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2012-02-15秦曼

体育科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体育教师

秦曼

(上海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209)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秦曼

(上海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上海 201209)

采用文献资料、理论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以高校体育教师个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转移过程理论,通过梳理和深入剖析知识转移过程,试图对体育教师知识转移内在规律及应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包含四个阶段,分别为发送获取、学习沟通、应用甄别和留存内化,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知识转移方式均有不同;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转移过程中遵循需求牵引力、距离最小律、环境推动律和互动发展律。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过程;规律;应用

学者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相关研究中均表明:目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尚未适应体育教育改革需求,建议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全面更新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体育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学习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对体育教师知识转移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体育教师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深入剖析知识转移过程,试图对体育教师知识转移内在规律及启示进行探讨。在所掌握的资料中,对知识转移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有学者[1]提到知识转移的规律包括“知识转移梯度最小律、生产力水平适应律、引力最大率、人才载体率、保密与传播对立统一律及知识转移加速率”。还有学者[2]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图书馆作为高校整体环节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和图书馆作为独立学术机构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两个方面揭示了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

1 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过程

依据Gilbert、Cordey-Hayes和Szulanski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体育教师知识转移包含四个阶段(见图1):发送获取,知识转移不会自行发生,必须要克服外界阻力,对体育教师而言,知识的学习必须克服自身惰性,需要有动机推动,如职称晋升、寻求被尊重感等,都是激发教师学习的有益动机。除了动机之外,还必须拥有供体育教师进行学习的知识源,如通过培训、专家讲授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所需要的教育、科研、训练方面的知识;学习沟通,转移双方在建立转移渠道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满足和适应体育教师知识需求,并对知识转移中出现的障碍因素进行及时调整和修复,保证知识转移的持续性和通畅性;应用甄别,体育教师将转移的知识应用于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当中,对所转移的知识进行选择、排列重组,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贯通;存留内化,被转移的知识不可能全部被吸收,体育教师对所转移的知识经过应用验证之后,会抛弃部分难以吸收的知识,有选择性地储存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贯通融合的那部分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达到知识增值的目的。

2 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规律及其启示

2.1 需求牵引律

2.1.1 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知识转移是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目标

学者高兵[3]将教师的生存需要概括为对功利的追求,认为物质需要是基础,然后随着社会、个人的进步,向认知需要——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这些更高的层次的需求迈向。在这种递进式的需求牵引下,教师为了依赖这个职业生存下去,如对工资、福利等的需要,会根据现实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知识学习,扩充原有知识体系;在这种基础需求满足之后,体育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推动他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和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同事、学生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得到承认、尊重之后,便会向更高的需求层次追求,向超越自我发现发展,他们在教学和训练中会追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与教学和训练环境良性适应的互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成为训练的能手,随着知名度和被尊重程度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会不断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体育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2.1.2 不同群体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需求具有差异性

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的教师群体对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年龄和职称层次的不同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青年体育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实践经验不足,希望能够组织好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较为感兴趣;相对成熟之后,开始追求能够创造有趣的课堂情境,知识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组织、学生心理、科学研究知识为主;体育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之后,开始进入深层次的思考和知识需求,如他们可能会关注社会典型事例、体育明星,应用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亦或寻求新兴项目,培养学生兴趣,通过体育社团等方式让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扩大项目影响力等,这些教师逐渐成为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之后,更多的是要学习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及管理类知识。

2.1.3 需求牵引律的应用

首先,要使教师树立一种忧患意识,让他们保有一种不学习就有可能被淘汰的危机感,充分利用他们最基础的物质需求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其次,可以通过肯定体育教师工作成绩,为他们创造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如荣誉、晋升机会等满足教师尊重需求;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促使他们有条件通过科研,迅速推进体育教学中的技术含量,使体育教学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尊严以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再次,高等学校和整个教育制度必须应注重提高教师的工作报酬,以此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鼓励教师能够不间断的进步,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然后,为满足教师认知需求,可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建立一种和谐的组织关系,为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训练服务,鼓励教师相互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学习;最后,要增加知识转移绩效,可采用分层次培训,对不同层次培训对象应采用“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案,在培训目标、模式、策略和特点上有所区别和递进。

2.2 距离最小律

2.2.1 知识发送方的知识编码程度与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基础距离最小。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基础对转移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知识发送方在对知识进行转移时,应当增强预测能力,充分了解被讲授对象的规模、特点,讲解的重点和难点,分清主次,把握急需解决的问题,巧妙的根据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编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采取的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和测验、教学评价和修改等教学步骤,都是为了调整、修正和缩小所传授知识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努力。

2.2.2 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受方的空间距离最小

隐性知识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不能够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因此在转移隐性知识时,要求双方必须克服空间距离,依靠知识发送方不断根据知识接受方的知识水平、领悟能力,选择适合的编码状态和表达来缩短知识距离。在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着较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和技能,这就必须要求双方尽量采用面对面交流,通过这种方式,知识发送方会根据知识接受方的知识需求尽量将他具备的隐性知识进行必要的编码,分解为可用文字或口头表述的知识,并且将知识用一种接受方最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便于达到最佳的传授效果。

2.2.3 知识的转移方法与知识接受方的接受能力距离最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受到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深入的原则,采取科学的转移方法降低知识转移难度。举例来讲,如在高校太极拳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步骤从掌握基本功开始,在学习新动作过程中,将手脚动作分练,将难点分开,便于学生记忆。当学生掌握了单个动作,下肢力量有所增强,同时对呼吸、步法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教师应当及时转入完整教学,将单个动作串联起来,多做示范,对动作间的转换、过渡、上下肢配合逐一提出要求,让学生先分段学习,最后转入完成成套动作的练习,体会运用太极拳动作的协调、连贯圆滑以及“劲力”。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将新知识通过恰当的编码,逐渐缩小知识接受者的接受能力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知识转移绩效。

2.2.4 距离最小律的应用

这一规律为体育教师知识转移带来的启示有:第一,一项知识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必定有一种与知识接受方所具有知识基础重复最高的知识表达方式。知识发送方应尽量选择最恰当的表述方式。为了减少干扰信息,使要传授的知识更加清晰、明确、实用。对于知识接受方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寻找到自己所具备的与这些知识对应的知识基础,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第二,及时调整,加强协同。知识转移必须在知识发送方和知识接受方双方的协同之下进行。知识接受方应当及时反馈学习意见,便于知识发送方全面了解知识转移的效果和不足,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教学方案和规划。不仅如此,通过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教学反馈,能够调整知识接受方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兴趣。达到知识转移最优化的目的。第三,让知识接受方提前了解所要讲述的内容,有所准备。知识接受者所拥有的同种类型的知识基础越多,越有利于消除双方的交流成本,便于知识接受方迅速吸收他原来所不具备的那部分知识。

2.3 环境推动律

这一规律是指,当高校体育教师处在优化的、动力结构和外部约束机制相协调的体制和结构环境中时,能够促进他们最大潜能的发挥,不断激发出个体的活力,加速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数量。知识转移不会主动发生,个体进行知识学习时具有惰性,除了有强烈的内在动机,还需要外在环境进行推动,才会带来满意的知识转移绩效。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所处的环境并未能够激发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的环境并不乐观。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4][5],体育教师在工作中存在思想包袱,不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承受体育学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在晋级、评先、培训等方面的机会较少的压力,体育教师从职业中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被动消极,从而失去进取的动力。高校体育教学都是在关起门来进行,缺乏统一的评价机制,很多教师十几年所教授的东西基本没有改变过。另外,体育教师与社会联系较少,知识仅限于教学,缺乏弘扬体育知识的渠道,体育知识创造的社会价值屈指可数,知识的螺旋上升受到阻隔。由以上的种种客观环境很容易推论高校体育教师补充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期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学生体质的逐年下滑,体育课程目标无从落实,体育教师难以安心从教,这种状态下,知识转移极其缓慢。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逐步缓解以上不利因素。第一,应首先从微观环境上带动体育教师进行知识转移,鼓励教师之间建立信任感等。政府、学校应当为高校体育教师制造经常而广泛接触的环境,尽量增大教师之间的接触;第二,增强体育服务社会的职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与社会需求接轨,不仅仅将自己的知识局限在教学,更应当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注重体育学科知识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将体育知识的社会价值在实际运动中加以凸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第三,在体育教学内部在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应尽量扩大参与教学与科研合作的人数,增大组织内知识的快速转移,让体育教师意识到通过知识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4 互动发展律

这一规律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一定量的显性知识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存量,同时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又能够丰富显性知识库,提高知识的可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价值。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他们主要的职责是进行教学、科研和训练,所具备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在这三个职责中得到体现。显性知识是指在教学、训练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的以文字、书籍、笔记、教学日志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那部分可见知识;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学技巧与经验、课程设计能力、训练中的感觉、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前沿的预测能力、研究的感悟、应用体育类科研成果能力、教师价值观念等等都属于隐性知识范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的方式循环流动,促进整个组织知识水平和个人知识存量的增加,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螺旋理论。

为了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螺旋的顺利发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注重加强显性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向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转化。体育教师的知识学习存在优势转移现象,即术科知识先于理论知识进行转移,理论的滞后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理解能力和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阻碍教学质量。其次,把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途径。教师之间的活动,如教案研习、教学比赛、教学观摩、教师带教制度都是推动隐性知识进行转移的有效途径;论文、教学经验总结、图书馆专业服务、专业数据库、专业资料室是显性知识学习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最后,更新体育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为教师知识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培训中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术科教学中去,尽可能缩短知识距离。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需求牵引律主要表现在: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知识转移是为了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目标、不同群体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需求具有差异性。高校体育教师群体在同一时空以及个体在不同时空的知识需求均有不同。要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的需求特点,以知识内容的递进律为原则,为教师安排知识学习内容。

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距离最小律主要体现在:知识发送方的知识编码程度与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基础距离最小、知识发送方与知识接受方的空间距离最小和知识的转移方法与知识接受方的接受能力距离最小三个方面。在对知识进行转移时,应当采取合适的知识表达系统、加强沟通、提前预告等方式加强知识转移效果。

知识转移不会主动发生,个体进行知识学习时具有惰性,除了有强烈的内在动机,还需要外在环境进行推动,才会带来满意的知识转移绩效。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所处的环境并未能够激发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可采用鼓励教师参与服务社会、组建团队等方式为高校体育教师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一定量的显性知识能够促进隐性知识的存量,同时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又能够丰富显性知识库,提高知识的可重复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师知识转移过程中应加强显性知识转化。

[1]欧阳玲华.企业知识转移规律及其对图书馆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8):17-19.

[2]张艳芳,过仕明.图书馆在高校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规律研究[J].情报科学,2010(12):1795-1800.

[3]高兵.从教室需求看学习型组织的创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6(3):114-116.

[4]崔立根.青年体育教师工作压力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4):276.

[5]刘四.河南省城市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环境调查报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20-24.

[6]鲁琦,陈晓荣.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60-662.

[7]刘建华.高校创新型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培养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110-112.

[8]于军.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535-1536.

[9]王港,邹保禄.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11-113.

[10]陈博.知识距离与知识定价[J].科学学研究,2007(2): 14-17.

[责任编辑魏 宁]

Research on the Laws and Utilization of PE Teacher’s Knowledge Transferring in Colleges

QIN Man
(Department of P.E.,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By the ways of document consultation,theory analysis and interview method,through carding and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the author chooses P.E.teachers in college as objects of study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inherent laws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proces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Knowledge transferring of P.E.teachers in college includes four stages:sending and requirement,study and communication,application and examination,preserv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Every stage has different mode and mission;the object laws of knowledge transferring are law of traction by requirement,law of minimum distance,law of promoting by environment and law of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E.teachers in college;knowledge transferring;process;object laws;utilization

G 807.4

A

1007-7413(2012)03-0023-04

2012-04-06

秦曼(1979—),女,河南宝丰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体育教师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