成分。再加上缺少合理的市场推广手段,更没有相应的资金进行营销推广,盈利便似一座沉重的大山,紧紧地压在创作者的头顶。于是,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的现象便是,当市场上流行一款应用时,无论它是游戏还是工具,其他的从业者们便会蜂拥而至,因为它的成功便表明了市场需求的所在,它的创意便是用户的喜爱,而它本身便是一种宣传,所有的环节都已经包含在了这款成功的产品之中。于是,跟风、仿制成为了最便捷的盈利手段,直至另一款成功产品的出现。
不可否认,众多同质化产品的涌现,提升了App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同质化产品的大量涌现,并非使用户多了选择,而是增加了用户的选择难度。同时,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并不会因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存在而感到App的繁华,反而会感到类型的贫乏。这是一种很令人纠结的市场现象,在看似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却仅仅是数量上的昌盛。
或许有人会认为同质化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因素,那便是创作、经营者们会降低价格,甚至是免费以吸引用户,并迫使其创造出更有差异性的产品获得市场的主动。但这一逻辑关系显然过于理想,真实的市场情况显然会与这种想法背道而驰。试想,当通过严谨的制作流程,设计、创意、制作出一款应用,并经过大力的宣传与推广而取得市场认可后,迅速跟进的同质化产品无疑将令这款产品的收益大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创作者的积极性。谁愿意吃力不讨好,谁又不愿意轻松地“同质”?
这一市场的发展本就是从免费到收费,要让用户接受收费的产品,必定需要更精良的制作。同质化刺伤的并不仅仅是创作者,也同样令用户心怀不满。恶性的同质化竞争不可能催生创新的意识,只会令大家都抱着懒惰的心态收取他人的劳动果实。当同质化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不仅会让消费者困惑、开发者担忧,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行业丢掉了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如果所有的开发者都只是盲目跟风,而不是静下心来开发有潜在需求和完美体验的新应用,长此以往,这个行业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图2 琳琅满目的application store
要让App走出同质化的泥潭,到了提高准入门槛的时候了,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除了街边自由市场之外,更需要建设起标准化的商场,以标准化进行管理。App应用商店不能再盲目地追求上架产品的数量,经营者们该承担起管理的职能了。免费的自由市场可供爱好者们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跟风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有实力的创作者们,则可以在大型“商场”中令自己辛苦结晶的产品找到市场的归宿,使其物有所值。用户们也不必在市场中晕头转向,可以在清晰的市场定位中各取所需。
图3 有多少“小鸟”被“愤怒”同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