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浮岛人,与世无争800年
2012-02-28
本报驻秘鲁特约记者 孟可心 本报特约记者 王明媚
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的的喀喀湖,海拔3810米,面积约8300平方公里,是南美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当地居民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印第安文化传统。其中乌洛丝人部落为躲避战乱生活在湖中用芦苇编制的浮岛上,以捕鱼、捕食鸟类为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这里的房子、家具、船等生产、生活用品都是用芦苇做的,人们甚至以芦苇为食,以芦苇为药。因为芦苇容易腐烂,维护浮岛、加固房子、编制芦苇船成为岛上居民的主要活动。
浮岛数量不断变化
在的的喀喀湖普诺湾内有40多座芦苇浮岛。人们把许多块芦苇垫子用尼龙绳和木棍固定。木棍插到湖底的淤泥里。芦苇一层层往上垒到2米多高,其中能看到的只有水面上的40厘米。一座建成的浮岛用几根长长的绳子绑在插入湖底的木桩上,想要移动拔出木桩就可以。浸在水中的芦苇久了会腐烂,岛上的人们每半月就要将新晒干的芦苇堆叠铺放在岛的表层,维持整座岛深入水下两米。一座浮岛的寿命大约能维持一年多,之后需要重新建岛。
岛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岛上居民可以把两个岛连起来,也可以在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时把岛分开。岛是不断移动的,当选择靠近岸边的位置时,尽量避免浅水区,因为在浅水区船底容易卡到河床上。每当子女成婚,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父母就会把家里的浮岛割出一半来,分给新的家庭,让其独立生活。
浮岛上还建有学校、邮局和医疗点,医生、护士能处理一些不严重的医疗问题,情况严重还是需要去普诺市的大医院就诊。6岁到11岁的孩子可以在岛上上学,过了这个年纪孩子就需要到普诺市上初中。
传说大约公元1200年当地居民为了躲避印加人的征服和屠杀,用芦苇搭建起浮岛远离陆地,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最初浮岛有防御功能,发现敌情后可以及时移动。许多浮岛上还建有瞭望塔。
每个岛上大概有6所房子,供一大家人居住。房子大都用芦苇造,正房用来居住,偏房作为厨房。厨房只有在雨季时才能派上用场,避免火苗被大雨浇灭。岛上居民用木头和芦苇作燃料。灶台一般用湿芦苇和石头包围,这样可降低着火的可能性。当地人居住的草屋面积很小,是L型格局。家具就是床,如果子女没有结婚就一直与父母同住一屋。室内陈设很简陋,但一般会有台小小的电视机。浮岛现在安装了太阳能设备,有了电和热水,可以用手机通话。
草编的豹头船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用芦苇编一艘大船5个人需要花3至4周时间,船通常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于是人们把废弃的塑料瓶子用大的塑料袋装起来,然后在上面铺上芦苇,用尼龙绳绑起来,这种船寿命长达几年。
在浮岛生活必须做好环保
岛上居民的饮用水直接来自湖里,因为长期生活于此使他们对疾病有天生的抵抗力。为了防止污染水源,如厕的地点和浮岛的距离很远,上厕所需要半个小时的船程。岛上居民把大便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烧掉,这样就不会污染湖水。
当地人主要以鱼和鸟类为食,鸭子和鸭蛋也是日常必需的食材,当没有任何肉食补充的时候,岛上的芦苇心也是维持生活的重要食物。但他们很注意维持生态平衡,芦苇的根10厘米以上才能砍掉以确保其继续生长。他们不会过多捕食鱼类、鸟类。
旅游淡季,捕鱼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芦苇船上还能建造浮动花园用来种菜和水果。有的时候湖水水位下降,他们还会在腐烂的芦苇上种土豆。
岛民自称拥有黑色血液
当地居民穿好多层衣服,大多是羊毛制品,它们可以抵御寒冷、大风和强烈的日晒。浮岛上有1300多人生活,他们自称拥有黑色血液,能抗寒。
他们称自己是湖的儿女,也是湖的主人。在岛上,人们的服饰很能说明问题,男人戴的帽子的颜色反映他的婚姻状况,红白色帽子意味着单身,红蓝色意味着订婚,全红意味着已经结婚。岛民过去只是本民族人相互通婚,不能与外族通婚。现在有些岛民与外族通婚,不再回到浮岛生活。
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天主教开始传入浮岛,岛上居民开始信奉天主教,殡葬习俗随之改变,过去的水葬改为陆地安葬。随着时代的变迁,浮岛上的居民有一部分迁到陆地上,但很多岛民依然留恋世代居住的家园,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浮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