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刍议
2012-02-15殷长庆
殷长庆
(榆林学院图书馆,陕西 榆林 719000)
殷长庆 男,1963年生,馆长。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基础建设三大支柱之一,扮演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角色。采编工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担负着全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加工的重要职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图书馆工作的实践,立足于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现状,分析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各校对图书馆的投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需要,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于是各大高校为了达到评估指标,都在政策上对图书馆的建设给予相应的倾斜。高校对图书馆购书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图书购入量成倍增长,导致文献采集工作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同时分编人员工作量加大,甚至超负荷运转,但所购新书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加工上架。这就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其他业务环节的正常运转,如何提高采编工作效率成为各图书馆亟待研究的问题。
1.1 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采编工作
人员的因素是提高采编效率的第一要素,所以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图书馆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校的人员编制一般侧重于教学,图书馆编制往往较少,致使采编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而精通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则更少。采编人员由于其专业、文化程度、知识面、工作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综合素质差别也较大。而高效率的采编工作则需要高素质的采编人员。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是保证采编工作高效率运转的前提。
1.2 管理方式不能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首先是工序安排不合理。采编部门的采编工序较多,如查重、验收、盖章、贴条形码、贴书标、贴保护膜、分类、打印书标、著录数据等等。加工图书较少时,工序安排是否合理并不重要,但如果大批量图书等待加工,而且时间较紧迫时,工序不合理就会造成程序复杂,出错率增加,重复工作较多,工作强度自然就会增大。
其次是工作没有激励机制。由于工作繁琐,没有明显的程序性,所以随时会有突发的问题(由于工作人员、书商等方面的疏忽而产生的额外的工作量)需要解决。而在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实践中仍延续着“大锅饭”的管理方式,导致采编人员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做多做少一个样,工作积极性得不到任何激励。与高校教师不同,图书馆采编工作人员的收入较低,而且实行的是坐班制,很容易引起不平衡心理。一些馆员上班无所事事,玩游戏、聊天,散漫、拖沓,时间观念差,根本无工作效率可言。管理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工作成绩的大小取决于他的能力的激发程度,二者成正比关系。高校图书馆在采编工作中引入相应的激励机制实属必要。
1.3 业务外包问题影响采编工作质量
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指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之间,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通过网上数据传输,异地(或到馆)帮助图书馆完成图书分类、编目、加工任务的一项业务活动。时下很多高校图书馆实行了业务外包。无庸讳言,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量,减轻了压力,其优点显而易见,但是随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由于书商对各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服务宗旨以及藏书原则和编目细则等缺乏深入的研究与了解,所做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达到各馆要求,加上书商编目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加工出来的数据千差万别,需要采编人员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修正,甚至是重复加工。这无形中加大了采编工作的工作量,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 对做好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建议
2.1 加强采编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
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应该重视对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采编人员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加强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等业务理论和技术规范的学习;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分类学、文献信息检索等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外,图书馆应制定《图书馆采编工作细则》,力求做到使每一位采编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因采编人员的水平能力差异或对数据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所导致的不规范和不标准,为数据的传播交换和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2.2 改变管理模式,提高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2.2.1 实行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可自由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段,以代替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弹性工作制是对采编人员工作的肯定和认同,比单纯的考勤制度更有实际意义。既调动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减少了上班拖沓、散漫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2 建立激励机制。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经过激励后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率会超过其本身的能力范围。图书馆管理者要善于激励员工,要通过正确评判、物质激励、感情激励、晋升激励等管理措施,使员工看到希望,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这样自然就会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3 立足实际,建立规范的外包模式
根据加工书商的装备水平、服务质量、技术实力和市场信誉,正确选择承包商。制定技术标准,持续监控管理,加强协作协调。严格控制书目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立图书馆技术管理标准和外包数据实施细则,向外包商明确本馆待编数据的质量要求和实施规则,并在合同中加以明示,严格遵循,以减少或杜绝工作中一系列不协调的问题。采取监控管理措施,保证外包数据能按时定量保质完成。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及其他细节问题,应及时沟通、反馈,针对具体问题及时修正、完善合约,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保证业务流程顺畅,保证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3 结语
采编工作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源头,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采编工作在图书馆整体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校办学和科研的重要基础。采编工作影响着整个高校的文献资源建设。做好采编工作,不仅关乎高校图书馆自身各项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将对整个高校教学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必须引起有关管理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1]陈风兰.对提高编目工作效率的思考[J].晋图学刊,2003(3):69-70.
[2]刘广利.提高采编工作效率的探索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5(7):151-153.
[3]王德金.如何完善弹性工作制[J].图书馆建设,1995(5).
[4]韩秀兰.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弹性工作制[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3(6).
[5]韩爱萍.高校图书馆图书分类编目业务外包的最佳模式[J].咸宁学院学报,2006(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