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路径探讨
2012-02-15张红星
□张红星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郑州 450015)
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1]。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是整个经济运行的血液,货币资本要素的聚集及良好配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增强中原经济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提高区内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一、优化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意义
(一)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千头万绪,百业待兴。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支撑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支撑体系、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加强农、林、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以及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完成这些任务,单靠本地的资金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大量资金向中原经济区集聚。
目前,河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较大规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已无法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本区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意味着不能再重复以前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必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
由于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原经济区要想在区域金融资源竞争中取得优势,也必须创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形成资金“洼地效应”,吸引更多资金。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预期过程将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区外金融资源净流入→推动区域产业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金融发展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实质性地提高了社会总供给能力,进而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的效应则是通过向经济社会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与功能实现的。而金融功能的实现前提是拥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受地方政府等外界因素干扰,金融机构才能够真正从利益原则出发作出决策;拥有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才能为金融活动提供有效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融资担保等各类中介服务。
二、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回顾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回顾
多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1.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2006年,河南省政府制定《关于切实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执行,年内省政府还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07年初,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把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还联合下发了《河南省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实施意见》;2009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2009年“两转两提”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并将环保等非银行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
2.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自2005年开始,河南省就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选工作,积极推动城镇信用社区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2006年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会同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组织了“河南省诚信民营企业”评选活动,评出首批185家诚信民营企业。各市中心支行也结合本地区实际牵头组织诚信知识宣传活动。2008年全年省政府组织召开各类银企洽谈会30余次,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推动银企互信合作。同时,省财政拿出8亿元专项资金,并要求县级财政提供相应配套资金,完善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至2010年底,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61.6万户,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3996万人。
3.省辖市、县多方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2005年起,大部分地级市由政府牵头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将金融生态建设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并加强评价考核。2007年开封市尉氏县专门成立了金融法庭。2009年,洛阳市政府建立了洛阳市融资性担保业务联席会议制度,规范担保机构业务行为;安阳市政府制订了《关于建立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意见》、焦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金融产业做强做大的意见》,积极推动辖区诚信建设;许昌市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焦作沁阳市和信阳固始县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称号[2]。
(二)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就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做了不少工作,但目前河南金融生态环境依然不够让人满意。按照《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3]的计算,在30个省级行政区、110个中心城市中,河南名列第14位,郑州排在第30位。中部省份中河南位列江西(16)、湖北(19)、山西(27)之前,而落后于安徽(12)、湖南(13);郑州位列合肥(33)、武汉(41)、南昌(42)、太原(46)之前,而落后于长沙(28)。2009─2010年31个省区市信贷资产质量评定中,河南省位列倒数第三,居于第29名。可见,河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状况不容乐观,还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制约因素如下:
1.经济基础较差,经济增长效益低
实体经济是金融主体的存在依据、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地区经济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不佳的问题十分突出。2010年河南省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2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3226.84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52.64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4.2∶57.7∶28.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江西、安徽高0.7、1.3和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低9.3、11.1、4.4和5.3个百分点[4]。从三次产业内部看,农业大而不优,服务业不大不强也不优,第二产业突出表现为“一高两低”的特征,即资源性工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低、装备制造业占比低。
2.金融发展水平滞后、结构失衡
中原经济区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2009年底中原经济区银行业资产总额24275亿元,仅占全国的3%左右;金融产业增加值为499.92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5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8%,远低于全国12%的平均水平;存款余额居全国第10位,贷款余额居全国第9位,占全国3.3%,远低于GDP占全国的比例。
中原经济区现有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一是经济区现有的金融机构仍以银行业为主,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缺少金融租赁、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形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二是金融机构主要集中于郑州市。股份制银行非省会网点设置数量仍然较少,区域覆盖面较小。三是银行体系内大量的资金投向了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县域金融、农村金融发展也较为滞后,以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以城带乡的金融效应还未显现。
3.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在河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速度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用立法滞后、信用评估混乱、社会中介机构不健全、信用数据不透明,等等,导致社会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社会信用的缺失大大增加了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造成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借钱愈发难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全省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营造。
4.政府不当行为仍然存在
区域金融运行与本地政府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方政府目标和金融机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政府要增加投资解决就业问题,要筹集资金搞城市化,自然倾向于利用行政权力和准入优惠等政治资源,有意识地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另外,政府诚信不足,个别地方默许甚至公开纵容国企逃废银行债务;司法执行不力,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些都损害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能力,严重阻碍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
三、优化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尽管不断地强调要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但各级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减弱,实际上在近年来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地方政府往往利用土地、自然资源或其他方面的行政影响力,对银行施加影响,吸引金融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区域建设低水平重复、产业同构、投资过热,从而出现银行坏账,金融风险积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定要破除这种顽疾,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等。要让市场机制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主体机制,为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二)夯实经济基础
中原经济区要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就必须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尤其要做大做强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改造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群。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用复合型城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复合,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宜居功能复合,城市与产业耦合发展。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力的提升,就会为区内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赢利机会,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并能吸引域外资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向中原经济区集聚,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培育多层次融资体系
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主体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增强金融服务为着力点,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形式,减弱对银行融资的过度依赖;要注重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各市场之间稳定的资金流动渠道,促进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要积极发挥河南省产权交易所这一中部六省唯一一家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试点的作用,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新途径,开展规范股权投资企业发展、完善备案管理工作的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要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针对已上市企业,通过资产重组、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将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注入上市公司,发挥其再融资和市场放大功能;针对具有增长潜力及产业关联度高的公司,要重点培育,推进股票上市;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地方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提高农村存款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重。
(四)加强中介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中间型组织产业化成为构成整个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与金融业运行相关的社会中介服务的发展,可以为优化金融生态提供合适的土壤。诸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还要在前期成绩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信用体系,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工商、税务、司法、交通及公共事业单位等部门信息,稳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评价工作,建立联网运行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实现信贷和政务信息共享。要配套建立信用惩戒和信用激励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失信行为成本。同时,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倡导诚信文化,推动社会信用水准的提升。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EB].2011-10-07.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2]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05─2010)[EB].http://zhengzhou.pbc.gov.cn/publish/zhengzhou/.
[3]刘煜辉,陈晓升.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