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论坛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

2012-02-15郭云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图书馆

郭云峰

(嘉兴市图书馆,浙江 嘉兴 314000)

〔作者信息〕郭云峰,男,馆员。

网络论坛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虚拟场所,具有信息分享、兴趣交流、情感沟通、合作探索、相互支持和个性发展等功能〔1〕。根据2010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统计,截至6月底,中国互联网总用户数达到4.2亿〔2〕。越来越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学习目的或是学有所长的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论坛,进行彼此之间的信息分享、经验交流、协同工作和知识共享。

网络论坛所具有的功能,特别是开放、分享、交流、合作和个性发展的特点〔3〕,非常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到公共图书馆信息交流服务中来,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学习和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图书馆与读者信息交流的空间,丰富读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公共图书馆和读者整体学术思想和学术研究的水平,是一种新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1 网络论坛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网络论坛是实体论坛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是由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不满足传统交流方式的限制,在网络上组建的交流空间。随着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论坛已经深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4〕。

1.1 网络论坛的特点

与传统交流方式相比,网络论坛具备独特的优势:

第一、准入门槛低。用户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访问所有他想访问的网络论坛。

第二、非地域性。不同地域用户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可以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随时、随地发布,学术传播的范围不受地域限制。

第三、资源免费和自由共享。在大多数网络论坛上,很多先进的思想、珍贵的资源都毫无保留地发布,在兴趣相同或相近的用户之间自由流动、共享,用户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取所需的知识。

第四、活动主体以个体为中心〔5〕。用户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也是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传播者,容易引发其他个体用户主动参与和继续探讨问题的兴趣。

第五、实时的交互性。用户发表问题时,能够及时的在网络论坛上得到响应,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探讨。

第六、交流方式宽松、自由。网络传播的流动性、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媒介上无法实现的自由得到空前展现,促进了信息交流的自由表达,用户的观点可以以更大的声音表达出来。

1.2 网络论坛的发展现状

由于网络论坛具有其他实体交流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长,不但在数量上增长得极快,而且很多论坛在技术性、学术性、理论性方面开始越来越专业〔6〕,比如学术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学术论坛(http://www.frchina.net)、小木虫学术论坛(http://emuch.net/bbs);外语方面的有普特英语听力论坛(http://forum.putclub.com)、旺旺英语论坛(http://bbs.wwenglish.com);摄影方面的有色影无忌论坛(http://www.xitek.com)、蜂鸟论坛(http://www.fengniao.com)等等。它们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和较高的参考学术价值,有着大批论坛用户群,每天数万、数十万的点击量,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 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不足

2.1 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足

当前,公共图书馆普遍还是以传统的模式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读者需要到当地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检索服务,翻阅实体书籍查阅资料,完成信息的查找。信息搜集、整理及收藏图书资料由图书馆“完全操控”〔7〕。在这过程中,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除了询问查找方式,基本没有交流和互动。读者不知道图书馆到底有什么好的资料,图书馆也不知道读者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服务。其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信息交流渠道单向,信息传递不实时,读者参与受限制、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2.2 数字化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足

数字化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力争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拓宽读者信息交流渠道的有力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运用数字化技术,一方面,读者查阅图书馆资料,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完成;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承载量大大超过了公共图书馆传统书籍的信息量,可以非常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查阅需求。同时,读者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通过信息检索、参考咨询和文献传递等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实现〔8〕。

但是,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读者而言:一,读者与图书馆交流方式单一,交流内容单调;二,读者与读者之间基本上还是不存在交流,也没有交流的渠道。对图书馆而言:一,因为都是与个体读者交流,因此虽然了解读者的需求,但是需求内容过于分散和凌乱,不便于归纳;二,与读者交流渠道仍旧单一,服务方式被动。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虽然大大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和交流,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为主,信息交流功能依然不强。

3 网络论坛对公共图书馆发展信息服务的积极意义

运用网络论坛开放、自由、宽松的运行模式及交流、分享、合作和个性化的特点,发展现代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3.1 拓展了信息服务的空间

在传统公共图书馆单一的信息服务模式下,服务空间有限。网络论坛的开辟,打破了公共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读者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换和共享信息而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这个平台,读者可以以书会友,探讨学术,分享知识,讨论心得;图书馆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读者互相交流,广听民意,查缺补漏,答疑解惑。正是网络构建的超越时空障碍的读者天地,使读者与读者、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有了固定的场所,信息交流呈现了“多向多”的交互式传播,促进了读者知识的共享和融合,加强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也增加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比起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优势非常明显。

3.2 丰富了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公共图书馆以文献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把工作重心从信息处理向信息咨询服务转移,扩大了服务范围。网络论坛这个平台,将交流主题的动态性与思想活动的多元性、开放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交流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大家可以就读书、地方文献、论文写作等方面百家争鸣,也可以就有关图书馆学术、管理、活动、读者和业务工作等问题百花齐放,人与人的交流演变成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满足了读者用户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自由发挥,也使图书馆馆员的学术能力在交流中得到历练,这无疑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生动的活力。

3.3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大众化

在网络论坛上,学术观点的讨论常常会出现一呼百应、唇枪舌战的状况。例如在一些读书论坛上,关于“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话题,跟帖讨论的人数可以达到好几百。参与的用户大多数都是有凭有据,旁征博引,用通俗的语言文字来讨论问题,当中还不乏有许多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就同一事件展开的不同视角的讨论,增强了讨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让阅读话题的关注者大呼过瘾。

由此可见,原本专业的学术问题经过网络论坛的润色,学术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学术问题变得深入浅出,学术形式变得花样繁多。公共图书馆使用网络论坛交流学术,可以大大激发读者学习的兴趣,吸引读者的参与,通过交流和分享促进了读者知识信息的积累,降低大众科研的成本,扩大学术队伍,推动学术研究走向大众。

3.4 实现了思想成果的共享

网络论坛开放、自由的模式,为用户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家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激活了人的思维,催生了新的思想,而新的思想经过不断交流的碰撞与融合,逐渐完善,形成成果。这个成果既可以上传到他处,也可以给其他的用户分享。正是网络论坛具有短时间内与全世界范围内的同业者分享成果的能力,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3.5 提高了用户读者的学术水平

网络论坛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发言的用户,一类是旁观的学习者。发言的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经常发表学术感言的用户,人数较少但是学术质量很高;另一种是带着问题和需求来论坛发言的用户,是渴望不断成长的明日之星。而作为人数最多的旁观者,基本提不出问题也解答不了问题,但却是网络论坛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到论坛,在学术的氛围中感受如何做学问、如何搞研究,提升自己的综合学术素质。随着一批又一批学习者的崛起,整个读者用户群的学术水平必然会不断地提升,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前进。

4 公共图书馆运用网络论坛可能存在的问题

运用网络论坛,客观上促进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繁荣,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但是由于是新兴的模式,在运行中或多或少会有些问题。

4.1 用户管理

网络论坛是虚拟的场所,用户来自四面八方,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大家使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势必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如何对这些用户进行管理,让真正要学习的用户有畅所欲言的地方,而让捣乱谩骂的无聊人士无处藏身,对网络论坛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4.2 内容管理

大量、动态、新鲜的内容是读者用户访问论坛的原动力。如何在保持论坛内容风格不变的情况下,梳理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去伪存真,工作量很大。

4.3 学术版权

维护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正当权益,有法可依,也必须认真执行。在网络论坛中,知识的采集和整合十分容易,知识产权保护就尤显重要。维护原创帖、精华帖的著作权,保障创作者的权益,也是论坛运作的难点。

4.4 馆员学术培养

基于网络论坛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打开了图书馆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大门。随着交流面不断扩大,学术讨论不断深入,对图书馆馆员的学术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如何提高馆员自身学术修养,任重而道远。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运用网络论坛发展信息服务,拓展了服务空间,丰富了交流内容,推动了大众学习,共享了思想成果,提升了读者素养,是非常好的信息服务模式。相信通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必将对传统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 黄少宽,黄晓斌.网络虚拟社会及其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109-11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8〕.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7/15/5921.htm

〔3〕 于林海.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41-45

〔4〕 郑志国.“论坛”含义例析〔J〕.秘书之友,2009(7):36-38

〔5〕 赵玉冬.图书馆引进网络学术论坛的价值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0(11):38-40

〔6〕 常红.基于网络论坛的学术交流模式探讨〔J〕.现代情报,2005(6):6-8

〔7〕 王知津.图书馆网络社区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4-7

〔8〕 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2):69-74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图书馆
如此交流,太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