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分析

2012-02-15东北大学图书馆沈阳11000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文化

●刘 丛(东北大学 图书馆,沈阳 110004)

1 第三空间概念

“第三空间”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指除了“第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 和“第二空间”(职场)之外,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比如城市的咖啡店、博物馆、酒吧、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是一个公共交流的地方,这里没有职场的等级意识,也没有家庭的角色束缚,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自由、宽松、便利的环境以及气定神闲的氛围是其主要特征。第三空间的内涵和特点非常适合公共图书馆,过去公共图书馆以提供纸质文献、电子资源阅览服务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文化展示、读者讲座、影视观赏、休闲互动等多项功能也发展起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公共图书馆还有综合性的趋势,越来越成为信息中心、交流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在第75届国际图联卫星会上一个分主题就是“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几年前就有了“公共图书馆应成为第三空间”的提法,直到现在才形成一种共识——公共图书馆是第三空间。

2 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第三空间

2.1 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

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无疑为公共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每座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而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象征,它彰显一座城市的性格,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三馆的免费开放,会让更多人走进公共图书馆,扩充文化视野,享受精神愉悦,为人们在家庭和工作之外提供一个汲取知识、陶冶情操、娱乐休闲的“第三空间”,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学习和接受与现代化的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不断调节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2.2 社会交流平台的缺失需要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

城市化进程使传统文化中的家庭邻里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邻里关系日趋淡化,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每个家庭都封闭在一个狭小空间里“个人自扫门前雪”。这种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道德舆论约束力下降,社会凝聚力缺失。因此,公共交流平台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它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将在促进人们思想交流、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类本性深处蕴藏着一种“情绪共鸣”的激情,而这种激情是需要激发的,[1]需要依托于特定的场合和空间,以及一个特定的群体。虽然媒体的多样化、娱乐的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仍然喜欢坐在影院里看电影,到比赛现场观看足球比赛,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这些场所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共享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有很多人和你“情绪共鸣”,你可以与他人产生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公共图书馆作为“场所”存在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可以营造出一种气氛,提供一个空间,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3 图书馆可以成为缓解压力的第三空间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就业、物价、通胀、房价等客观因素及追求人生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等主观因素使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但是过度压力往往使人身心疲惫甚至产生破坏性后果。在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加大的社会环境下,图书馆发挥了它的重要使命:疏导和宣泄压力。国外有的公司为了员工心理健康,建造了4个“幽默房”,其中第一个就是公共图书馆,通过馆内收藏的各种笑话书、卡通书及幽默内容的光盘、录像带和录音带,让员工放松神经,缓解压力,从而有效调整了员工的情绪。[2]除了提供放松心态的文献资料外,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培养公民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读书向学的氛围和场地,让因为浮躁、因为欲望、因为急切而变得失衡的心灵在图书馆里沉静放松,让图书馆成为心灵的栖息地,成为紧张生活后的第三空间——一个缓解压力与疲惫的场所。

3 努力营造公共图书馆的“第三空间”

3.1 重视图书馆内外环境建设

(1)图书馆广场的设计是图书馆公共空间的延伸与融合。纵观中外,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注意图书馆内外公共空间的延伸与融合。图书馆广场的设计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该馆高7层,面积3.5万平方米,一条弧形长廊由椭圆型图书馆主楼延伸而出,把图书馆本身同与其相连的广场连成一个整体,被人们直接称之为“图书馆广场”,[3]这种广场成为各种文化、社会活动空间;上海公共图书馆总体环境设计中也体现部分公共空间的特征——两个入口处的开放空间同时也是城市广场。这种图书馆广场的出现,是图书馆公共空间的延伸,使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阅读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人们文化娱乐、沟通交流的第三空间。

(2)图书馆内部空间功能布局应考虑图书馆“第三空间”的需求。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图书馆的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过程中。图书馆在空间的布局上,应更多考虑舒适、方便并富有自然情趣。比如根据人的视野原理,将开架书阅览室的书架设计成梯田式,使人在其中有一种开阔感,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取放自如,营造出温馨的读书氛围。也可以借鉴星巴克成功营造“第三空间”的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隔断,如软隔断、木格造型、花台隔断等,营造出幽雅且富于变化的的空间结构和典雅舒适的空间视觉效果。另外图书馆里也可以设立咖啡座,让书香与咖啡香相得益彰,在为读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空间。

3.2 利用自身的功能,凝聚城市文化

图书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科学技术,前者为开展各种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后者从技术上支持了图书馆高品位城市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演讲厅、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小影院、书吧、展览区等各种活动场所,既可举办讲座、论坛、演讲活动及培训、报告、展览、沙龙等大型社会文化活动,也可满足个人的上网、欣赏影视音乐、学习充电等文化活动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图书馆过去单向的信息展示和信息获取,成为一个提供人与人互动交流的“第三空间”。比如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音乐、电影爱好者的好去处,每逢周末,从这个占地23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一隅,都会传来钢琴室里的优美旋律。[4]此外,图书馆读者俱乐部也是图书馆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提供共享空间的一种形式。读者俱乐部是集图书馆、书店双重功能为一身的新颖形式。热爱读书、热爱学习交流的人士可以在这里组织各种类似于书评、讲演、内部讲座、沙龙等形式的活动,为读书人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成为聚集在一起读书、娱乐和进行文化交流的空间。

3.3 建立人性化的制度,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基础之上,不分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人提供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所在——公益性与平等性。图书馆是一个充分尊重读者人格平等的空间,在这里,不论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还是胸无点墨、才疏学浅之人,都只有一个身份“读者”;这里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阅读图书或查询文章还是仅为放松心灵,只要来到这里就可以充分享受到图书馆平等的氛围与空间,这个空间以足够的开放来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此外人性化的制度还体现在简化借阅手续,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通道,开放盲人电子阅览室等。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定期举办各种以读者为中心的读书节目与阅读活动,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向社会提供创新的舞台

社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图书馆应尽可能多的向社会提供创新的舞台。[5]国内资深“图书馆人”吴建中认为,随着“无纸化”社会进程的加剧,“图书馆提供纸质阅读的功能正逐步削弱,而提供知识共享、交流空间的能力日益明显,图书馆正成为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6]这就给图书馆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图书馆是向社会提供创新服务的舞台。这一点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范本。

图书馆是新加坡发挥创意的一个经典案例。比如把图书馆开在商场里,把购物、阅书结合在一个空间里,人们逛街逛累了就可以直接走进图书馆,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在铺设干净厚实的地毯上席地而坐,不用担心着凉。图书馆内还有为儿童专设的区域,对于孩子,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创意,卡通色彩的设计、造型逼真的道具以及丰富多彩的节目单,使这里成为孩子的天堂。为了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图书馆还设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展览、表演、讲座、书谈等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公共图书馆会有一些专题活动,比如“VergingAllTeens”(简称V.A.T.),就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就是聚集少年,并发散他们的思维,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挖掘各种潜在可能。[4]

[1]吴建忠.建中读书博克日志:人生感悟[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34.

[2]邓正红.不妨让员工充分发泄[EB/OL].[2008-02-04].http://www.chinahrd.net/case/info/57468.

[3]冯洁音.主楼与广场浑然一体——加拿大温哥华公共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1999(10):48-49.

[4]新加坡:公共图书馆的非一般空间[EB/OL].[2011-02-16].http://www.tjl.tj.cn/jsp/ttjx/showDetails.jsp?arid=1660,.?

[5]吴小林.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N].人民日报,2009-09-02(13).

[6] 聂灿.“公共图书馆研究院”成立[EB/OL].[2009-11-17].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9-11/17/content_4190468.htm.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