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北京中法大学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2-02-15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西文北平图书

●陈 雁(北京师范大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北京中法大学(1920—1950),初建于北平西山碧云寺,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1923年,李石曾校长首先捐赠了千余本中西文图书,之后在校教师共同捐赠,在碧云寺建成西山图书馆。1924年底,西山学院设立的生物研究所,改名为陆谟克学院,该院分两部分,一部分在西山,另一部分在东皇城根,期间有医学及生物学书籍数百册。同年,西山学院理学院迁址于北平地安门外吉祥寺,改称为居礼学院,西山图书馆在此又开辟几间房屋作图书馆。1925年西山学院文学院迁至东皇城根,改称为服尔德学院,西山图书馆跟随其迁移,并改称为服尔德学院图书馆。因此早期中法大学图书馆资源主要包括服尔德学院、居礼学院、陆谟克学院三院的图书资料,分别为文学类、理科类及医学类三类图书。这三所学院各有藏书,且各设专员管理,收集图书的标准较注重各自专业学科。

1929年,中法大学购买了蒙藏院旧址(今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旧址,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85号),以扩充校舍,遂有扩充图书馆的意向。1930年,中法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开工,1931年建成。中法大学图书馆馆长由校长李麟玉兼任,设正副主任管理馆务。图书馆合三个学院的图书资源而成,编目管理逐步一致,图书馆的采购、出纳、保管各事项,由原三院的馆员分别管理,并综合三院的工作,划分为中、西图书两部和阅览部,有馆员十多人。

1 图书馆布局建设

1.1 图书馆的建筑布局

中法大学图书馆外观以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设计,但其内部结构吸收了西方图书馆的图书空间布局方式。图书馆馆址位于中法大学校中央,东西150尺,南北130尺,楼房二层,楼下前部为会议厅,中部为大礼堂,后部上下为书库,分南北两库储藏中西图书,楼上中部为阅览室,办公室位于两书库之间,全馆呈“工”字形。书库装置钢架,分南书库、北书库,每库各三层,可容线装书约40万册,西装书约20万册。阅览室能容176人。馆外四周,环植花木,清幽中饶有瑰丽之观。图书馆结构由中法大学教授汪申伯先生设计与监修,汪申伯(1895-1989),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专门建筑学校,曾任北平市工务局局长。

1.2 图书分类与排架

中法大学的图书分类大体采用杜威十进法(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RelativeIndex,DDC),并略加变动,而中文旧籍又兼用了四库分类与杜威分类同时体现,以便于检索。图书在书库书架上的位置,不以分类法排序,而按照登记总号的顺序排列,这是中法大学图书馆与其它学校图书馆排架的不同点。因排架上以总号为序,书背及卡片目录上,都登记了总号,以替代分类著者号码,阅览者及图书管理者借取图书,都以此为标准。馆内用卡片式目录,分著者目录、书名目录、分类目录三种,将编排完毕的图书卡片置阅览室内分别应用。

2 图书资源建设

图书馆馆藏图书,从图书文字方面言,西文藏书主要以法文书为最多,从图书科目而言,则以文科书为较为丰富。其中西文图书,文科类占50%,理科类占30%,医科类占20%,中文图书部分,文科类占50%,理科类占30%,医科书类占20%。

图书馆收订一定数量的报刊及参考书,其中西文杂志成卷的有1267卷,零散未装订的有千余册,50余种。中文杂志合订成卷的有679卷,零散未装订的有900余种,7500余册,450余种。图书馆还存放一些专刊,包括报告调查等不定期刊物,与图书不同,期刊具有时间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书馆特别为此另行保管,累积有1700余册。图书馆装订成册的报纸约计23种,1300余册。

此外,图书馆相当重视收集中国旧科学书、中西参考书及明清之后有关科学的译著,使得中法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也别具一格。图书馆藏有释藏一部,清乾隆重刻,至1931年存1508八种,6890册。还藏有中文图幅百余幅,西文图幅百余幅,中文拓片1436份,内容都是关于北平的庙宇碑记之类。图书馆还收存有近代词人、篆刻家乔大壮先生的图书46种,2,664册。更具有意义的是,1937年,在北平市工务局局长汪申伯的斡旋下,中法大学图书馆还从雷氏手上收购得1000余幅“样式雷”,这些建筑图谱均为雷氏家族设计的圆明园及内廷、行宫、坛庙、府第样图,有一些为道光以后的宫庭建筑图,在当时乃至今日都具有相当宝贵的价值。中法大学撤销后,这部分图转交故宫博物院保存。由此可见,中法大学在当时就已经非常重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

3 经费与管理模式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经费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近代众多的私立大学中,北平中法大学的经费是较为充裕和稳定的。其经费来源包括四项:一是中法基金之利息,二是法国庚子赔款补助费,三是学费,四是临时捐款。由于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就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来说,北平中法大学也可与当时国内的一些著名学府相媲美。

3.1 经费与采购模式

中法大学图书馆办公费及薪俸概由学校支付,购书费每年规定最低额为两万元。采购图书之标准,由图书馆主任及学院系主任共同组织的购书委员会决议,并延聘国内外学者为图书馆顾问,如中文旧籍的搜集,曾经刘半农先生的鉴定,而后收藏。所有图书,无论新旧,或中西文,都要经过详细审查,确定有购藏的价值,才得以收藏。如孔德图书馆,自1924年起,由沈尹默、马隅卿等人去挑选购买图书,马隅卿任图书馆馆长时,还安排有专人整理书单。

据1931年统计,中法大学图书馆(集文、理、医三院藏书) 图书达到65263册,其中外文14307册,中文50956册,购入价格为233275.75元。[1]这个数量在当时全国高校中也是较高的。1932年12月,藏书量增至10万余册。到了1937年,图书总计154952册,其中中文58114册,外文96838册,杂志3066册。

3.2 开馆业务及馆员待遇

中法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初期,每周二至周六上午八点至下午六点开放,每周日上午八点至十二点开放,每周一下午二点至六点开放,寒、暑假每天开放半天,逢例假闭馆。每日最长的开馆时间约为10个小时。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学校师生读书要求的不断增加,中法大学图书馆开馆时间在不断调整和延长。之后图书馆每日开馆增加至12.5小时,周日开馆4.5小时。

图书馆分为中文部、西文部及阅览部三个部门,图书馆设有馆长一名,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三个部门馆员各一至两名,中文部和西文部还各配两名书记或实习生,全部管理人员约有十多位。后期经过调整,图书馆组织机构定为中文部、西文部、出纳部及主任室。员工人数基本维持在职员四人,工友二人。1950年前后,因处于解放初期,物价变化波动较大,学校的教职员工的工资以当时小米价格折算发放。普通馆员的工资约为500斤左右,此工资水平高于当时的助教(约为400斤左右),但低于讲师(约为800斤左右)的工资。主任为图书馆的实际业务主管,管理全馆事务的同时,还从事着具体的业务工作。馆员分工明确,相对于借还书,图书馆的编目及采购属于当时较高层次的业务,其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

4 后期资源状况

北平和平解放后,由于私有化改制、经费、师资等问题,中法大学校长李麟玉两次致函文管会转请华北人民政府接办。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管会、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先后派代表接管了中法大学,学校改称国立中法大学。1949年5月中法大学图书馆对图书资源作了统计。此时图书馆图书已达16万余册之多,其中西文图书的总量甚至已经超过了中文图书,达到近两倍的比例。尤其是法文图书的存书量,达到了藏书总量的59%。到1950年1月底,图书馆图书又增加至176417册。[2]

1950年10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下发由部长马叙伦盖印的第811号令,决定将中法大学拆分解体。中央教育部根据华工、北大、南开三校的需要,图书分配情况如下:校本部图书馆及数理化系的图书及设备均归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使用,文史、法文两系图书及线装书籍归北大使用,生物系、经济系之图书归南开使用。

总的来说,在近代中国中西交流的大背景下,北京中法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所颇具特色的私立大学,尽管该校存在时间不长,但在当时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是中法教育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中法大学图书馆建设充分体现了与法国教育的密切接触,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图书的藏量,北平中法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位居当时高等学府中上之列。图书馆在图书收藏和分类方式,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吸收了西方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同时又结合了近代中国的藏书管理文化。这些对我国现阶段公办和民办高等学校,尤其是对独立学院和异地分院等小型图书馆(室)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1]北平中法大学.北平中法大学概要及章程[M].北平:北平中法大学,1927.

[2]李强.北京理工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西文北平图书
高校图书馆西文古籍开发整理实践及对策探讨
——以河北大学图书馆为例
北平的秋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图书推荐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西文图书编目中RDA书目记录使用分析
想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