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uman Library——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的创新

2012-02-15宋鸾姣

图书馆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真人隐性馆员

宋鸾姣

(湖南商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5)

Human Library是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它出借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而是真人书(living books)。在这种服务模式中,Human Library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灵活的对话和交流场所,读者通过借阅真人书与其进行自由交流,通过交流可以达到减少偏见、相互理解的目的。Human Library是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创新的途径,对Human Library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也有利于Human Library活动的深入开展。

1 Human Library简介

1.1 Human Library的起源

曾经在丹麦哥本哈根有一个年轻理想主义者的组织叫做“停止暴力”。这一非政府的年轻组织由5名年轻人自发组成。1 993年,其中一人遇袭,迫使其他年轻人决定试图通过同辈教育的方式动员丹麦年轻人抵抗暴力。该组织很快在几年内发展了全国30 000名成员。2000年,“停止暴力”组织受罗斯基勒音乐节 (Roskilde Festival)导演雷夫·斯科(Leif Skov)的鼓励,采用“对话”的形式在来宾中进行交流,出借了75本“活体图书(Living Book)”,旨在在来宾中反暴力,鼓励对话,建立联系。Human Library由此产生。

实际上,从诞生到2009年,Human Library法定名称一直使用Living Library,由于这一名称被美国一家私人公司注册使用,该公司委托律师已向Living Library组织进行交涉,Living Library组织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新的名称Human Library。

1.2 Human Library 的发展现状

Human Library起源于欧洲,十年内已传到大洋洲、北美洲、澳洲、亚洲等地区的数十个国家。据从Human Library的官网统计,截止2011年11月15日,该活动已举办过312次。起初几年,Human Library的活动集中在丹麦、挪威、匈牙利、冰岛、葡萄牙和瑞典,从2007年起,澳大利亚、芬兰、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家纷纷发起了Human Library活动。由此可见,Human Library这种独特的服务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2 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意义及现存问题

2.1 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与共享的意义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单就图书馆而言,隐性知识是馆员经过长期的工作与实践获得的个性化的、难以规范的、难以语言表达的、难以被重复、尚未明晰化的内在知识。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创造价值。隐性知识若不能及时得到开发并使之共享,也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化以及人员的离职而流失。隐性知识的流失对馆员个人,对图书馆乃至整所大学、整个教育事业都是智力资源的巨大损失。因此,加快和加强挖掘存在于图书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不仅是促进知识增长的前提,也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应通过各种方法挖掘馆员的隐性知识,激发馆员的内在潜力,为构建和谐图书馆而努力。

2.2 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现存问题分析

2.2.1 缺少一个交流的平台

传统图书馆只是重视馆员显性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馆员隐性知识的传递。国内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为馆员提供学习和工作交流的平台。这就使得馆员的隐性知识难以共享,难以提高馆员自身的工作能力。

2.2.2 隐性知识难以传递的制约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所以,隐性知识这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身难以共享。

2.2.3 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不够重视,再加上图书馆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图书馆没有建立隐性知识的共享激励机制。隐性知识是馆员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积累起来的,是馆员在工作中取得竞争优势的资本,为了保存自身的优势,馆员不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

3 Human Library是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创新的途径

3.1 Human Library为隐性知识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

读者传统的阅读对象是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等,尽管其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但是这种阅读方式是单向的,内容也是固定的,无法实现互动。当读者遇到疑问或者有困惑时,读者无法和作者进行沟通。然而,Human Library依托图书馆在读者中良好的信誉,积极为读者提供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搭建馆员与读者广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者学习与交流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倡导作用。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读者和真人书之间实现了互动的交流,读者在阅读真人书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疑问,并从真人书得到针对性的答复。同时,真人书也可根据读者的提问和要求,不断思考,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积累的相关经验,为读者解疑释惑。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更容易挖掘真人书和读者的隐性知识。

3.2 Human Library加快了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Human Library活动是实现不同个体之间隐性知识传递和共享的有效形式。严格的借阅规则、隐秘的阅读方式和互动的交流平台为读者自由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同阅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真人书和读者直接交流,带给双方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加快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3.3 Human Library从根本上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价值

Human Library活动是充分激活馆员与读者的隐性知识的一种交流方式。隐性知识始终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如果缺乏相关的隐性知识,无论是馆员还是读者,都无法获得和吸收其他知识。因此,Human Library活动实现了馆员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使其知识不断创新,从根本上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价值。

4 通过Human Library开展图书馆隐性知识挖掘和共享的策略

4.1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Human Library活动范围

国外Human Library活动最初是在大型集会上举办的,后来,Human Library才被图书馆引入改造。我国Human Library活动的开展首先是在高校图书馆开始的,因缺乏前期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我国Human Library活动推广宣传的难度较大。另外,现在我国Human Library活动的开展和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一些信息和知识服务机构都应该加入到此行列中,开展Living Library活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高校图书馆应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报道Human Library活动的开展情况,深入挖掘和宣传该活动的社会意义,让更多读者了解该活动,提高其社会认可度。

4.2 分析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挑选真人书

在开展Human Library活动之前,图书馆应对读者需求进行调研,利用召开读者座谈会或者发放读者需求调查表等形式进行调查。这样做能使图书馆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有相应专长的真人书。图书馆在选择真人书时,应明确所选真人书是成熟稳重、诚恳可信、有学习愿望的学者,他们表达清晰但不是一个布道者,乐观自信,擅长谈话和倾听。图书馆应提供可被借阅真人书的名单,同时在名单后面列举出哪些真人书最容易引起哪方面的偏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读者发现自我具有哪方面的偏见,从而为读者挑选出能改变自我偏见的真人书。

4.3 建立Human Library知识仓库

真人书是活体图书资源,它能为图书馆提供的正是未能形成有效储存形式的隐性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隐性知识会变得不完整甚至消失。为了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这些隐性知识,建立Human Library知识仓库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应该为真人书建立档案,以科学的方式分类管理,同时在真人书和读者双方同意的前提下对谈话内容进行整理记录。这样的记录内容只能作为备份,其中涉及法律、个人隐私等问题,将无法提供给更多人使用。图书馆可以对记录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变成普遍可以使用的文字型知识。建立Human Library知识仓库,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隐性知识。

5 结束语

人是隐性知识的载体,是隐性知识所有、使用和传播的媒介。Human Library正是以人为本,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方式。在Human Library活动中,馆员及读者感兴趣的人等都可以成为真人书,为读者所借阅。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真人书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偏见和隔阂,也能促进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

[1]What is the Human Library?[EB/OL].[2011-11-05].http://humanlibrary.org/what-is-the-living-library.html.

[2]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Library[EB/OL].[2011-11-05].http://humanlibrary.org/the-history.html.

[3]A list of past Human Library events[EB/OL].[2011-11-05].http://humanlibrary.org/list-of-past-human-libraries.html.

[4]胡斌.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挖掘、开发与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2):99-102.

[5]吴汉华,王子舟.开发读者知识资源的新模式:真人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0(9)::21-26.

[6]刘汝建.图书馆用户隐性知识管理创新——评图书Living Library活动[J].图书馆界,2010(2):4-6.

[7]苏海燕.Living Library与图书馆的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0(3):90-93.

[8]朱茗.浅议图书馆新型服务方式——“Living Library”(“图书馆借人活动”)[J].图书馆论坛,2009(5):122-123,13 7.

[9]林梦笑.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2):13-15.

猜你喜欢

真人隐性馆员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