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振孙创新目录学之功

2012-02-15范青霞

图书馆学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小序目录学源流

范青霞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范青霞 女,1967年生。大学学历,馆员,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装潢系资料室。

陈振孙[1](1183~1261),字伯玉,号直裔,浙江安吉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的著作《直斋书录解题》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首创书目使用解题和记载版本史料。该书是依据陈振孙的私人藏书编撰而成,计著录图书3096种、51180卷,堪与南宋政府的官修目录《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图书44486卷)相媲美。

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乔好勤认为:[2]“章学诚总结了一千多年来的书目工作实践经验,吸取了历代目录学家的思想精华,形成了他的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目录学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古代目录学一般根据大小序探究学术源流,还可以通过解题考证图书资料。这一点,陈振孙做得尤其独特,以其渊博学识,敏捷思维,依托解题,考辨诸多著述的学术流别,细致地分类、组织、揭示某一学术流别的演变轨迹,挖掘其内在脉络,以新颖示人。例如,该书卷二诗类董逌的《广川诗故》40卷:“其说兼取三家,不专毛、郑,谓《鲁诗》但见取于诸书,其言莫究,《齐诗》尚存可据,《韩诗》虽亡缺,犹可参考。”卷三春秋类孔颖达等的《春秋左氏传正义》36卷:“自晋宋传杜学为义疏者,有沈文阿、苏宽、刘炫。沈氏义例粗可,经传极疏。苏氏不体本文,惟功贾、服;刘炫好规杜失,比诸义疏犹可观今据以为本,其有疏漏,以沈氏补焉。”可见,考究学术内涵,头头是道,举重若轻,简明意赅,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效果。

2 《直斋书录解题》的体制

2.1 《直斋书录解题》的内容

《直斋书录解题》内容包括:[3]“卷一易类、卷二书类、卷三诗类、卷四礼类、卷五春秋类、卷六孝经类、卷七语孟类、卷八经解类、卷九谶纬类、卷十小学类、卷十一正史类、卷十二别史类、卷十三编年类、卷十四起居注类、卷十五诏令类、卷十六伪史类、卷十七杂史类、卷十八典故类、卷十九职官类、卷二十礼注类、卷二十一时令类、卷二十二传记类、卷二十三法令类、卷二十四谱牒类、卷二十五目录类、卷二十六地理类、卷二十七儒家类、卷二十八道家类、卷二十九法家类、卷三十名家类、卷三十一墨家类、卷三十二纵横类、卷三十三农家类、卷三十四杂家类、卷三十五小说家类、卷三十六神仙类、卷三十七释氏类、卷三十八兵书类、卷三十九历象类、卷四十阴阳家类、卷四十一卜筮类、卷四十二形法类、卷四十三医书类、卷四十四音乐类、卷四十五杂艺类、卷四十六类书类、卷四十七楚辞类、卷四十八别集类上、卷四十九别集类中、卷五十别集类下、卷五十一诗集类上、卷五十二诗集类下、卷五十三总集类、卷五十四章奏类、卷五十五歌词类、卷五十六文史类。”可见,陈振孙的《解题》原本计56卷,53类。该书依类分卷,仅存在《别集类》划分为上、中、下3卷,《诗集类》又分为上、下两卷,共计56卷。

2.2 《直斋书录解题》的分类

《直斋书录解题》划分为9篇小序,设置在《语孟》、《小学》、《起居注》、《诗集》、《时令》、《农家》、《阴阳家》、《音乐》、《章奏》9类之上,位居首部。但《论语》、《孟子》合为《语孟类》,专有小序阐述,由此可见,小序也并不是53类中皆存在,只有不同类部呈现增创或著录内容发生变化,才有小序。例如,该书卷四十四音乐类小序:“刘歆、班固虽以《礼》、《乐》著之六艺略,要皆非孔氏之旧也,然《三礼》至今行于世,犹是先秦旧传。而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晚得郑子敬氏《书目》独不然,其为说曰:“仪注、编年,各自为类,不得附于《礼》、《春秋》,则后之乐书,固不得列于六艺。今从之,而著于子录杂艺之前。”即是陈振孙参照郑子敬的《书目》分类原则,认为不应该把民间音乐并入古代乐经中。为此,陈振孙在杂艺之前设置音乐类,在经部中筛选后世有关音乐类图书归入子部。如此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图书分类史上实现了突破,促使乐经区别于民间音乐,进而提升了民间音乐的地位。该书经部划分为10类,仅在《语孟类》和《小学类》设立小序。卷七语孟类小序:“前《志》、《孟子》本列于儒家,然赵歧固尝以为则象《论语》矣。自韩文公称孔自子传之孟轲,轲死,不得其传。天下学者咸曰孔、孟。孟子之书,固非荀、杨以降所可同日语也。今国家设科取士,语、孟并列为经,而程氏诸儒训解二书常相表里,故今合为一类。”说明了由于宋代《孟子》属于儒家经典,地位有所强化,势必达成语孟合一。可见,图书分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适应图书所处环境的变化而革新,陈振孙创设语孟类目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之后,后世沿袭,成为常态。

2.3 《直斋书录解题》的分部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录类》一“《直斋书录解题》二十二卷”条:“其例以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题其得失,故曰‘解题’。虽然没有标注经、史、子、集目,而核其所列:经之类几十,史之类凡十六,子之类凡二十,集之类凡七,实仍不外乎四部之说也。”陈振孙既然将历代典籍划分为53类,并以经、史、子、集四录涵盖53类,那么该书仍然未能脱离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可见,该书部目称为“录”而取书名为《直斋书录解题》,分布体系为四录,53类,56卷。但是,现在所见《四库全书总目》没有四录之部录,故作53类,其卷数相应改为22卷。《直斋书录解题》不存在总序与大序,仅存有9篇小序,小序符合郑樵反对“泛释无义”的观点,因时制宜。该书著录方法统一标准在每类之后,依次第著录书名、卷数或册数,而后撰写解题。

3 《直斋书录解题》的义例

目录存在叙录,最早见于西汉刘向。《汉书·艺文志》记载:“刘向为群书撰作叙录之事也。向之撰叙录,犹振孙之撰解题。向撰叙录有其义例。”即“条其篇目,撮其指要”。[4]

3.1 著录撰人

每本图书一定先著录撰人的时代、宦历、籍贯、姓名、别字。该书多人撰写,可以依次列举各人的姓名,或者称某某等撰。该书著录撰人,也可以顾及著录撰人的朋友、师长与撰人职责分工分别署名。该书著录撰人的姓名、时代、家世、宦历、师承、学术等,遇到疑问之际,可以进行考证或叙述。其他有关撰者的卒年、志节、治学、外此著述、交游、亲戚暨撰者的后人、兄弟、门人及志墓者,也一并考究或叙述。

3.2 著录图书

对于所著录的书名,如果遇到隐晦、含糊不清者,需要注释或解说,同书异名也要作阐说。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图书的内容,考证著者撰书的目的所在。对于图书的内容,需要兼顾考究学术源流,及记述学术上的纷争者。也有引用史志、公私书目及相关图籍以说明问题者,史志、书目、书籍所记有错误,及时予以订正。对于书体、卷数、未见之卷、卷后所附材料皆有所考论,有时并述及作注者、辑书者,间亦考及同书名而不同撰人的问题。对于编书过程、成书方法、书的作年、撰序的年代、表上的年代都有所考述,间亦记及撰序、跋者。对于著录之书多作评论,或抑或扬,或抑扬兼备,间亦有指出其书的特点者。对于著录的图书,多记其得书之由来,并考及其版本,如本之不佳者,则更求善本。对于著录的图书,则该书的分类、真伪、存佚,甚至书的内容增损改定、书的刊刻、与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有所考述。

3.3 互著法

互著法仅举一例:“《京房易传》三卷、《科算难占条例》一卷。吴郁林太守吴郡陆绩公纪注。……又有《参同契》、《律历志》,见《阴阳家类》,专言占候。”“《项氏家说》十卷,《附录》四卷,项安世撰。……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丘乘图》各为一书,重见诸类。案:以上二条为振孙使用互著法之例。”

4 《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

宋元时期,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书籍之厄”条曾推誉陈振孙“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①评判人物与图书价值。陈振孙指出六艺之后,能够著书立言者,仅有左氏、庄周、三闾大夫及司马子长。他们的著述均是“前未有其比,后可以为法”。可谓评价中肯。陈振孙认为个别图书内容芜杂,“不称良史”。但称赞陆游“采获诸书,颇有史法”。②揭示图书内容。陈振孙认为《华阳国志》介绍“巴蜀地理风俗人物及公孙述、刘焉、刘璋、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迹”,内容详实可靠。③选材范围。陈振孙认为《太平广记》是由李昉等“取野史传记故事小说撰集”而撰。④藏书时间。卷五“历代年号并宫殿名”条认为,“丞相饶阳李昉明叔在朝苑时所纂”。⑤版本异同。卷四“高氏小史”条认为,“此书旧有杭本,今本用厚纸装潢夹面,写多错误,求杭本校之”。⑥图书著录。如歌词类绝大部分为宋人词集。

综上所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是古代流传至今最早的私家藏书目录之一,在古代目录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该书尤其被《四库全书总目》所推崇,以为“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之所以资,不可废也”。[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也称其“叙述诸书源流,州分部居,议论明切,为藏书家著录之准绳”。马端临参照《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编撰而成《文献通考·经籍志》一书。可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图书分类体系、编目著录方法以及解题内容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贡献,在目录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1]郑伟章,李万健.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8.

[2]乔好勤.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J].河南图书馆学刊,1981(4):78-80.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3.

[4]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目录学[J].文献,1996(3):135-156.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78.

猜你喜欢

小序目录学源流
呼唤21世纪的新目录学——柯平教授访谈录
《源流》前进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目录学思想探究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孟子》在我国目录学中的地位变迁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