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对策
2012-08-11邹晓蕾
邹晓蕾
(孝感学院图书馆,湖北 孝感 432000)
文献传递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解决了图书馆经费短缺而读者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是,各馆在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图书馆进一步深化文献传递服务提供参考。
1 文献传递服务概述
文献传递服务是在传统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的馆际互借服务一般只提供馆藏图书、期刊,读者看完后将图书、期刊归还给原收藏馆。文献传递是文献拥有者将读者需要的文献直接传递给读者的一种服务,是一种非返还式的馆际互借,主要提供电子版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电子全文数据库等。读者通过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提出文献传递请求,图书馆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传真、邮寄、联机下载等方式将原始文献的电子版传递给读者。
在国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不仅局限在图书情报机构,许多出版社和学术性研究机构、商业性文献信息服务商等都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如美国斯坦福大学Highwire出版社建立了期刊文献的网络获取平台,为读者提供1 100余种期刊,400余万篇文献的免费获取。
在我国,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机构和数据库开发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建立了“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面向读者或文献服务机构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为读者提供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查询、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图书联合目录查询、高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总览、国外人文社科重点期刊订购推荐、文献传递服务、CASHL馆际互借等服务。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指导下,由我国公共、教育、科技系统图书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以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因特网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只要在该网络中的任一个图书馆注册成为正式用户,将可得到全国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
中国知网所拥有的各种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能为读者提供筛选、搜集、推送有关特定领域的重要情报信息和最新研究成果。读者通过检索各个数据库,即可将所需文献下载到计算机中。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为读者提供专题文献下载服务。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表1 论文中指出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
图书情报机构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主力军。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优良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以及高校学科优势资源,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题名“高校图书馆”并含“文献传递”检索有关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论文共81篇,重点对论文中有关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表1列出了论文中指出的有关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献传递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是指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与员工的薪酬不挂钩,致使馆员服务热情不高,服务态度不友好。图书馆只注重实体文献的采购,对文献传递服务所需设备投入不足,没有设立相应的文献传递部门和专门的工作人员;(2)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讲座”或在图书馆网站上发布相关公告等方式宣传文献传递服务,而没有主动地为读者讲授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系统使用方法等内容,读者对文献传递服务了解不深;(3)服务手段落后。一些高校图书馆未建立文献传递系统,还是采用手工和半手工操作的方式传递读者所需的信息资源。有些图书馆虽然建立了文献传递系统,但各系统之间兼容性较差,缺乏联合目录系统供读者查询。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功能不全也影响了文献传递的效果和读者满意度。由于办理文献传递服务的手续比较复杂繁琐,时间成本很高,一些读者不愿使用这一有效获取信息的方式;(4)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馆员素质直接影响文献传递服务质量。有的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有的高校图书馆没有配备专门的文献传递服务人员,而采用兼职人员从事文献传递服务。有些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检索技巧,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影响了文献传递服务质量;(5)费用问题。从收费标准上看,读者与图书馆对文献传递服务的收费标准意见不一。读者抱怨费用太高,尤其对于没有科研经费的研究生来说,费用是限制他们接受文献传递服务的一大障碍。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策略
3.1 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文献保障体系
在文献资源建设中,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根据读者需求采购相关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还要加强数据库建设。第一,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目前,CALIS提供的联合书目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数据库、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文献数据库等,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资源基础。但区域性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还需加强,建立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书目数据库,更好地揭示本区域的文献收藏点,特别是各馆的一些特色数据、灰色资源,可弥补全国性联合目录的不足。第二,图书馆必须重视馆藏资源尤其是数字资源的揭示与整合工作。对馆藏数字资源如订购数据库、自建数据库、试用数据库等进行揭示、整合,建立统一异构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一个高效率的资源体系。如建立基于Web2.0的OPAC检索系统,将电子期刊的MARC记录纳入OPAC系统中,通过OPAC揭示不同电子期刊特征与信息,并提供电子期刊链接点,引导读者直接链接到全文电子期刊或数据库中。重视电子资源网页建设,建立网络资源导航系统,从字母顺序导航、主体导航、资源类型导航全面系统揭示每一种电子期刊。第三,重视特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深度开发。特种文献如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科特色文献、地方特色文献等,是图书馆构建服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3.2 提高认识,加强文献传递服务的宣传
开展文献传递服务,领导的重视是第一位的。图书馆管理者要提高对文献传递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文献传递软硬件设施,把文献传递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在人力、财力上予以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文献传递工作的顺利开展。
读者的需求是推动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可通过网站宣传文献传递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对读者常见问题予以详细的解答;可定期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专题讲座,向读者介绍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项目、文献传递的办理程序及收费标准等,加深读者对文献传递的认识和理解,激发读者利用文献传递获取文献的积极性。
3.3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献传递服务队伍
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文献传递服务队伍,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献传递馆员素质直接影响到读者文献请求的满足率。在网络环境下,一个合格的文献传递馆员不但要熟悉馆藏,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善于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准确、快速地为读者查获所需的文献。高校图书馆除了有计划地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之外,还应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使高校图书馆馆员成为具有较强的捕捉、分析和整理信息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4 建立区域性的文献传递系统
目前,CALIS、CASHL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服务的主要利用系统,但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实现兼容,仅供一定范围的局域网端读者查询使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建立一套统一的、高效的区域性网络文献传递系统,在系统内实现文献传递的申请,处理文献的传递和接收,传递费用和文献传递日志的管理,同时实现与其他文献传递系统的互联,真正地实现信息无障碍交流,让文献传递服务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区域性文献传递系统不但可减轻全国中心文献传递系统的压力,有利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均衡配置,而且可带动本地区各类型图书馆业务的开展,促进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5 采取非中介式传递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开展文献传递的目的是为了弥补馆藏、节约成本、提高读者满意率和文献利用率。部分高校图书馆承担了文献传递服务的中介作用,成为CALIS、CASHL文献传递服务的分支机构。从方便读者的角度看,直接面向读者的非中介传递方式是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方向。英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德国教育科研部组织建立的Subito系统、加拿大科学技术资料中心的Intellidoc系统等,都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提供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在建立区域性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可重点开展面向读者的直接的文献传递服务,根据读者需求,利用本馆优势资源建立古籍目录数据库、善本书目数据库、港台书目录数据库和建立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学科特色文献、地方特色文献等全文数据库,让读者通过文献传递服务手段获取这些特色资源。同时,要加强学科资源建设,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主动为读者筛选、整合、推荐有价值的信息,为文献传递服务争取更多的读者。
4 结束语
网络环境的发展为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文献传递服务有效地弥补了馆藏资源的不足,及时地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应更新观念,积极重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加强图书馆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先进技术,搭建文献传递服务系统,面向校内外读者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以体现现代图书馆的价值。
[1]余曰昆.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发展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120-122,144.
[2]孔红蕊.安徽省“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调查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1(4):51-52.
[3]叶鹭秋.福建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6)(应用版):66-70.
[4]张晓文.论山西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10-11.
[5]高波,李田章.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7(6):196-200.
[6]羊照生.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状况调查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175-178.
[7]徐树文.西部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探讨——以大理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1(11):67-70.
[8]杨薇,付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认识与思考——以西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09(S1):212-214.
[9]刘蓉.对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思考——以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例[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2):56-57,61.
[10]刘霞,雷霆.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计量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4(6):8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