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刻本《证道歌颂》考述
2012-02-15杨之峰
杨之峰 范 猛
(首都图书馆,北京 100021)
杨之峰 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版本学、目录学、佛教文献。
范 猛 男,1980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唐代永嘉玄觉禅师参见六祖慧能,著《证道歌》,流行于世,成为继《坛经》之后的第二部禅宗经典。后代注释者不计其数,流传下来的只有宋释彦琪、知讷、元释竺源、法惠、永盛等人注本。比其更早的尚有宋释法泉《证道歌颂》,但在中土早已失传,邻邦高丽却迭加翻刻,直到1925年才传回中国,现存首都图书馆。
1 释法泉及其《证道歌颂》
1.1 释法泉行迹考
释法泉,字佛慧,俗姓时,随州(今属湖北)人。在禅宗传法谱系中,为青原一派下十一世,乃云居晓舜禅师法嗣。初住衢州南禅寺。(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10有《佛慧泉禅师传》:“师住衢之南禅。赵清献公 日亲之,师未尝容措一词。后典青州,宴坐闻雷而悟。临薨,遗师书曰:‘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力矣。’”[1]赵 (1008~1084),字阅道,衢州人,景元年(1034)进士,以清慎廉明著称,熙宁元年(1068)任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熙宁三年出知杭州,不久徙青州。[2]赵汴典青州在熙宁三年(1070)之后,法泉住南禅寺则在其典青州之前。
法泉后在千顷山领徒修行。千顷山又称唐岭,属天目山脉,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今属安徽宁国县万家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春,法泉又移居浙江南明山。南明山在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南,附近有括苍山,隋朝设括苍县,唐代改称丽水县。(宋)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卷30载法泉《默庵歌并序》:“余熙宁九年春,自杭之千顷,移居是院,因其方丈缺尔,遂辟半轩,结草庵于岩石之下,以为宴息之所,是年十二月庵成,命名曰默。”[3]熙宁九年七月十日,括苍祝况作《证道歌颂后序》,已是法泉离开千顷山之后。熙宁十年七月括苍吴庸《证道歌颂序》称:“南明禅师泉公,昔居千顷,复颂《证道歌》,成三百二十篇。”昔居千顷,今称南明,行迹非常明确。祝况事迹不祥。吴庸籍贯用旧称括苍,字邦献,原名彦明,松源县(今丽水市庆元县松源镇)人。熙宁九年进士,赐名伯举。初任江州右司理,累迁至中书舍人、知制诰、龙图阁待制学士,赠少师。作序时正值考中进士不久。正因为法泉曾住南明山,《证道歌颂》又是这时初次刻板流通,因此法泉被称为南明泉禅师,其书被称为《南明泉颂永嘉证道歌》。
法泉最后住金陵蒋山寺,辛苦经营,遂成丛林。与苏轼为方外友。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谪官岭南,“舟次金陵,阻风江浒”,法泉“既迎其至,从容语道”。[4]王安石晚年住在金陵,曾问法泉:“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法泉答:“藏经亦不载。”王安石说:“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5]晚年奉诏住大相国智海禅寺,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去就孰是?”众皆无对,法泉索笔书偈曰:“非心非佛徒拟议,得皮得髓漫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千山正夕阳。”书毕坐逝。[6]
《罗湖野录》、《五灯会元》、《补续高僧传》及《新续高僧传》卷十一虽都有对法泉的记载,但都不全面,甚至人物事迹前后颠倒,故今重考之。
1.2 《证道歌颂》简介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用七言古诗的形式描述其对佛法的证悟,开头写道:“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相不求真……”此诗一出,禅门极为重视,“后世由其歌而悟入,悟入者不知其几何也。又从而为之注释者,亦不知其几何也。然真得永嘉之趣者,盖难其人矣。泉公禅师,颖出其类,千顷领徒之暇,于其歌句句之间,分为之颂……其词洒落,其旨宏远,昭昭然发永嘉之心,于数百年旷绝之后。”祝况后序对《证道歌颂》其词、其旨极为推崇,认为其已超越前人的注释,其形式也是七言古诗,以《证道歌》每句为首句,依次歌咏,四句一首,共成320首。如“证道歌,歌此曲,涅 会上曾亲嘱,金色头陀笑不休,数朵青山对茅屋。君不见,是何颜,拟议思量隔乱山,从此曹溪门外句,依前流落向人间。绝学无为闲道人,云踪鹤态何依托,春深幽鸟不归来,岩畔群花自开落。不除妄相不求真,真妄都如镜里尘,打破虚空光影断,此时方见本来人……”“予窃幸叩师之绪余,而因以开明,故览师之颂,慕其清风,而不能自已,命之镂板,用广其传,庶使碍者通,冥者明,而一超顿以悟,乃师之赐也。熙宁九年七月十日括苍祝况后序。”这是最早的刻本,可惜早已失传。其卷端题“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千顷山沙门法泉继颂”。真觉即玄觉,避赵匡胤始祖赵玄朗之讳,宋代改为“真觉”。然而题目直接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容易引起误解,所以熙宁十年吴庸序改为“南明泉颂永嘉证道歌”。全篇约1万字,从熙宁九年七月开雕,刊刻无需一年时间。吴庸序当为刻成后附加,完整的印本必在熙宁十年之后。
2 高丽刻本考述
中韩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佛教文化交流更是如此。唐代,圆测等人来从玄奘学习,成为唯识宗高僧。宋代,义天(1055~1101)为编纂续藏经,在中国收集到大量唐、宋高僧著作。高丽使者入宋,史不绝书。法泉《证道歌颂》刚一问世,就立即传到韩国。朴昌根称:“另有报道说,高丽于1076年曾铸字印刷《南明泉颂证道歌》,又于1239年重铸重刊。”[7]1076年之说不可信,因为1076年即熙宁九年,祝况刚准备刻印,当年是否刻成也未可知,次年七月吴庸还加了一篇序。1239年崔怡用铜活字印刷,只是根据其跋文记载。[8]这两种都无实物流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1378年释僧俊刻本,此本吴序、祝序俱全,卷端仍称“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祝序后有识:“比丘僧俊欲使志于禅观者以为龟鉴,越宣光戊午朱夏募缘刻梓,藏中原府青龙禅寺。”
2.1 宣光戊午
宣光非高丽年号,也不是明朝年号,而是北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1338~1378)的年号。高丽王朝于公元918年由王建创立,1258年被蒙古征服,成为其藩属国,年号、官制皆仿元朝,两国通婚,高丽世子入元侍卫。恭愍王在位时(1351~1374),正值中国元末农民暴动,元朝势力日衰,他果断地出兵反元,肃清奇氏、权氏两大亲元势力,恢复高丽传统官制,1356年“停‘至正’年号”,[9]与元朝公开决裂。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命大将徐达率军逼近大都(今北京),元惠帝逃往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族境内),1370年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达来诺尔)病逝,元昭宗继位,次年改元宣光。恭愍王在洪武元年(1368)就与明朝遣使聘问,洪武二年五月对明称臣,洪武三年始行洪武年号,使用《大明历》,[9]从此“遣使朝贺,岁以为常”。[10]
实际上高丽一直与北元朝廷私有往来。北元在当时仍保持强大的势力。洪武五年(1372),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大为活跃。1374年恭愍王被 ,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 ,实权掌握在权臣李仁任手中,他一反恭愍王的亲明政策,实行两面外交,同北元频繁往来。《高丽史》卷133《辛 传》记载,辛三年二月,“北元遣豆 达来,祭敬孝大王,始行北元宣光年号”。[9]次年(1377)北元册封辛 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
宣光八年(1378)四月元昭宗病逝,其子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一说昭宗弟)继位,沿用宣光年号,1380年才改元天元。洪武二十年(1387),北元辽东太尉纳哈出降明,明朝在双城设铁岭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朝大将蓝玉偷袭捕鱼儿海,大败元军,残元诸王、平章以下官员3千多及军士7万余人被俘,元益宗逃走后被部将缢杀,北元朝廷不复存在。失去北元靠山的高丽并没有立即倒向明朝,此年高丽辛 派崔莹、曹敏修、李成桂率军两犯辽东。亲明的右军都统使李成桂阵前倒戈,率军回到开京,废黜辛 ,立其子王昌为王,是为后废王。1389年又废后废王,立宗室王瑶为王,3年后取而代之,从此高丽王朝灭亡,朝鲜李朝开始。
法泉《证道歌颂》在高丽刻印时为宣光戊午朱夏,元益宗已继位而未改元之时,相当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高丽辛 五年,是高丽重新使用元朝年号的第三年。此书为高丽使用北元年号提供了一个实物证据。
2.2 青龙禅寺
青龙禅寺在韩国京畿道安城市瑞云山山腰,高丽元宗六年(1265)明本国师所建,当时称为大藏庵。恭愍王十三年(1364),高僧懒云和尚惠勤对其进行扩建,声称看见青龙踏瑞云从天而降,遂改名青龙寺。建筑包括大雄殿、观音殿、观音听响阁、冥府殿等,大雄殿前保留明本国师所建的三层石塔。大雄殿采用韩国传统建筑样式中最常见的八角建筑,但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坐向朝西,二是四面支柱选用仅截去枝条的原木,自然曲腰的老松面貌各异。殿中央设佛坛,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殿前设有悬挂大挂佛的石柱。大雄殿被定为韩国第824号宝物,青龙寺现在也是韩国的重要旅游景点,而它仍然保留着当年存放法泉《证道歌颂》书板的建筑规模和样式,只是书板早已荡然无存。
2.3 中原府
中原府是高丽地名,中国对中原府最早的记载见于陆游《南唐书》卷18《浮屠契丹高丽列传》,王建自立后,“以开州为东京,平壤为西京,吴天祚二年(936),当晋之天福元年,败新罗、百济,于是倭耽、浮欢、于罗、铁勒东夷诸国皆附之,有二京、六府、九节度使、百二十郡……升元二年(938),遣使来贡方物,所上书称笺,大略云,今年六月内,当国中原府入吴越国使张训等回,伏闻大吴皇帝已行禅让,中外推戴,即登大宝者。”[11]高丽使者所贺为五代十国之南唐烈祖李 取代吴睿帝杨薄之事,而这个消息又是高丽使者张训出使与南唐并立的吴越国时得知的。
《唐文拾遗》卷69收录高丽崔彦 《有晋高丽中原府故开天山净土寺教谥法镜大师慈镫之塔碑铭并序》,大师之远祖在唐朝远征辽左,苦役忘归,后代为全州南原人。唐哀宗天三年(906)慈镫浮海入唐,多方参访,后唐同光二年(924)回到高丽,备受礼遇。王建“以中州净土兰若,请以住持”。后晋天福六年(941)十一月二十六日入灭,“其后下国之贤,求仁所聚,中原之士,慕德成群”。[12]后晋只存于公元936至946年,此时高丽的中州净土寺属于中原府。而高丽静真国师圆悟的《塔铭》记载,中原府链珠院院主芮帛经常背诵《楞严经》。静真国师即新罗九山禅门之一的曦阳山派的竟让(878~965),芮帛应该是同时代人,即高丽初期。[13]
朝鲜李朝郑麟趾著《高丽史》,其《地理志》描述高丽朝的地理沿革,即太祖二十三年(940)置二京、六府、九节度、一百二十郡;成宗二年(982)置十二牧于杨、广、黄、海、尚、晋、忠、清、公、全、罗、升等十二州;显宗三年(1013)废十二节度,改置五都护,显宗九年定为五道两界:杨广道、庆尚道、全罗道、交州道、西海道、东界、北界。《高丽史》以成宗二年的区划为基础,故未见中原府。从陆游《南唐书·高丽传》和以上两则碑文看,中原府即太祖王建时期的六府之一。此前新罗时期无中原府。成宗之后改为中原道,领忠州、清州等十三州四十二县(实二十五县),相当于现在韩国忠清北道和京畿道的一部分,处于高丽中部,流传至今的中原高句丽碑、中原米勒里寺址等文物古迹,仍冠以“中原”之名。青龙寺在今京畿道安城市与忠清北道的交界处。不过,僧俊刻书时,这里既不称中原府,也不称中原道,而称杨广道,如同宋朝丽水县的祝况、吴庸自称括苍人,僧俊也用了一个古称“中原府青龙禅寺”。
3 法泉《证道歌颂》的回归
法泉约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或之前几年,在千顷山作《证道歌颂》,熙宁九年(1076)七月至十年(1077)10月间雕板流通。以后此书传播到高丽,而在中土失传。1378年夏,高丽僧人僧俊根据宋本或其翻刻本重刻,藏板于中原府青龙禅寺。此书为线装形式,半叶10行,每行19字,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半边,单黑鱼尾,半框16.3×12.4cm。字体略带颜体风格,多有异体字、简体字,与高丽仿刻宋《开宝藏》一脉相承。此翻刻本为现存最早的高丽刻本,其后尚有永乐二十二年(朝鲜世宗六年,公元1424年)高敞文殊寺刻本、万历以前刻本、万历四年(1576)京畿光教山瑞峰寺刻本。[14]1925年,著名收藏家周肇祥请韩国友人韩尧艮为其购僧俊刻本,至此失传数百年的宋代高僧著作又回到中国,周肇祥钤“养庵秘笈”朱文印一枚,重做金镶玉装订,为写一跋,叙其原委,并指出此为最早的方册本佛典。中国佛经最早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唐末五代出现经折装,此后一直沿袭末变。明末刻《径山藏》时,易为方册装(即线装),曾引起激烈反对。其实,明永乐十五年(1417)内府刻的《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已采用方册形式的包背装,高丽刻本《证道歌颂》一出,又将方册本佛典的出现提前了39年。
[1]明河.补续高僧传[M]//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0-151.
[2]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C]//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516-523.
[3]正受.嘉泰普灯录[M]//蓝吉富.禅宗全书:第6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96-697.
[4]晓莹.罗湖野录[M].南京:金陵刻经处,1921.
[5]智昭.人天眼目[M]//蓝吉富.禅宗全书:第3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324.
[6]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29-1030.
[7]朴昌根.韩国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历史发展[C].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上海,2000.
[8]杨昭全.韩国文化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105.
[9]郑麟趾.高丽史[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18。
[10]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5543-5544.
[11]陆游.南唐书[M]//中华书局编.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20-1936.
[12]陆心源.唐文拾遗[M].归安陆氏,1888.
[13]韩钟万.《楞严经》在韩、中、日三国的流传及歧见[J].佛学研究,1994:17-20.
[14]全寅初.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M].首尔:学古房,2005: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