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语篇中链接结构的元认知分析

2012-03-02薛心华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名作欣赏 2012年18期
关键词:拉丁主线元认知

⊙薛心华[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哈尔滨 150080]

元的概念起源于哲学界。在1956年,逻辑学家Alfred Tarski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这一概念,并且认为客体水平是对于客体本身的描述,元水平是对于客体本身描述的描述。基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我们可以将一个认知过程分解成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即认知过程(客体水平)和元认知过程(元水平)。元认知过程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和连续调节”的过程。Slife和Swanson等研究者的实验进一步表明: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一种独立的结构。由此,我们认为在语篇构建这一认知过程中,元认知应处于支配地位。

一、链接结构体现元认知过程

我们的元认知状态本身是无形的,然而由于语言具有使思维外化的功能,所以元认知的过程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考察的。通过对语言文本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文本的生成过程,从而观察到元认知作用于语篇构建的经过。链接结构是语篇中的常见现象,这种文本结构是非线性思维的外显形式,由节点和链构成。节点,指的是在语义主线上被链接的对象(元认知监控的信息点)。链,指的是为了促进读者理解语义主线而插入的语义辅助支线(元认知运行的成果)。链接结构是一种以语言文本方式呈现的元认知过程,其本质表现的是语义的层次关系。

例1:对他而言小屋成了一个介于游戏室和教堂的地方。他在其中装满了想象中的鬼怪和动物。但是里面也有两个活物。在一个角落有一只蓬头垢面的老母鸡。康拉丁没有什么人去爱,于是这只鸡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在小屋靠后的一个黑暗秘密的地方有一只大木箱,它的前面竖着一些铁条。在这木箱里有一只长着又长又危险的牙齿和爪子的大雪貂。康拉丁从住在村里的一个很友好的男孩那里买下了这只雪貂和箱子。这花掉了他所有的钱,但是康拉丁不在乎。他非常害怕这支雪貂,可又全心全意地爱它。它是他精彩可怕的秘密。他给雪貂起了一个又古怪又好听的名字,它成了他的上帝。

分析图:

我们用例1分析作者的写作过程,会发现认知的作用是生成语言表述的主线“小屋成了一个介于游戏室和教堂的地方”,元认知的作用是对篇章构建的过程及细节进行监控。一旦发现认知作用下的语言表述主线上出现了问题,就要链接一条或多条支线来修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或多个链接结构。如分析图中下划线标记的语句就是以链接的方式对语义主线进行说明的地方。这段话中还存在二次链接的情况,如带边框部分就是对“雪貂”的再次链接。从语篇生成的角度来讲,这些链接的出现是出于作者对读者理解状态的判断,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层层叠叠的链接,听话人就难以准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所以,总体来说,认知作用于语篇的结果是形成了语言表述的主线,而元认知则监控着整个语篇的形成,支持语义表述主线的发展,并根据监控的结果适时生成语义表述的支线。

二、以Saki短篇小说《雪貂》为语料的链接结构的元认知分析

1.文学语篇中链接结构的类型 (1)连接性词语链接 连接性词语链接,指由某些专门起关联作用的词或短语来起语义链接的作用,英文中常用的有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in fact,for example等。这些词语往往指明了链接结构在语义上的关系:补充,强调,举例,推论等。连接性词语链接以自身的语义作为理解的基础,指向语篇结构本身,成为语篇结构关系的标志。

(2)插话链接 插话链接在文学语篇中,有的是为了更为准确的表述,有的是对表达方式的二次加工。其目的是为使读者方便理解前面话语的含义,往往以某些标点符号为标志性特征,如破折号、逗号、括号等,其中破折号为最常见的。这一类型的链接就是插话连接。

(3)语义关联链接 语义关联链接并没有插话链接那样明显的语言形式。它只是借助节点和链中的某些词语在语义上的呼应使理解有所依据,从而完成关联作用。

2.《雪貂》中链接结构的元认知分析

《雪貂》是英国小说家赫克托·休·芒罗以Saki为笔名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很精彩的一篇。自小说创作以来,多次被改编为歌剧、电影、录音剪辑和电视剧集,并广受好评。笔者将以其为语料,对上文所提及的三种链接结构从语篇形成角度进行元认知分析。

短篇小说《雪貂》以第三人称,描述了一个叫康拉丁的体弱多病的小男孩。因为父母双亡,而不得不同他严厉的姑妈住在一起。他偷偷养了一支雪貂并视之为神灵,还把它藏在了花园破旧的小木屋中。谁知秘密逐渐被姑妈察觉,故事由此进入叙述高潮。

首先,在故事背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康拉丁的父母已亡故,他和姑妈住在一起。姑妈不喜欢康拉丁,经常对他不好。康拉丁从心底里恨她,但是平静的服从她,而且毫无怨言的服药。多数时间他远离她。

在这段话中有四个句子,其中第一句话是这段的语义主线。我们会发现在与其他三个句子的衔接方面,作者一个连接性词语也没有用,而是通过语义关联链接,即语义上的呼应,利用姓名的重复出现和人称代词的使用,链接出两条语义支线:姑妈对康拉丁态度不好,和小男孩内心怨恨。如果没有语义支线的支撑,读者很难理解事件发展的基础,即故事主人公怨怼的情绪。

在链接情况中,除了特定词语的重复和人称代词的关联,语义关联链接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总分关系的词语等来建立语义联系。比如,在前文例1中“游戏室”和“朋友”,“教堂”和“上帝”就是场所及场所内特定人物的关系。这种关联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作者的元认知过程。尤其“教堂”和“上帝”的呼应,使我们看到,即使相隔十句话,元认知监控依然以链接为手段,支撑着语义表述主线的发展。

随着故事的进行,我们可以发现更多作者元认知监控的痕迹。尤其在小说发展到高潮阶段——姑妈发现了康拉丁总是去小屋,于是搜查他的卧室找到了箱子的钥匙,冲向小屋。这时康拉丁想:

很快她就要从小屋出来了,并发出她的指令。会有人来带走我的上帝——不再是上帝了,只是木箱里的一只棕色雪貂。然后我的生活就没有重要的东西了。

然而,几分钟后从小屋中出来的却是雪貂,嘴巴周围还有血迹。

当管家下楼去叫姑妈时,康拉丁坐在火炉旁给自己烤了一片面包。他边给烤面包抹黄油,边听着餐室外的吵闹。先是尖叫声——那是管家。然后是厨子的哭声。一会儿传来几个人的脚步声。他们正往屋里抬个很沉的东西。

这两段话体现的是插话链接。前一段中“会有人带走我的上帝,然后我的生活就没有重要的东西了”,是语义主线,表达了孩子绝望的心情。在“上帝”这一节点处,作者以破折号为标志插入了一个语义支线,使读者更便捷地理解小男孩所指的是什么。第二段中的破折号后面引出的内容也是一个语义支线,是对尖叫声发出人的说明,是更为精准的表述。显然,作者预测,虽然前句提到了“管家下楼去叫姑妈”,但如果这里不使用链接结构来解释,读者依旧可能产生歧义,不知道尖叫声究竟是谁发出的。因而,作者根据元认知监控的结果,及时生成了语义支线(此处的插话链接),对行为的发出者进行了更准确的表述。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语篇化的趋势,逐渐由研究单词、单句的理解发展到研究段落篇章的认知加工。本文对于文学语篇中链接结构的分析就是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对于段落内语义关联方式的考察,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语篇形成的机制以及元认知作用的过程。总的来讲,元认知是链接结构产生的直接原因,而链接结构的本质就是元认知的运行。

[1]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莉,徐文培.文学语篇中指示转移理论的认知分析[J].学术交流,2009,(01).

[4][英]Saki.牙齿与爪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2).

猜你喜欢

拉丁主线元认知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拉丁新风
数字主线
爱美的拉丁老师
通性通法:我们的常规武器
对中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及其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拉丁一派热辣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