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宣扬中俄“被孤立”
2012-02-18
●本报驻外记者 黄培昭 丁小希 苏革 纪双城 陶短房 青木 孙秀萍 ●本报记者 马俊 ● 柳玉鹏 汪析
“137票赞成,12票反对,17票弃权”,联合国大会会场16日传出的这一表决结果使西方和阿拉伯国家支持的谴责叙利亚决议案获得了通过,同时也给了他们机会,奚落坚持站在反对阵营中的俄罗斯和中国。英国《每日电讯报》宣称“俄中在联大遭到孤立”,还说两国只能与朝鲜、委内瑞拉等“被遗弃的国家”站在一起,非常落寞。这种“口头报复”的机会,西方舆论也许从俄中4日否决安理会对叙决议那天就开始盼了,但对于叙利亚问题,一份没有约束力的联大决议并不能让他们重新点亮被俄中掐灭的“干预绿灯”。因而当CNN嘲笑俄中组成“尴尬轴心”时,阿联酋《海湾新闻》却提醒西方注意,这是冷战后俄中首次两度联手阻击联合国决议,背后必有“深刻变革”。在国际舆论场,有人将莫斯科的变革总结为“恢复挑战西方的自信”,中国则被认定,不再是那个爱在国际舞台随大流的大国。中国政府特使翟隽17日访问大马士革,加拿大《环球邮报》说,在中东,更自信的中国已是演员,而不再是看客。
西方不满中俄“再挺叙利亚”
“阿拉伯的特洛伊木马露出真面目,阿盟正被西方利用将叙利亚问题国际化……阿盟已在道德和政治上崩溃,再这么下去,联合国也会崩溃,先是从道德上,接着会彻底崩溃。”这句话16日出自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之口,CNN说,他在联大表决现场做出这番抨击时,大会已投票通过一份迄今对叙利亚政府措辞最强烈的谴责决议,敦促叙总统巴沙尔立即停止暴力,交出权力。会场大屏幕打出的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这份由阿盟提交、受西方支持的提案的国家有137个,17国弃权,而反对该提案的国家有12个,包括俄罗斯、中国、叙利亚、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津巴布韦、白俄罗斯。
“被遗弃的国家”,英国《每日电讯报》16日用这个词形容与俄中站在一起的其他10国。文章说,只能与这些国家为伍说明俄中今晚遭遇孤立,他们对阿盟决议的反对显得很落寞。表决结束后,英国外交大臣黑格称赞这一“压倒性胜利”向叙利亚政府发出“清晰信号”。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这一次没有再用“恶心”来称中俄,而是表示巴沙尔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必须立即推进民主变革。
“目前尚不清楚,这份没有约束力的决议能对巴沙尔产生多大作用”,CNN16日用这番话表达对联大决议不像安理会决议般具有约束力的无奈。《环球时报》记者17日在大马士革采访时发现,叙国内对巴沙尔持不同立场的人大多认为联大决议“没意义”。叙官方媒体《复兴报》则发表题为“国际正义的葬礼”的社论,抨击联大通过涉叙决议是“国际正义和外交荣誉的悲剧”。社论指责联合国被阿盟决议绑架,故意忽视叙利亚真实情况,并称联合国正沦为另一个受人操控的阿盟,“专制政治正把联合国变成狩猎场”。
在叙利亚之外,一些西方媒体将攻击矛头对准中俄。奥地利国家电视台17日指责中俄对一份仅有象征意义的联大决议用“进攻性态度”予以否决。德国政治电讯网说,看到投反对票的国家名单让人以为这是“叙利亚和一个邪恶轴心”。文章说,中俄等国支持叙利亚是因为相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并且都害怕自己会面临同样的革命,他们的担心并非牵强,毕竟卡扎菲政权就是这样被推翻的。美国《太阳哨兵报》则批评中俄“执意纵容血腥”。文章说,外界猜测中俄“不作为”的目的,是报复美国纵容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行动,但文章竟称“这理由本身就是种罪过”。
“尴尬轴心”,CNN用这个词形容中俄立场的原因是,认为两国会因支持叙利亚在阿拉伯世界得罪很多人。一些阿拉伯媒体也的确在附和西方对中俄的指责。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7日说,中俄执意袒护叙利亚、得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做法“不可思议”。阿联酋《联合报》则批评中俄“最终还是站在阿拉伯国家正义与道德的对立面”。文章说,联大表决结果说明国际社会已分化为多数派和极少数派两大阵营,在强大的国际舆论面前,多数派显示出胜利喜悦,极少数派则显得另类和孤单。
“对于不能苟同的问题,中国不能害怕成为少数,甚至极少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17日对《环球时报》这样说。时殷弘说,投什么票主要是看事情的道理,没有谁能要求全世界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与多数国家站在一起,这不是做事情的首要考虑。
“中俄或许因叙利亚问题在联合国遭到孤立,但美国也没什么不同,它也时常否决那些谴责以色列的联合国决议”,这是英国博客写手迈克艾因尼在中俄本月初否决安理会对叙决议后所写的评论。古巴《起义青年报》则说,去年11月25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谴责美国对古巴实施禁运,当时的投票结果为186票赞成、2票反对、3票弃权。投反对票的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以色列,并且这是联大连续20年通过谴责美国的决议。
中俄“不愿跳更迭他国政权的探戈”
“这是冷战结束20年来,俄罗斯和中国首次两度联手在联合国阻止西方支持的决议”,在阿联酋《海湾新闻》看来,分析此事件背后的深意比简单的谩骂重要得多。文章说,俄罗斯支持叙利亚政府的态度之强硬,说明莫斯科已与“后苏联时期避免与西方直接冲突”的政策告别,而俄中在许多国际事务上采取协调政策,意味着西方从今往后将在国际体系中遭受来自俄中的强硬对抗。从这个意义上说,“阿拉伯之春”扣动了东西方新对决的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