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普利酮与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2012-02-26文玉萍黄荣杰
文玉萍,黄荣杰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在高血压发生及血压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因可阻断AngⅡ的作用而广泛被应用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但由于醛固酮逃逸现象[2]即ACEI或ARB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体内醛固酮水平短时间降低后又恢复甚至超过治疗前水平,导致血压难以控制。因此醛固酮拮抗剂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为开发新的降压药物及用药决策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3]并完成疗程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年龄18~70岁,其中男51例,女29例。排除标准: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或过敏体质者;继发性高血压;重度高血压或高危以上高血压患者;有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血钾>5.5mmol/L;患严重肝肾疾病;痛风患者。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 (BMI)等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 研究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0例。依普利酮组予依普利酮片50mg(25mg/片),1次/d,口服;氯沙坦组予氯沙坦钾片50mg(50mg/片),1次/d,口服。每2周复诊1次。4周后若血压未达有效标准 (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则增加剂量,依普利酮片50mg,2次/d,口服 (早8h、晚8h服用);氯沙坦钾片100mg,1次/d,口服。若增加剂量服用4周后,血压仍未达有效标准者结束试验,完成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按无效合格病例统计。在4、6、8、10周末均可以根据血压调整剂量,但每人只能增加1次剂量,疗程12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主要检测多项生化指标、24h动态血压,记录不良反应。
1.3 动态血压检测方法 采用腕式动态血压仪BPro6000(江苏健资科技有限公司)专人负责操作。测量时室温25℃左右,患者取坐位,用血压校正器测量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3次后取均值作为校验值;预定自动测量间隔为30min,设定夜间状态的时间为22∶00~6∶00,日间状态的时间为6∶00~22∶00,将动态血压检测器的传感器活塞置于腕部脉搏跳动最强处后,启动血压测量并明确传感器的位置合适进入自动测量程序;24h后取下检测仪,下载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尿素 (UREA)、肌酐 (Cr)、尿酸 (UA)、总胆固醇 (T-CHOL)、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空腹血糖 (GLU)、血钾 (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比较 两组治疗前比较,24h平均收缩压 (24hSBP)、24h平均舒张压 (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 (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 (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 (n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比较,24hSBP(t=1.701,P=0.093)、24hDBP(t=1.626,P=0.108)、dSBP(t=1.711,P=0.091)、dDBP(t=1.426,P=0.158)、nSBP(t=1.134,P=0.136)、nDBP(t=1.023,P=0.1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需停药的不良反应。
表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eatment
表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fore the teatment
别 例数 年龄 体质量(kg) BMI(kg/m2)利酮组40 50.36±8.12 62.82±6.55 24.11±0.57坦组 40 51.44±7.18 64.16±8.20 24.97±0.49 t 值0.03 0.03 1.16 P值1.21 1.21 0.26
表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mmHg)Table 3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mmHg)Table 3 Comparison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醛固酮受体不仅存在于肾脏,同时也存在于心、脑、血管[4],当RAAS过度激活时,可导致心血管纤维化、心力衰竭、左室肥厚、高血压、内皮功能紊乱、心律失常等。ACEI和ARB均与RAAS有关,但作用环节不同。因此上述两种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显示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SBP及DBP,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5-7]。且两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在降压幅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普利酮的降压作用主要与直接拮抗醛固酮的升压作用有关,同时能拮抗心血管纤维化而导致的血管僵硬、左室肥厚、内皮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而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8]。氯沙坦则是选择性地作用于AngⅡ,受体亚型 (AngⅡ,受体亚型介导AngⅡ受体所有生理功能),有效抑制Ang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及醛固酮释放等生物活性,使血压降低[5]。
本研究与Flack等[9]研究中显示的依普利酮优于氯沙坦的结果不同。可能与样本量少,疗程较短有关系。因此可扩大样本,延长疗程以进一步观察。同时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变化,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及治疗依从性好。
综上所述,依普利酮与氯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1 李琳,陈良华,宋尚明.醛固酮拮抗剂在顽固性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1):55-57.
2 Ubaid-Girioli S,Ferreira-Melo SE,Souza LA,et al.Aldosterone escape with diuretic or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 [J].JClinHypertens(Greenwich),2007,9(10):770-77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15-18.
4 刘晓琰,沈金芳.新型醛甾酮拮抗药依普利酮研究进展 [J].医药导报,2008,27(5):570-571.
5 郝兵.氯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外医疗,2011,9:109-111.
6 Krum H,Nollhy H,Workman D,et al.Efficacy of eplerenone added to renin-angiotensin blockad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Hypertension,2002,40(2):117-120.
7 Williams GH,Bugess K,Kolloch RE,et al.Efficacy of eplerenone versus enalapriasmonotherapy in systemic hypertension [J].Am JCardiol,2004,93(8):990-996.
8 Flack JM,Oparil S,Pratt JH,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eplerenone and losartan in hypertensive black and white patients [J].Am Coll Cardiol,2003,41(7):1156.
9 Endemann DH,Touyz RM,Iglarz M,et al.Eplerenone prevents salt-induced vascular remodeling and cardiac fibresis in 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Hypertension,2004,43(6):125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