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2012-02-15
铁建十一局科技领先建黄土隧道
由中国铁建十一局集团二公司担负施工的大西客专12标段全长12 km,其中两宜隧道和马家庄隧道两座长大隧道就长达9 km,而且均为湿陷性黄土隧道。这类隧道的土质实际就是黄土里带沙,稳定性极差,一遇水极容易发生沉降甚至塌陷。两座隧道因此被铁道部列为重点控制工程。针对湿陷性黄土隧道的特点和施工风险,项目部首先对工程周围所有的堰塘、水池、水渠、水管、深水井、排水道等水利设施以及当地农民浇水灌溉和雨季节发生洪水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底,然后分别采取措施,以减少外部水环境对隧道施工的“侵害”。
施工中,项目部每天坚持提取土样进行含水率化验,每天对周围水利设施进行巡查,24 h进行隧道沉降监测。同时,根据湿陷性围岩的特征,项目部采取了循环施工的作业方案,使立钢架、喷锚、锚固、掘进、仰拱、衬砌等各道工序紧密衔接,及时形成封闭循环系统,有效地防止了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
据“人民铁道”
中铁三局走创新路大坡道架梁
在坡度为30‰的大坡道上进行900 t箱梁架设,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国中铁三局集团线桥公司承担的大西客专站前7标段架梁工程,总计将要架设900 t箱梁1 181孔,其中在坡度为 27‰至 30‰大坡道上架梁 596孔,占架梁总数的50.4%,且大坡道上的箱梁运输距离均在25 km以上。
目前铁路建筑行业使用的辅助导梁式架桥机最多只能在坡度为20‰的坡道上进行箱梁架设。为保证架桥机能顺利在30‰的坡道上进行架梁施工,集团线桥公司大西客专项目部成立了课题组,对架桥机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工况分析,并与架桥机制造厂家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架桥机改造方案。同时,克服了大坡道架梁存在如运梁车溜坡、架桥机倾覆等重大危险因素。目前,项目部在大西客专大坡道上成功架梁160孔,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质量,还为今后大坡道箱梁架设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据“人民铁道”
铁科院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授牌
日前,科技部在京召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交流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动车组和机车牵引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授牌。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国务院要求科技部牵头依托转制院所和大企业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从2006年启动试点至今,全国在材料、矿产、能源、医药、信息、制造、农业、交通等8个学科领域共建设9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固定人员7 600余人,承担了“973”“863”等国家级课题1 500余项,发展SCI、EI等高水平研究论文11 0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 800余项,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包括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据《铁道科研》
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换届大会在北京举行
日前,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换届大会暨第六届委员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孙永福到会并讲话。孙永福对工程分会第五届委员会自2002年3月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近些年来,铁道工程分会以不断提高整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水平为己任,围绕高原、高速、客专、重载铁路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以及地震灾害、工程地质等制约铁路建设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国际间学术交流,促进了铁路科学发展。孙永福对工程分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白中仁当选工程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表示,工程分会要适应企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立足铁路市场,拓展综合轨道交通市场;立足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现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并重。要积极搭建好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铁路工程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知识传播和应用,努力发挥好工程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据“人民铁道”
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建设,世界上最大跨度的三塔斜拉桥、最大跨度的结合梁斜拉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日前建成通车。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正桥全长2 922 m,主跨为三塔叠合梁斜拉桥,主跨616 m为当今世界同类桥中的最大跨度。该桥距上游武汉长江二桥3.2 km,距下游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6.8 km,主线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按双向8车道、时速80 km的标准设计,是江城目前最宽的过江通道,也是武汉市建成的第七座跨江大桥。
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汉舟作为建设功臣代表出席通车仪式,并向嘉宾和广大市民介绍了大桥的建设情况。他说,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之所以能高速、优质、安全建成,主要有五个方面原因:一是得益于推行科技创新,大桥主桥首创浮式围堰平台、首创承台1万m3混凝土一次性浇筑、首创塔座与第一节塔柱之间不同等级混凝土的一次性浇筑、首次采用专门设计的6 m爬模主塔施工、首创塔和梁同步施工工法等五大桥梁工程技术创新,为科学、快速推进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节约了工期,保证了质量。二是得益于采用化高空作业为低空作业、化水上作业为岸上作业、化零散作业为整体作业、化现场作业为工厂作业等施工新理念。三是得益于施工装备现代化。四是得益于专业化的管理。五是得益于武汉建桥团队的团结协作。
据“人民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