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
2012-02-15吴红兵
吴红兵
(武汉市新洲区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400)
吴红兵 女,1974年生,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资源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决策部署,建立统筹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城市文化功能向农村延伸”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兴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图书室、文化致富工程、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兴建实施,为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城乡图书馆现状及建设模式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38736个,社区文化中心83438个,村文化活动室250530个。新洲区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5月,1985年9月新馆落成,共有职工28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3人,中级职称12人。199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馆舍面积为1732平方米,藏书共计101427册。目前已与683个乡镇、村(队)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点,建立社区图书室48个,乡镇图书室15个,建成农家书屋697个。
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已经在全区生根发芽,并且日趋成熟,它们不仅是传递科学信息的阵地,也是进行社会教育、丰富文化生活的场所。笔者对新洲区乡村干部进行调查走访,93.9%的人认为乡镇图书馆(室)的存在非常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只有6.3%;90%以上的人认为开办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建设乡镇图书馆(室)是广大农民的呼声,乡镇图书馆(室)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几年来,武汉市政府为所辖各区配置了汽车图书馆,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依托各区图书馆的业务力量和汽车图书馆及时将图书资料送到各社区(乡镇)基层图书馆(室)、流动服务点、农家书屋和农家文化大院。采取城区(市级、中心城区)图书馆对口支援基层街道社区、乡镇和村(队)图书馆(室)的方式,城区(市级、中心城区)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并进行业务培训,编制联合目录;社区、乡镇和村(队)图书馆(室)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护经费,形成多方共赢、社区居民和农民受益的建设模式,既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合理布局、优化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更加及时便利全面,又使城区富裕图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于农村基层无限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统筹城乡图书资源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推进了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建设。
2 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 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1 经费不足
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多年来在0.3%~0.4%之间徘徊,而在这些资金中,2008年,各级财政对城市文化的投入达到74.8%,而对农村文化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5.2%。以新洲区为例,自2008年起区财政将图书购置经费由原来的5万元逐步增至10万元。2010年,新增藏量4300多册,年购得图书2575册2456种,报刊杂志1490册216种。以这样的速度,图书馆的图书更新远远不能满足人口已超百万的全区读者的需求。而用于开展业务活动的经费更是十分有限,严重限制了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开展。
2.1.2 区图书馆设施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新洲区图书馆自1985年新馆落成之后就一直没有改观。总面积1732平方米,不仅年代久远,设施陈旧,而且这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的空间布局已远远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整体面积狭小、图书阅读环境差、书库功能不齐全,早就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更不用说满足现代信息化布线、防尘、防静电的要求,甚至还面临着防火、防潮、防盗的安全隐患。
2.1.3 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公共图书馆人才现状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人才结构单一、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短缺的现象。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发展对馆员队伍的整体文化、技术素质和服务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馆员对图书馆先进的管理模式缺乏了解,服务质量自然提不上去。不管现在或将来数字和网络技术如何发达,它都受人的控制,所以图书馆人员的文化、技术和品德素质以及他们的信息意识、观念对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始终是最重要的。
2.1.4 服务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图书馆的工作一直围绕文献为重心来展开,工作现状大多停留在图书的借还上。尽管图书馆界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而我国图书馆一直是被动、单一功能服务,缺乏主动服务精神,许多图书馆对文献信息利用率、用户借阅满足率、服务效率等不够重视。
2.2 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和服务存在的问题
2.2.1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活动,但管理部门与部分基层干部观念滞后,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农村文化建设,使得社区(乡镇)图书馆(室)没有得到根本的发展,不仅设施设备落后,且没有图书经费,缺乏财政支持。本区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经费计划由区财政和乡镇地方财政各出一半,区财政虽然每年如期拨付,但各乡镇仍难以兑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2.2 人才队伍素质跟不上
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笔者对新洲区各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管理员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是初中学历占60%、高中学历占30%、高中以上学历仅占10%。大多社区图书馆(室)都属兼职管理形式;而有的行政村让退休干部来当管理员,年龄偏大;有的村干部让自己的亲戚来管理,连字都不识几个。据调查,我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管理人员中年龄最大的75岁,文化程度最低的只读过几天小学。自“农家书屋”建立以来,新洲区图书馆每年都组织所有的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新书的分编、排架、借阅及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职责,以求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素质,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2.2.3 管理制度不严格
首先,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管理人员不固定。管理人员大多属兼职或临时管理,开放时间上有局限性,使得许多图书馆(室)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达到应有的效果,特别是乡镇干部换届或管理员变换频繁,移交手续不严格,造成图书的大量流失。其次,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管理制度不规范。缺少书刊外借制度,借书不登记,还书手续不齐,没有明确管理员的职责范围,管理员的责任心不强,书报刊没有按规定整理上架,且开放时间不严格。虽然本区文体局对各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开放时间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但并不是所有馆(室)都严格按规定来实施,随意性很强。
3 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发展思考
3.1 全面发展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推进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
图书馆应当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从读者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优化整合图书馆的各种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资源以及各种服务项目,提供人性化的设施,创造人性化的环境,开展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一个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城乡图书馆事业一体化的建设把图书馆信息服务带入了自动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的新阶段,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汽车图书馆的运行、信息资源共享点的建立、农家书屋的建设、馆外流通点的不断壮大以及当前武汉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件实事”中确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无一不是在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推进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真正实现了乡乡建有农村文化站、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室。
3.2 大力加强城乡图书馆建设合作制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2007年本区在武汉市文化局及武汉市财政局、新洲区财政局支持下,建立了市级流动图书书库,为新洲区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形成以市、区流动书库为依托,以流动图书车为载体,以在农村设立的基层借阅点为节点,初步覆盖全市乡村的文献循环利用三级网络。随着市、区图书馆的基层借阅点不断向村委会和农村文化中心户家庭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重心也逐步下移,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出村就能便捷读书看报,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在加强建设农村文化基本阵地的同时,要采取“走下去,请上来”的模式,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对那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开展展示活动和申报建立特色文化村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展示新农村新农民的新形象,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提高农民自信心,加强城乡图书馆建设合作。
3.3 构建合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城乡图书资源的有效整合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在新时期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实施的文化创新工程。它把优秀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针对边远地区的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让数字资源惠及更多农民。
为了推进城乡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这一技术平台,加大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服务的力度,构建合理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一是加强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农业科技信息数字资源建设。要充分整合馆藏和网络两大信息源,形成范围广、时效强、多样性、易检索的数字资源库,提供网上信息导航、参考咨询和数字视频教学等个性化服务,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二是加强基层服务点建设,力争实现网络全覆盖。“共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只有尽快进村入户,才能真正惠及农民。各地在“共享工程”基层网络建设方面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如将“共享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双赢,在网上预约借书、一地借书、异地还书等等,利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缩小城乡差别,将城乡社区(乡镇)各图书馆(室)联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城乡人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3.4 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实际效用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室)也加大了投入,当前投入最大的是农家书屋。几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30多亿元,并且正在相应地加大配套力度。到2012年,农家书屋工程将基本竣工。但各地对社区(乡镇)图书馆(室)的投入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拓宽事业经费、活动经费、购书经费投入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捐赠社区(乡镇)图书馆(室)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社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的良性机制,切实发挥城乡图书馆的实际效用,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5 培养专业人才,优化服务质量
随着图书馆工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文献资源互借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文献资源互借的自动化问题,图书馆不再是一个藏书的静态体,而是一个网络上高速运转的动态体,没有一支热爱本职工作、懂业务、肯吃苦、稳定和高素质的队伍是不行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既懂得图书分类、编目、外借、保管等专业技术,又要成为新模式管理下的一体化专业人才。新型的管理人员既要充当窗口阵地宣传员,引导、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又要努力成为承担课堂培训、施教于人的老师。公共图书馆更是要做好领头羊,担当起培养各社区(乡镇)图书馆(室)人才队伍的重任,以求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
[1]黄旭东.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促进全民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0(3).
[2]王发勇.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J].图书馆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共享,2008(2):196-199.
[3]中国皮书网.http://www.ssap.com.cn/zw/189/13108.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2011-01-05].http://www.ccnt.gov.cn/sjzz/jhcws/cwswht j/201101/t20110105_86172.html.
[5]余福胜.论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2009(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