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卫旧志 开发旅游资源——《乾隆中卫县志》《续修中卫县志》读后的思考
2012-02-15俞星燕中卫市图书馆宁夏中卫755000
●俞星燕(中卫市图书馆,宁夏 中卫 755000)
我的家乡中卫,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山川雄秀,古迹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文化之乡和旅游胜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高举龙头,突出特色,发展中卫大旅游”的宏伟决策。撤县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了“建设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最近,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者认真研读了《乾隆中卫县志》和《续修中卫县志》,感受颇深,对进一步开发中卫旅游资源有了新的认识。兹录述于后,以求正于方家同道。一 两部旧志记载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
《乾隆中卫县志》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中卫知县黄恩锡修撰完成,全书十卷约10万字,是第一部中卫志书。《续修中卫县志》是继前志80年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完稿,由时任知县郑元吉编修,全书仍为10卷共12万字。两书详细记载了自明讫清400多年来中卫的政史沿革、地理风貌、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等,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
1 记载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乾隆县志在“疆界”篇中这样写道:“中邑北靠边墙,南面大河。其东则青铜牛首,锁钥河门;南则香岩雄峙,列若屏障。左依胜金之固,右凭沙岭之险。”寥寥数语,中卫北依长城、南面黄河、东临胜金关、西靠沙坡头的独特地理面貌便跃然纸上,这正是中卫赖以发展旅游业不可复制的重要资源。在“山川”篇中又写道:“香山,县之南山总名,前明为庆藩王(朱元璋十六子)牧马场。其地周环约五百里,旧建香岩寺。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今天看来干旱贫瘠的香山,古时却是水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牧场。两志都记录了中卫人津津乐道的“古十二景”,即青铜禹迹、河津雁子、香岩登览、星渠柳翠、羚羊松风、官桥新水、牛首慈云、黄河泛舟、石空灯火、暖泉春涨、黑山晴雪、碳山夜照等。[1]这些景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更替有的已不复存在,但有些景点如“羚羊松风”“ 黄河泛舟”“ 石空灯火”“碳山夜照”等还有开发利用的价值。
2 记载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两部旧志在“山川”“形胜”“城垣”“寺庙”等章节中,记载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异彩纷呈。一是古长城。道光志载:“县城迤北边墙一道,自宁朔县大坝交界起,至西南越黄河,抵卢沟堡山,沿长482里,边口29处”。据周兴华先生考证,中卫境内长城不仅里程长,而且朝代全,既有秦长城,汉长城,还有明清长城。如果说宁夏是“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卫长城则是博物馆中之精华。[2]42-50二是旧城垣。两志中记载的古城垣多达20余处,如“鸣沙废州”“丰安故城”“温池城”“枣园城”“石空城“”古水城”等。这些城垣大多毁于战乱、天灾。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完全可以开发成像平遥古城一样的旅游景点。三是寺庙群。中卫旧时三教荟萃,寺庙众多,过去就有“拜佛到高庙,烧香上香山”的说法。旧志中记载的大小寺庙就多达30余处,保存至今的有高庙、老君台、香岩寺、羚羊寺、大庆寺等十多处。尤其是高庙,不仅建筑艺术精湛,而且雕塑精美,收藏丰富,堪称塞上寺庙的代表作。[3]四是其它遗迹。如“胜金关”“营盘水”“大战场”“兵沟”“买卖城”等。这些遗迹都曾经演绎过一段或激越或悲壮的历史,以“大战场”(现为大战场乡) 为例,志载:“宋仁宗二年,诏鄜延总管种谔等,大举征夏。别将刘昌祚,遇夏人于磨肥隘。夏之拒者三万人。乃分兵渡葫芦河,夺其隘,与统军国母弟梁大王战,大破之。”[4]207读着这些文字,仿佛当年硝烟四起,金戈铁马的场景就在眼前。
3 记载了醇厚的民风民俗。乾隆志在“民俗”章中写道:“今考中俗,朴厚强力,士业诗书,能取科第,有衣冠文物之风。贫则躬自耕凿,逐末者少”。这段文字说明,我们的先人具有勤劳朴实、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美好品德,无怪乎在历史上就被誉为“文化县”。又如:“冠礼,成人之始,世俗不讲久矣。中邑惟成童则随俗冠之。三冠之礼缺焉”。三冠之礼,是指男子成年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而中卫人不甚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世俗不讲久矣”。在婚丧方面,也有独特之处。“婚礼,问名,纳采,纳聘,行古之遗。具酒食,会宾客,独不亲迎”。“丧用佛事动鼓乐,士大夫家鲜有禁者。亲邻吊之,则不问服制。”所谓“服制”,是指办丧事根据亲疏远近,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饰,称为“五服”。可见其披麻戴孝的等级非常严格又十分繁琐。但中卫人删繁就简,简朴务实,不论是婚事中的“独不亲迎”,还是丧事中的“不问服制”,都能说明这一点。另外,从一些节俗中,还能看出中卫人具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进步意识。如“迎春赛贺,士女竞观,上元张灯,连夕嬉游”;[4]29“季春三日,士女赶会三皇庙及去城十里之华严寺,向夜观剧”。[4]29-30这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中,是一种多么超脱开放的场面。
4 记载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两部志书中先后记载了26位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年轻时发愤读书,然后科考入仕,做官后都能为百姓、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现举几例:(1) 俞益谟,二十岁中武进士,以战功升迁湖广提军,虽为武阶,但“性喜文学,所至辄为诸生课文讲学,暇则集宾友考古为诗文。其于乡里,不惜千金,浚修渠闸、河堤,设义学,置学田,人至今称之”。(2)冯云飞,中卫城关人,官至河南新郑县知县,在任时“修城堞,勤民事,延师兴学。卒于任,清贫不能归柩,士民公助,始举丧旋里”。(3)黄恩锡,云南永胜县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中卫,“卫所四载,颇有政声”,革弊政,修水利,办教育,致力民风建设,并“广搜详核,纂辑成篇。中邑有志,实自黄始”,至今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
5 记录了珍贵的诗文辞赋。两部志书都设有“艺文编”专章,前后共收录诗121首,赋12篇,传记3篇,序论4篇,奏议10篇,碑文19篇。这些篇章有的记录重大事件,有的咏唱山川风物,有的感叹民生疾苦,有的即兴风土人情。如《美利渠记》真实地记录了官民齐力,兴办水利的壮举;《重修中卫儒学碑记》记载了万众一心,兴儒重教的不朽业绩;《香山三蓬记》再现了大旱之年,香山民众靠绵蓬、水蓬、莎蓬渡过灾荒的自救经历。又如《上各宪言河崩沙压请除差粮书》的奏议,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个体恤民情、为民请命的良吏形象。尤其是黄恩锡政暇之余写下的几十首《中卫竹枝词》,更是真切感人。“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这是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枸杞丰乐图。“少小能开马上弓,飞驰三箭跃如风。大刀还学翻花舞,二八青年已自雄”。寥寥几笔,一个立志学武、保家卫国的英雄少年便跃然纸上。以上这些熠熠生辉的篇章,为我们研究中卫历史、了解风土人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二 对进一步开发中卫旅游资源的思考
乾隆县志在《古迹考》中开宗明义:“从来考古可以证今。故千秋轶事,遗宗渺矣,而风流古迹,每动人系诸怀想。”这是当年修志者的目的,同时也是今天我们研究方志的目的。笔者通过对两部旧县志的深入研究,对今后进一步开发中卫旅游产业有以下几点思考。
1 开发香山资源,形成南北相连的旅游带。香山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能及早开发,就能把中卫旅游从黄河以北引向黄河以南,大大延长游客在中卫的逗留时间。开发的重点,笔者以为是两个方面:一是古遗存,根据县志提供的资料恢复“庆藩王牧马场”“香岩寺”“七十二水头”等景点,使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二是新亮点,百万亩硒砂瓜已成为香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能开辟成现代农业干旱带观光区,是很有震撼力的。这样就把历史和现实巧妙连接在一起,对游客无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
2 开发黄河大峡谷,形成长线漂流线。黄河大峡谷从南长滩到沙坡头约70公里。志载:“其上流至靖远,水势湍驰,穿崖触石,激射而下。惟木筏可顺流,浮放银郡,至中邑之西四十里沙坡下,始平流”。文字虽简略,但已道出了大峡谷的特点:峡长,水急,布满暗礁险滩,惟木筏可行。据此开发长线漂流线路,让游客亲临其境体验惊险刺激的味道,以此来打造“万里黄河第一漂”的特色品牌。围绕这条主线,同时对两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诸如“老俩口”“七姊妹”“三兄弟”“一窝猪”等等,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把这些传说用现代理念加以提炼,就能点石成金,使之产生无穷魅力。
3 开发“大战场”,拓展寺口子景区范围。前面提到的“大战场”(史称元丰战迹),位置在寺口子景区山口外东侧。当年的一场拼杀,为这里留下了很多遗迹,至今老百姓家中还收藏有战刀、头盔、马饰等。建议在这里开辟博物馆,陈列北宋、西夏的遗物,雕塑还原部分场景,配置文字图片。周围建设辅助设施,如民族贸易街等。同时,打通连接寺口子的道路,沿路设一些驿站、车场等。这样,就使寺口子景区范围向东延伸了约40平方公里以上。
4 提升沙坡头旅游区的文化品位。目前,沙坡头景区游人如织,前景看好,但要保持沙坡头景区的持续发展,关键要注入文化内涵,增加其人文元素。(1)志书中保存了历代前贤撰写的大量旅游诗词,可在沙坡头核心区童家园子开辟旅游诗词碑林或文化长廊。(2) 编辑出版《中卫旅游诗词大观》《历代前贤咏沙坡头诗文集》《中卫民俗集成》等书刊,并尽快完成电视剧《丝绸之路》的拍摄制作。(3) 建立古贤纪念馆,收集展出黄恩锡、郑元吉等历代前贤兴业爱民、励精图治的事迹,让我们在游山玩水中受到陶冶和教育。(4) 开发沙坡头南岸秦长城,据周兴华先生考证,沙坡头南岸长城,乃秦大将蒙恬为御边所修,[2]47依山傍水,遗迹分明,如能局部开发成新的观光点,就会使沙坡头景区“大漠、黄河、长城”三美臻于一身。
5 开辟以高庙为中心的寺庙文化观光线。前面提到,中卫寺庙众多,至今完好的城区有高庙,南边有老君台、弘福寺,北边有龙宫庙,东边有羚羊寺、大庆寺、观音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活跃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中卫历史、文化、乃至建筑的重要载体。笔者建议,以高庙为中心,南接老君台、弘福寺,北连龙宫庙,东接羚羊寺、大庆寺、观音寺等,组合为一条寺庙文化观光线,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6 突出特色,提高民俗游品位。现在各景区周围建成的“民俗村”“农家乐”“仿古街”不少,但层次都较低,缺少特色,难以满足高端客人的需求。笔者建议,旅游部门要立足长远,规范管理,加强引导,提高品位。比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特点,在接待中增加民俗表演、民间歌舞表演、中卫方言说唱,增加一些婚俗、年俗、节俗的实景表演,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民俗游的品位,增强民俗游的吸引力。
[1]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标点注释中卫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210-216.
[2]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俞学军主编.中卫旅游[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7-8.
[4]中卫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乾隆中卫县志校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