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S带给图书馆的机遇和挑战

2012-02-15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沈阳110159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馆员交流图书馆

王 捷(沈阳理工大学 图书馆,沈阳 110159)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已成为最具现代化、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人们学习工作的领域由现实世界向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延伸和扩展。随着Web2.0的核心思想和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SNS 作为Web2.0的主要形式也得到迅猛发展,SNS 强大的社会性网络功能充满着生机,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新的服务模式给以信息服务为已任的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探讨在Web2.0 环境下SNS的社会性服务理念溶入到图书馆服务中的必然性和图书馆实施SNS 服务策略分析,供同行商榷。

1 Web2.0 技术简介

Web2.0是O’ReillyMedia 公司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在Web1.0时代用户通过浏览器浏览并利用网站提供的各项内容。而在Web2.0时代,用户则由网络资源的利用者转变为网络资源的建设者,用户不但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依托博客(Blog)、新闻聚合(RSS)、维基(Wiki)、标签(Tag)、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异步通信(Ajax)等相关技术,[1]向网络上发布信息,在网络上形成一个以信息资源共享、共生、共创为目标的知识社区。

1.1 SNS 概述

SNS 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即社会性网络服务,它的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 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广义的SNS是一种用于拓展社会关系的应用服务,其基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利用社会交往软件和分布式技术建立和运作的网络站点。从内涵上讲,SNS 就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将现实生活的社交圈子搬到互联网上,根据不同条件聚合人际关系,创建以真实性、私密性和应用性为特点的虚拟生活圈。

1.2 SNS 技术特点

(1)广泛性。SNS的最大特点是以网络为平台依据不同的条件聚合不同类型的用户,充分利用人与人的真实社会关系拉动更多的人访问。用户可以在需要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查询、检索和获取到需要的各类资源和信息,并随时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

(2)参与性。SNS网站实行多对多的分享交流,用户可自由标引各类数字资源,对别人的信息,可以跟帖、评价、讨论,并在网站的页面上显示信息,对每个用户只呈现与自己有关的、可能感兴趣的信息,以此吸引用户积极参与,提高用户对网站的黏性。

(3)互动性。SNS网站把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不但拥有个性的Blog、交友、论坛群等功能,还具有强大搜索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安装使用其它软件,实现多对多的及时交流,包括文本交流、文献传送、音频交流、移动咨询。

2 SNS社会性网络功能带给图书馆的挑战和机遇

2.1 图书馆面临服务理念变革和深层次服务需求的挑战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供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成倍增加,读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低层次的被动信息服务。面对越来越多读者提高图书馆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的需求,迫切要求图书馆加强服务观念变革,树立“大读者”服务观、“人性化”服务观、“个性化”服务观和“特色化”服务观。“不放弃任何一个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新体现。随着Web2.0 环境的拓展,信息服务正在广泛集成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纵向化和知识化。在服务层次上,图书馆必须要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开发和信息加工,将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以及综合归集,建立主题信息网和信息交流平台,并编制与之相配套的二次文献,通过加工、整合,形成特定用户需要的序列化的有效信息。

2.2 SNS 融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必然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 技术的成熟与应用,以MySpace、Facebook 等为代表的SNS网站发展迅猛,使得SNS网站在短短时期内吸引大量用户,网站充满生机。与此同时,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也在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地进步,特别是在馆藏的信息资源方面获得了快速增长。Web2.0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读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在图书馆的网上服务方式中,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及其它的网上信息服务等。在图书馆中建立SNS社区的最重要一点在于突破了现实中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的各种障碍和阻隔,在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营造一个开放型、互动性强的在线交流平台。因此,在图书馆中引用Web2.0 技术,服务项目和服务目标的设定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以网络知识社区为平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2]代替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2.3 SNS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

(1)资源建设方面。面对海量的各类文献资源,图书馆需要把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有序整合。SNS网站运行后生成的信息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无序、瑕疵等特征,图书馆要发挥其信息组织、筛选与提取知识的作用,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化组织,使各类资源一体化,方便读者从多种途径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将文献资源“为我所有”转变成“为我所用”。

(2)信息服务方面。在文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展读者信息服务,运用SNS 理念和技术及已有平台,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无障碍的知识服务:①利用RSS 建立图书馆新闻、公告、新书通报等信息推送,整合馆藏数据库的RSS 服务,建立相关信息聚合、推送服务;②利用博客建立资源介绍、服务介绍、最新消息等网页,让读者进行评论和反馈;③利用即时通讯技术提供实时的虚拟参考服务。这些措施的实施既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又方便了图书馆服务反馈的获得。[3]

3 构建图书馆SNS 虚拟服务社区的策略研究

3.1 重视读者自主性互动性发展

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注重读者个性空间发现,实现个性化服务,提供“个人图书馆”“我的资料夹”等服务功能。读者可以据此平台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组建各自交流圈、研究小组,读者和馆员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即时通信,便于读者之间、馆员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进行联系。在不同群中,参考咨询馆员随时为读者提供服务支持,读者可以自由地参与资源的交换和思想的交流,可以随时向参考咨询馆员咨询问题。这样可以较好地实现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方便读者进行学术信息的交流和讨论。

3.2 广泛吸纳读者参与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应该充分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在SNS 平台中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到读者自己熟悉并喜欢的环境或流程中,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馆功能和服务,使读者将数字图书馆变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让读者感觉到数字图书馆就在自己的桌面,可以“零距离”地随时利用。图书馆应筛选出上线率较高的群体,组成一个活跃的核心小组,以朋友间交流的形式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以日志、多媒体等方式推荐发布相关信息,推广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解决读者的疑难,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同时,鼓励读者参与和创建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参与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信息组织、门户网站建设中来。

3.3 增强馆员对图书馆SNS 平台的认知

图书馆SNS 平台是图书馆员与读者共同参与、一起互动的服务模式,图书馆SNS 平台的能否充满活力与图书馆员的意识和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SNS 平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图书馆员除了应具备各项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以开明、平等的姿态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尊重和培养读者的创造性、参与性,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范围。

3.4 加强图书馆SNS 平台服务的宣传

要提高图书馆SNS 平台的使用率,首先要使读者了解图书馆SNS 平台,这就需要图书馆宣传和推广其理念和服务。图书馆SNS 平台的宣传是个长期而又持续的工作,要积极向用户宣传有关图书馆SNS 平台的功能模块及使用方法。图书馆主页的信息公告是普及和宣传图书馆SNS 平台服务的一种最简便的途径,此外,在校园内张贴海报,或者根据需要开展专题讲座,从多个层面和多角度增加读者对图书馆SNS 平台的认知和了解,培养读者使用图书馆SNS 平台服务的兴趣。

3.5 加强馆际间合作

加强馆内、馆际间沟通与协作,是突破信息服务地域障碍,实现馆内外多种资源和服务的整合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在馆内合并相关的业务部门,整合业务环节,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以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及时沟通,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在图书馆之间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和先进服务经验,建立各馆之间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证馆际集成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SNS 虚拟社区随着Web2.0 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推广,基于SNS 具有凝聚广大网络用户的现实,使一直秉承“读者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图书馆把SNS理念引入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已是必然,尽管SNS 平台上的服务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SNS的平台优势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前景仍值得期待,还需图书馆界同仁不断研究和探索。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0-194.

[2]王利萍,等.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J].情报杂志,2007(12):150-156.

[3]杨俊英,郑宏.基于SNS的数字图书馆拓展研究[J].图书馆,2010(5):115-116.

猜你喜欢

馆员交流图书馆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