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只眼看政策

2012-02-18齐林

中国新时代 2012年1期
关键词:刘琳学工宏观经济

| 文· 本刊记者 齐林

被中国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房价已然成为百姓生活中剪不掉理还乱的一团麻,百姓认为自己收入远远不足购买市场上的房子,而开发商们则信誓旦旦的称中国的房子还很便宜。究竟孰是孰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孙学工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中国地产政策调控对宏观经济已经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从研究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显然有它的必要性,但关键是中国在房地产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潜台词就是:这种行政的金融方式应该是短期行为,是矛盾比较激化之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措施。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来或将转向长效机制,特别是借助市场手段、财政税收手段也是预期的,所以孙学工认为关键还是真正找到一套适合中国的、又基于市场的长效模式——“现在房产税应该是一种态度吧。”

面对当下格局,发改委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刘琳告诉《中国新时代》,她注意到:至少现在中央强调坚决调控房地产政策不放松。

刘琳认为,当下中国所有的调控政策其实都在努力使房地产市场能够保持健康发展,而例如增加供给、控制投机、增加保障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所需要的。

面对当下相对疲软的中国房产市场,对中国经济应该会有很尖锐或者很锋利的影响。在此设问下,刘琳认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当下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速减缓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的现今局面。

“可以预测到,明年房地产投资的增长肯定会有所下降,但是增长的下降对GDP的增长肯定会有影响。”刘琳否认了中国宏观经济靠房地产来支撑,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里很重要的一块,但它并不占完全控制地位。同时刘琳注意到,保障房的投资带动作用会有增加,故而两项对比来看,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不会导致经济大幅回落。

经过数轮调控政策后,中国房产市场或将进行一轮大洗牌,但这属于正常的行业内部资源流动。刘琳亦否认中国房地产市场占整个中国经济的比重将来会发生大幅变动,缘于在城镇化完成之前,中国由住房建设来带动的投资增长仍然不会降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仍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中央从2007年以来加快保障房的建设,以保障大城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背后的因素在于,除了住房领域的民生问题,还有宏观经济层面的通货膨胀问题。

刘琳不排除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目前看来,限购手段鼓励的是自主需求,打击的是多套住房需求,其政策目标与住房制度长期的目标一致,因此刘琳认为,除非有更好的市场化手段替代,否则短期内它不会消失。但长期来看,刘琳仍倾向于通过税收调控替代现在的限购、限价政策。

中国住房领域一直供不应求,相关政策对有买房求的普通民众来讲,应该是一个利好消息。

在刘琳的观察中,近些年政府在房地产方面出台的调控政策,其实际目标就是要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而构建长期的、合理的住房制度也是企业所需要的。

刘琳认为,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宏观背景来看,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这个行业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而2009年的期房如今已开始进入市场,如果通过打折销售能够消化吸纳一部分供应量,那么后期的供求矛盾会缓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在刘琳看来,明年年初房价可能会有小幅下跌,但下半年以后可能基本平稳。

猜你喜欢

刘琳学工宏观经济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更新预测——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waves in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Air Distribution in a Compact Purification Device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扩大需求: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