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职能之我见
2012-02-15吕雪冰
吕雪冰
(盘锦市图书馆,辽宁 盘锦 124010)
吕雪冰 男,1972年生。本科学历,馆员。
近年来,知识经济作为一个话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作为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和传播主要基地的图书馆,无疑是这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与信息服务体系将做如何调整,笔者就此略陈拙见。
1 信息资源开发机制与体制更新
1.1 组织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通常做法有:将新技术应用于业务工作中,重新调配图书馆采购与编目工作流程,将技术服务部门与读者服务部门进行重组或将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合并等。这些做法的目的均在于拓展组织的服务内容和保证其服务水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信息机构不应只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文化设施或某一系统的支撑机构,还应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只有打破以原始文献作为第一服务手段的格局,将注意力放在发展数据库、信息咨询服务、检索服务、研究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上,不断强化其信息服务职能,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1.2 人力资源发展
具有传播、开发、研究与利用文献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活动的主体。图书馆员的职能就是帮助人们挑选与评价信息。图书馆员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图书馆员,作为科技人员的一部分,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双重使命,一方面丰富文献宝库,另一方面活化文献所记录的各种知识并利用其创造财富。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还承担着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图书馆员应抓住机遇,开拓视野,发挥潜力,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1.3 探索新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在保证基础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机制,通过自己解决部分经费,内部实行双轨制等方式寻找更加合理的模式。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对于公益性图书馆,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支持,对于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加强研究,探索出路。
1.4 机构改革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共享更具有普遍性和前瞻性。新技术环境下的图书馆受整合技术、读者服务、馆藏发展、工作程序、自动化、部门新增、功能分散、人员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信息服务要求。
2 文献资源的多层揭示与加工
所谓文献资源开发,就是文献信息部门通过对馆藏文献的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挖掘出来,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文献服务方式。图书馆多年来所进行的编制各种目录和检索工具的工作,实质上就是文献开发。只是传统的文献开发和服务基本上停留在文献特征描述这一层次,而没有对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信息内容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和揭示,也没有深入灵活地利用文献内的丰富信息来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面对现代信息环境,这种浅层次的文献开发工作已很难满足社会对信息广泛而复杂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对文献的多层次开发,把馆藏静态的文献资源激活成动态的信息流,并以最有效的途径,准确、快捷地传递给用户。
首先,要通过编制完善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出版系列化检索类、报道类的刊物等,广泛深入地揭示和开发文献资源,有条件的图书馆则应建立上述各类书目数据库和计算机检索系统,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查找和获取文献的途径。
其次,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内容或同一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一种新的文献,实现文献的聚变,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聚变性开发形成的文献信息产品主要有专题文摘、索引、资料汇编等。由于它们提供的是更大范围的科学理论信息、技术成果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等,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再次,进行文献的再生性开发。即在综合消化多种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形成再生性文献信息产品,如研究进展报告、综述、评论、专题调研等。再生性开发作为文献资源开发的最高形式,在国家的重要决策、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图书馆在文献的再生性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3 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与信息采集方式的重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与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过去那种静态的图书资料收藏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面对“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趋势,图书馆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应以条块清晰的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转化,必须对信息资源结构进行重组和优化。
网络化时代图书馆的信息采集方式应打破传统的各级、各区、各部门“开小灶”的方式,因为各馆自成体系的采集方式势必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以及资金上的巨大浪费。因此,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图书馆应成为具有先进的检索手段、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和自身资料特色的动态的外向型信息采集、加工和服务机构,实行按地域或按系统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全面共享的集成化采集方式。
4 信息服务体系的重构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文献信息的要求不仅要“广”与“深”,而且要求“新”与“快”。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前沿阵地,不仅要保留传统的提供目录、借阅书籍等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互联网、光盘数据库、联机检索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又要营造现代化的信息采编环境,千方百计拓宽信息交流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优质高效地为社会各阶层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知识创新体系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
4.1 因地制宜,形成反应迅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体系结构
图书馆必须建立以市场和社会的信息需求为导向,提供科研立项、经济技术合作、成果开发转让、市场开拓以及商品商情等信息服务的机构。这种信息服务机构,应成为一个具有采集、加工和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化信息集散中心,除广泛实行开架借阅外,还要积极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将文献转化成社会可以直接应用的科技信息。
4.2 树立联合共享的服务理念,建立动态开放的网络服务体系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图书馆对社会基本是封闭的。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知识创新体系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联合各兄弟图书馆以及社会的各种信息机构,形成开放的信息网络,进一步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广泛的、动态的信息需求,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共享。
首先,应以本馆藏书为基础,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地为读者提供各种书目、参考资料、专题文摘、综述等经过加工的最新的信息资料,并利用国际互联网的文献信息网络和中心数据库,存储和发送各种科技文献信息,使有关部门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终端进行查询检索,进一步拓宽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
其次,教学科研单位也可以在网上及时将最新的科研发展动向和要求反馈给图书馆,为图书馆采集和信息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使采集具有超前性、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科技文献的利用率,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结构体系更加合理。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观念,努力培育具有专业技术和外语基础,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实现馆内与馆外、国内与国际以及“有型”与“无型”管理体系的结合,建立动态、开放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1]郑巧英,杨宗英.图书馆自动化新论——信息管理自动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林平忠等.论图书馆期刊情报的深层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4).
[3]张晓娟.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类型及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1999(2).
[4]马费成,杨列勋.信息资源——它的定义、内容、划分、特征及开发利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3(2).
[5]范敏等.基于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图书馆学刊,2010(11).
[6]杨晓菲.辽宁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与发展战略[J].图书馆学刊,2010(10).
[7]王卓杰.辽宁省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现状及优化措施[J].图书馆学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