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共享空间推进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
2012-02-15孙清玉吴东敏吴蕴惠
孙清玉 吴东敏 吴蕴惠
(河海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98)
孙清玉 女,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了不断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种类不断增加,并且载体多样化,这就需要了解或精通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领域知识的学科馆员介入到学科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过程,对该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全程跟踪,主动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深层次服务,协助各学科解决科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科馆员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空间,以满足用户参与、专家参与、信息服务人员参与的“一站式”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集成了图书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服务,在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参与下为用户提供图书馆的深层次信息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图书馆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
1 学科馆员工作的新需求与新发展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院系的纽带,一方面要熟悉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可用网络资源的订购、建设以及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对所服务院系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创新课题所覆盖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信息需求等相关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有的放矢地向研究人员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并且在后续工作中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1.1 学科馆员服务内容的深化
学科馆员服务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服务需求内容上有所变化。第一代学科馆员主要职能是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系、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第二代学科馆员则强调在学术交流的背景下,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全馆和各方面的力量,融入教学科研一线,嵌入教学科研的过程,利用先进的网络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1]大多数的信息用户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获取所有类型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空间,以实现用户“一站式”的信息获取方式,以保证其所需专业知识分析的深入性和知识提供的连续性。
1.2 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变化
面对重点学科用户群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大,基于个体的和单个机构的学科馆员分散的单独服务模式显然无法更好地满足重点学科咨询服务,必须更多地强调重点学科资源共享,不仅是本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要突出学科馆员咨询专家的共享和服务的共享,以此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2]而信息共享空间自身的特性为这样的联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IC实体空间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数据服务、信息交流服务、视听教育服务、媒体服务、培训服务、外联服务、馆藏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由分布在各个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信息检索专家、参考咨询专家、学科专家教授协同建立咨询问题的保障机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学科馆员利用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建立自主学习的E-Learning平台,发布各种电子资源的使用指南等学习课件、技术报告、课堂笔记、试题等,用户可根据专业背景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另外,还可将用于对用户信息技能、信息素养等方面培训的知识内容置于该平台中,从而更快地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 学科馆员工作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合
信息共享空间可以使读者在这个空间内,享受快捷、专业、高效的“一站式”服务。[3-4]配备训练有素、爱岗敬业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人员是IC成功的关键之一。尤其是配置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他们熟悉图书馆服务的各项内容和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图书馆各项资源的获取方法,还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容易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热点,提高读者有效地寻求、利用和再创造信息的能力,创造一种全力支持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的环境,真正为读者提供多层次、一站式的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信息共享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
2.1 学科馆员与学科教学工作在信息共享空间的结合
学科馆员要对某一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的主要学术流派、主要文献及工具书、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学科的情况等有全面的了解。应尽可能收集、整理该教学工作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权威性论著、中外文核心期刊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将该学科信息资源由无序变为有序,由分散变为集中。学科馆员应与教师密切合作,设计相应的专题讲座作为补充,布置与课程相关的任务由学生进行检索与科研实践。
IC的设备和服务也为教师备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电子教室可以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帮助教师备课,为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此外,电子教室还可以为教务管理提供管理软件和课程管理系统,用以进行考试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
2.2 学科馆员与科研工作在信息共享空间的结合
高校科研人员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量的繁重教学科研任务,搜集信息资料的时间精力有限。为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课题跟踪服务是学术性、专业性和主动性较强的服务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学科馆员为科研提供帮助包括:参与特定网站建设、指导读者的写作与投稿、为相关项目提供情报分析等;主动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为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在信息共享空间这个区域中,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科研人员可以面对面交流、讨论,就科研中某个问题进行小范围的研讨,实现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人员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在一个区域的全面整合。
2.3 学科馆员与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共享空间的结合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必需和基本的一项教育课程,也是国内外许多大学衡量学生学习绩效的关键要素,但目前以图书馆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为主体的课堂讲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学科馆员与教师、学生的合作逐渐成为未来信息素养教学的趋势,而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种推广协作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起步场所。[5-6]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综合的学习、交流、研究的信息服务环境,有着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丰富的师资力量、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和各种学习与研究的空间等优点,为用户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提高信息素养与学习研究创新这样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这些优势对于适应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需求,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极其吻合的。在这方面,DUKE大学可以作为一个示范案例,DUKE大学图书馆提供一个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和个性化、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用户信息素养形成的服务模式。[7]
3 结语
在IC这个集研究、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信息空间里,学科馆员通过融入教学和科研,获得大量实例,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信息共享空间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在深化学科馆员服务层次和优化学科馆员服务质量上也迈出了一大步。高校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遇,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根据本馆实际,在IC服务模式中重新定位学科馆员角色,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取得创新性发展。
[1]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2]钱智勇.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514-517.
[3]刘晓霞,等.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6):56-61.
[4]冯晓娜,李志超,刘文云.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11(3):86-88.
[5]盛兴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8-31.
[6]张利平,吴秀玲,李福林.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J].现代情报,2010(4):112-114.
[7]Information Common at Duke University.http://faculty.rwu.edu/smcmullen/Du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