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新闻采访技巧的浅析

2012-02-27田野

中国科技纵横 2012年2期
关键词:采访者被访者被采访者

田野

摘要:采访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或通讯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而采访提问中的语言与方式是否规范是事关采访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新闻采访的技巧性,应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消防新闻技巧

采访是消防新闻宣传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捕捉新闻事实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良好的采访艺术将会在消防新闻报道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一般包含着两个因素,即:信息的交流和感情的交流。感情交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交流的质量。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要想做到推心置腹地交谈,就必须把对方当作知心朋友对待,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在双向的感情交流中,达到双方心灵的沟通,这是最佳的心理状态,也是采访的最高境界。在采访时投入自己的感情,把采访对象的悲喜摆进自己心里,才能赢得情感上的共鸣。

1、学会观察

西方有句俗语:“看的人不少,看见的人不多。”这其中的“看见”就是我们所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它需要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注意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观察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到现场去。看不等于观察,从新闻本身来讲,从千千万万记者成长的道路来看,不经受现场的风雨,不吸收基层的营养,新闻就会变质,受到读者的抛弃。观察依赖过硬的基本功,观察既然是一门技巧,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既敏锐的观察能力。

何为敏锐?在短时间内能扑捉到关键的镜头,对于客观事物有精细的观察能力。另外一个是辨别的功能:被采访者可能说的东西不尽如实,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辨别。第三个就是培养自己的敏锐度。新闻是三分写七分采的。现场的东西是活灵活现的,关键在自己的解读。掌握观察的规律,无论是观察人还是事态,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先大后小、先近后远、先上后下。有粗看,也有细察,以细为主。几种有助于观察的技能:目测、速写、拍照。

2、善于提问

新闻采访中的口问、耳听、眼看、心想、手记是新闻采访的五要素,其中口问是基础。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说:“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因此,在采访中要多分析多考虑,保持冷静头脑,调动各种谈话方式,边谈边想,捕捉真实情况,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稿,真实地反应事实的真相。

2.1 提问要有特点,要具体,越是笼统的问题,就越难回答

在采访抢险救援现场时,最难回答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这样的问题会让被访者无法回答,要提有特点的问题。因为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充满个性的材料。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的人情味更浓,生活味更浓,往往效果更好。

2.2 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她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问题一般分为“开放”型和“闭和”型两种。所谓“开放”型问题,是指不要求采访对象具体的回答,使对方畅所欲言,采访的气氛比较轻松。所谓“闭和”型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有一个明确、简短的答案:“是”或“不是”。

(2)引导性提问:这种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它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势。

(3)追问,是记者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的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富有人情味的提问。

(6)激将法提问,这是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激将,既“正话反说”。

3、比较的艺术

比较,是消防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运用的采访手法。为了采访到“政治上有用的,为大众所注意的,涉及最迫切”的新闻素材,记者要边采访边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点,不断深化采访以此来捕捉更新鲜、更重要、更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和重要性的新闻素材。比较的重点,一是比政治上的重要性,一般采访都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闻素材,这时记者就要通过联想进行比较,首先用政治标准比一比这些素材中,哪些素材或问题份量重,甚至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或震动。其次,也可将本发采访与过去采访中发现的相近或相反的素材进行比较,以便从中发现份量较重或政治性较强的重大题材。

4、俱备对被访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关怀”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的精神关怀方面有所失落而提出的,即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采访者往往能将采访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好地实现采访目的。因为人文关怀有助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增进情感认同,有助于采访的深入。特别是一些采访弱势群体和涉及到敏感问题的时候,人文关怀思想尤其显得重要。因此,人文关怀能拆除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心理屏障,使采访活动不断深入。那么,在新闻采访中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呢?

(1)要确立尊重被访者的思想,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样做,主要是给被采访者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促进彼此的交流。访谈开始时,采访者可故意不直奔主题,而是留着机会让被访者主动“走到”这个问题上,仿佛下一个话题是前一个的自然延续,也仿佛下一个话题总是两个人共同的选择。其实,这就是尊重他人,“确立”他人,把他人的思想、感觉、行为的碎片汇总起来,从而不仅把这人介绍给自己,也介绍给别人。在开放、平等和自在的交流过程中,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帮助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同人们结成相互吸引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采访所展示的强大魅力。

(2)在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激活”被采访者的新闻资源和内在能量。所谓的自我解剖,就是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公开自己私生活的一些细节或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采访总是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建立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某种心理默契的基础上的。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不少时候,被采访者在采访者接二连三的提问前显得自己的被动和无援,甚至产生一种孤立暴露无遗的紧张,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亏欠感。如果采访者能在采访过程中,公开一些与采访话题相吻合、与被采访者情形较一致的某些生活经历、经验和体会时,被采访者即会感到一种理解和支持。而采访者在运用自我剖析模式的同时,似乎是把自己内心生活的能量“转换”到与被访者的交往中,从而把被访者为了躲避交往而隐藏起来的经验“搞活”使之具有现实意义。

(3)体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感受生活的原汁原味。记者所体验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如售货员、售票员、清洁工等等。对这些角色的体验体现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即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已不单纯是新闻事实的“旁观者”与“记录者 记者本身的活动已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乃至全部,与采访对象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心与心的平等交流。通过这种采访方法,记者可以很好地去体验报道对象的情感与心绪,记录下来的,也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4)维护他人尊严的规避。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人生价值与尊严的理解和维护上。当前新闻界有种不良趋势,总想挖掘他人的稳私,以满足一些人不健康的“窺私欲”常常不顾及他人尊严与人格。而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对涉及被采访者尊严的问题要极为谨慎,尤其是在电视节目摄制过程中要注意镜头规避或技术处理,体现传媒对人的尊重。

为了确保采访效果,记者出访时应提倡“全感采访”。所谓“全感采访”,就是记者深人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捕捉到真正的第一手材料。

猜你喜欢

采访者被访者被采访者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及原则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