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数字图书馆可用性现状与对策
2012-02-15付跃安黄晓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付跃安,黄晓斌(中山大学 资讯管理学院,广州 510006)
1 引言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文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 L)、各类商业性数字资源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资源丰富的公益、商业数字图书馆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图书商报社和读吧网在京联合发布的《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我国电子图书读者人数达到了12119万人,5年内增加了近3倍。[1]但是,中文数字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使用方面的问题,如用户分布不均,主要用户多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普遍利用不足,一些特色功能很少有人问津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缺乏良好的可用性。
2 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问题
本文在课题调查的基础上,从静态展示和动态交互两个方面,对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2.1 系统缺乏明晰性
Saracevic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提出了明晰性指标。[2]中文数字图书馆在明晰性上的问题主要包括:使用专业术语、使用缺乏内涵的符号、缺乏解释或解释不清、使用含义模糊的语言、概念区分不清等。Nielsen可用性原则之一是“使用用户的语言”。[3]81中文数字图书馆页面中不时出现的专业术语、表达式或英文缩写,给用户理解造成困难,如万方数据在读者输入检索词后自动生成的表达式中添加了不常见的英文字段和语法词,普通用户如果不专门学习很难掌握;CNK I采用Ⅰ辑、Ⅱ辑、A、B、C等缺乏实际内涵的符号代表学科类别,这是从设计人员,而不是从用户角度提出的。部分中文数字图书馆在提供特色功能时没有解释,有时既使解释也晦涩难懂,或采用不明确的语言。不同名称、不同类别间要做到区分明确,才不致使用户产生理解失误,但对于CNK I公网版的三个子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国内外标准题录数据库”,用户在理解这些子库间的区别时可能存在困难。
2.2 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一致性是可用性的基本原则,即相似的功能由相似的元素表示或相似的交互过程实现。一致的设计有利于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减少出错率。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对产品推广非常重要,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公网界面和镜像界面往往在设计风格、布局、内容等方面相差悬殊,有时使人怀疑两者是否属于同一公司或品牌。网站/页是由各种页面元素组成的,同一网站/页中相似的元素应保持一致的设计,如元素名称、元素位置等。元素名称改变会影响用户对功能的判断,如“科技成果”变为“成果”(万方数据),“XXX期刊数据库”变为“XXX期刊题录数据库”(CNK I公网版)。元素位置改变会导致元素不可见,因为用户一旦在第一页的某个位置发现某个元素,自然会期待在其他页的相应位置也找到该元素。龙源期刊文本版将“按字母查刊”放在右栏,将“期刊分类”放在“推荐期刊”的下部,但在智能语音版上述两个区域全部位于页面左侧。
2.3 缺乏状态信息
启发式可用性原则的第一条是“提供显著的系统状态”。[4]首先,中文数字图书馆的运行状态缺失,在检索过程较长时许多都没有提示,用户不知道系统是正在查询还是出了问题。例如,对于中国知网CNK I(镜像版),用户发出命令后只能通过浏览器自身的连接状态来判断系统是否仍在查询中。其次是导航状态缺失。用户点击后的导航选项要处于被选中状态,表明用户正在浏览某个选项下的内容,否则就会造成导航迷失。用户在浏览Apabi电子图书或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文献时,当前类目没有显示被选中,用户可能会对正在浏览的类目失去定位。第三是链接状态缺失。大部分中文数字图书馆的链接色会因点击而变化,但个别中文数字图书馆的链接色始终如一,产生的后果是:用户或者重复点击,或者遗漏某些链接。
2.4 交互过程缺乏简洁
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密斯·凡·德·罗早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简洁在国外被视为信息系统的“生命线”,是Googl e十大原则之一,Nielsen可用性原则的第一条就是“简洁而自然的对话”。[3]77中文数字图书馆的页面大都能保持简洁,如对直接链接的设置采取克制态度;利用完全形态法则和适度留空等方法,将页面区域合理分组,并将组数保持在适度数量。然而,页面简洁的同时交互过程亦应简洁,中文数字图书馆对后者的把握力较弱。一些数字图书馆仅普通检索就设置了十几个文本框和交互选项,专业检索更是提供了数十个文本框和交互选项,列举了大量看似对筛选结果有用的功能。一些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数十种检索界面,不同界面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利于用户学习和使用。
2.5 缺乏交互标准
交互标准能保障不同数字图书馆在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时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和交互过程,减轻用户的学习和记忆负担。中文数字图书馆将重点放在了技术标准研发上,对交互标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尽管《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已经成为实体图书馆组织文献的标准,但数字图书馆仍然没有一部通用的资源组织体系,一些数字图书馆采用了《中图法》,一些数字图书馆对《中图法》进行修改、调整,而部分数字图书馆建立了独立于《中图法》的资源组织体系。其他如对检索类型的命名(如快速检索、简单检索、普通检索、初级检索等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相似的检索功能)、对检索字段的命名(文章的题名有题名、文章名、篇名等多种称呼)等都没有形成规范。
2.6 存在影响交互效率的因素
“效率”是ISO 9241-11(1994)可用性三大指标之一。就技术而言,资源集成与互操作、跨库检索、个性化服务、资源订制与推送等技术均有益于提高用户使用系统的效率。就设计而言,中文数字图书馆不存在普遍影响效率的问题,但也不排除某些问题,例如,个别检索结果页没有设置检索区,如果用户希望再次检索,只能回到原来的检索页;用户的检索设置只能使用一次,结果页的检索类型不是用户选择的检索类型,未保留检索词,不便于用户编辑和重新查找;没有充分利用客户端的计算资源,用户的简单操作,如选索范围均需要与服务器对话,造成页面多次刷新;图片过多影响下载速度,如龙源期刊公网版上有180多幅彩色杂志封面;没有提供快捷键,如输入检索词后不能用回车发出命令,结果页没有快捷下载按钮。
3 中文数字图书馆可用性的特点
3.1 可用性表现不均衡
对于可用性指标,不同中文数字图书馆有不同的表现,很少有表现一致的指标。以检索位置为例。作为资源发现最重要的功能,检索一定要位于突出的位置。根据视觉认知规律,比较显著的位置是中部,其次是左上角和右上角,因此搜索框应该处于上述三个位置之一。中文数字图书馆检索区的位置出现在了页面的各个方位,一些数字图书馆在主页上设置了丰富的宣传内容,如使命等,使检索区被“挤”到了页面下部,有些数字图书馆在主页上没有提供检索区,不符合Nielsen对检索区的可用性要求,即“文本框肯定应该出现在主页上,但理想情况是它能出现在网站的每个页面上。”[5]
之所以会造成可用性不平衡,一是因为可用性工程在我国信息产业界,特别是数字图书馆领域仍然是一个新概念,设计人员或许熟悉某些指标,但对系统可用性缺乏整体意识;二是因为可用性作为系统性能的一种尺度,与其他性能之间,乃至可用性不同指标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如可用性与美观、易学习性与易用性,设计人员在平衡这些相互冲突的因素时有各自的考虑,导致可用性侧重点各异。
3.2 公益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不理想
与商业数字图书馆相比,公益数字图书馆在可用性上的表现总体不理想,大都存在一些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对用户使用造成较大障碍。一些公益中文数字图书馆在主页上提供了检索区域,却没有高级检索功能,用户需要采取某些特别的措施,如检索一次才能找到。在检索类型上,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大都以资源为中心,几乎每种细分资源都有定制化检索界面,虽然有利于检索功能对资源的适用性,但却不利于交互过程的简洁。而商业性数字图书馆则将检索功能与被检索资源分开,利用范围限定与字段选择等功能,实现同一检索对不同资源的查找,减轻了用户的学习和操作负担。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属于综合性数字图书馆,购置和自建数字资源类型多、数量大,各类资源的运行环境、体系结构、元数据方案等有较大不一致,给资源整合和互操作带来困难,从而降低了系统可用性。
3.3 电子图书的可用性相对较好
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图书馆相比,以电子图书为馆藏的数字图书馆在可用性上总体表现良好。本课题主要考查了两大中文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Apabi电子图书与超星数字图书馆。前者的主要问题是交互功能重复设置、类目状态缺失、结果页没有保留用户的检索词;后者的主要问题是学科类目关系不清、类目重复设置、部分链接的可点击性不强、缺乏结果排序线索等。上述问题中的多数都不是严重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与其他文献相比,电子图书的类型单一,元数据方案完整,不需要复杂的揭示和发现功能,因而可用性较易实现。
4 提高中文数字图书馆可用性的对策
4.1 引入可用性工程
要全面提高中文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一定要认识到可用性对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在数字图书馆的生命周期引入可用性工程。可用性工程是一个以用户使用和反馈为依据,以提高可用性为目的,采用了各种方法的综合过程。Nielsen将可用性工程划分为如下环节:了解用户、竞争性分析、确立可用性目标、并行设计、参与型设计、整体界面的协调、指南应用和经验性评估、建立原型、界面评估、反复设计、跟踪等。一项产品的设计要反复用到上述部分或全部环节。可用性工程的每一步都要用到多种方法,Nigel Bevan对可用性方法进行了总结,提供了选择方法的标准和依据。[6]
可用性评价是可用性工程的重要内容。可用性评价有多种,包括模型法(如GOMS法)、调查法、专家评审法(启发式评估法和步进评估法)、观察法(用户测试法、现场观察法、使用记录法等),其中以用户测试法使用最多。既可以采用较大规模的可用性测试,也可以采用简易可用性测试,不同单位可根据项目进度、资金、人力等自行选择。著名的可用性专家SteveKru g认为,由于经费有限,多数公司只能承担起一轮的可用性测试,这些公司往往把测试安排在开发环节将近结束时,但那是可用性测试的最糟糕的时间,因为虽然一些问题会被发现,然而公司已无能为力,一些问题会根深蒂固。
4.2 建立可用性指南
可用性指南是将被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可用性最优做法加以总结,用以指导系统设计。许多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等都制定了可用性指南。美国政府健康与人类服务部(U.S.Department ofHealth&Human Services)针对政府网站建立了专门的可用性网站,目的是让建成的政府网站更“可用、有用和可及”,网站中提供了涵盖18个主题的可用性指南,如设计流程和评估、用户体验最优化、主页、页面布局等。可用性指南包括三个层次:普遍适用的可用性指南、适用特定行业的可用性指南、适用特定机构的可用性指南。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数字图书馆应建立起行业可用性指南,建议由各级图书馆学会制定。
在可用性指南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系统交互标准,这是提升系统一致性的关键,包括用户界面(U I)标准、名称规范、交互规范、系统架构规范等,它可以确保用户以熟悉的方式获取信息。中文数字图书馆交互标准的制定不能独立于其他信息系统,要与行业标准和设计惯例保持一致。
4.3 制定可用性政策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标客户,这些客户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每个公司的产品都是特殊的,因此每个公司的可用性要求各不相同。在将可用性工程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产品设计中时,应根据公司的客户和产品情况实现具体化,制定可用性政策,如可用性目标、可用性实施要求和方法、人员管理、成本管理等,使可用性制度化、常态化,使之成为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这也是可用性指南的第三个层次——机构可用性指南。
4.4 提高资源整合的性能
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涵盖了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标准、年鉴、报告等丰富的资源类型,这些来源各异、标准多样的资源如何集成到统一的数字图书馆中,集成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的发挥和可用性水平。资源整合的方法主要有4种:建立数字资源导航系统,基于OPA C系统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基于链接系统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建立整合检索系统以实现跨库检索。其中,建立整合检索系统是资源整合的核心,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每个数字资源都有自己的检索界面与检索方式,检索式构造规则、检索字段、检索算法等都不尽相同,整合检索作为一种横向检索系统,很难涵盖各检索系统的特点,从而导致系统不可用。因此,综合性数字图书馆要通过提升资源整合性能来提高可用性。
4.5 合理平衡各指标的关系
产品的可用性由多个指标衡量,产品性能除可用性外还包括其他性能,如安全性、美观性等。实践表明,可用性不同指标之间、可用性与其他性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以可用性的两个核心指标为例,易学习性与易用性有时不可兼得:如果产品易于学习,很可能不方便使用,而如果难于学习,但用户一旦掌握了操作,则可能获得强大的功能。可用性与其他性能,特别是安全性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如详尽、细致的安全条款不易阅读,复杂的密码规则有利于保障用户私人信息安全,但会增加用户的记忆负担。因此,中文数字图书馆应根据国内用户的特点、知识水平和使用习惯,合理平衡可用性不同指标之间、可用性与其他性能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用户只是偶尔使用产品,应优先保证易学习性,如果用户经常、大量使用产品,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操作,则应保证易用性。
[1] 中国图书商报联合读吧网第五次发布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EB/OL]. [2011-7-31].http://book.sina.com.cn/news/v/2011-05-09/1758286161.shtml.
[2] 邱明辉.数字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研究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33-38.
[3] 尼尔森.可用性工程[M].刘正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董建明,等.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1.
[5] (美)Jakob Nielsen, Hoa Loranger 网络优化———通过提高Web 可用性构建用户满意的网站[M].张亮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4.
[6] Nigel Bevan.Criteria for Selecting Methods in User-centeredDesign. Proceedings of I-USED 2009, Uppsala,Swed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