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为何反感政治运动

2012-03-01吴达

博客天下 2012年4期
关键词:南巡形式主义邓小平

吴达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登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这时他已正式退休两年。这次充满激情和轶闻的私人旅行使中国结束了3年的徘徊期,开始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崛起。

后人将邓展示改革开放决心的南下行程称之为“南巡”,记载他行程的长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发表在这年3月26日的《深圳特区报》上,使这张都市报纸一时间洛阳纸贵—在该文见报后的9个月时间,平均每个月的订数增加1万份以上。

然而,见报近20年后,作者陈锡添却坦言此文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就是将邓小平的两句重要讲话“消音”了。其中一句是“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陈说:“这几句话临上版之前,我把它删掉了,这些我没敢写。”

为什么邓小平厌憎政治运动和形式主义?事实上,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信奉者,也是一位尊重常识的智者,一生中最鲜亮的标签就是“务实”两字,而这个标签的获得则源自他坎坷的经历。

邓的“三落”均是因为不肯放弃实事求是的态度而被“左”的势力打压下去的,其中后“两落”尤为沉重。“文革”开始不久,邓被指责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全国范围内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评。这位时年65岁的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与夫人卓琳一起被发配至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当了一名普通钳工,劳动中还曾因低血糖而昏厥。

而他的长子邓朴方也因其出身,而在“文革”中遭到红卫兵的迫害,被关入一间被放射性物质所污染的实验室中,翻窗逃生时意外坠落,以致半身不遂,永不能站起。邓朴方曾回忆,“文革”后期与家人团聚后,父亲每夜亲自为他翻身、擦澡的情形。没人知道给儿子做理疗时的邓小平在想些什么,但对政治运动和形式主义的厌憎,一定已经深深植入于他的头脑之中。

1970年代中后期,因紀念周恩来逝世而引发的“天安门运动”中,邓又被诬为“天安门反革命事件”的“总后台”而再次落难,被撤销了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等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直至毛泽东逝世后才重新出来工作。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邓小平多次表示“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是犯错误和被浪费的20年。1974年和1977年两次复出,他都致力于纠正“文革”乱象,并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始终把往事当作镜鉴,保持着对政治运动和形式主义的抵触和敏感,希望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具体的方法则是“摸着石头过河”。

1991年,民间先后出现了“红太阳歌曲热”、“红像章热”、“红宝书热”。深圳万科集团推出《巨人之声》的毛泽东讲话录音,发行了300万盒。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一天销售毛泽东像章达好几千枚。人们在胸前重新佩戴起熟悉的头像,而在广播、电视里又听到了久违的歌声。次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据参与全程接待邓的时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陈开枝回忆,垂暮之年的老人谈着谈着甚至动了怒气,手都颤抖:“谁反对改革开放谁都没有好下场,你们得把他打倒!”

历史学家朱学勤评价:“到了1992年改革重新起步的时候,我们看到右的声音没有了,一巴掌打下去了;‘左的声音呢,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突然凋零。南巡之路,几乎是邓小平晚年的‘天鹅之舞。”

“南巡”是邓小平生涯中最后一次重要露面,“南方谈话”也被视作他的政治遗言。他发出了一个黎民百姓也能看懂的信号,敦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们杜绝犹豫和退缩,继续未竟的改革开放事业。1993年,他告诉中共的下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就看你们的了。”

猜你喜欢

南巡形式主义邓小平
北魏《南巡碑》与《南巡颂》研究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一路向南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泰国游大事记
论康乾南巡与苏州剧坛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