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肇优质生活圈视野下肇庆乡村旅游业发展探析
2012-02-15白如雪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广东肇庆526020
□白如雪(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室,广东 肇庆526020)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方式。[1]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魅力。肇庆地跨珠三角地区和粤西北山区,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集聚了丰富的岭南文化精髓,积累了多彩的乡土民俗,乡村旅游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肇庆市把开发乡村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古村落等相结合,突出岭南古村、田园风光、乡村民俗、农家美食等地方特色,取得较好成效。
一、广佛肇优质生活圈为肇庆乡村旅游业发展创造良机
随着《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共同签署,广佛肇从规划对接、交通运输、产业协作、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旅游合作、社会事务、区域合作等八大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共建“广佛肇优质生活圈”。在此过程中,肇庆乡村旅游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激发肇庆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肇庆集山、湖、江、河于一体,山水环抱,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良好的水质和清新的空气对现代都市人极具吸引力。肇庆有七星岩、鼎湖山、九龙湖、西江小山峡、盘龙峡、广宁竹海、金林水乡、世外桃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景点,以这些景点为依托,完全可以开发多种业态、独具特质的乡村旅游资源项目。
(二)激活肇庆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
1、市场需求大幅攀升。乡村旅游独有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暄”等意境,可使都市人直接领略到农村特色的民俗风土人情,找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纯朴中舒缓压力、放松享受。随着广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外出旅游休闲的比率必将大幅提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走出国门或跨省旅游不能成为常态。但高度的生活压力和新生活方式的养成又需要一定的出游率。在时间、经济、体验等诸多成本的考量下,广佛人民到肇庆体验高品质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可能。广佛肇优质生活圈的系列推广项目必将进一步激活潜在市场需求。
2、区位优势逐步凸显。肇庆城区距广佛约为100公里左右。肇庆与广佛的交通联系极为便利,目前正在已有基础上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预计2012年建成的城际轻轨对广佛肇协同养老的意义最大。根据规划,城际轻轨从广州到佛山,经三水进入肇庆市的高新区、四会、鼎湖、端州、高要南岸,最后从南岸到南沙,基本覆盖肇庆中心区的主要区域。城际轻轨快速人,开车密度很大,出行便捷,它建成后,肇庆到广州无需1小时。正在建设中的广贺高速公路三水至怀集段、广贺高速公路怀集至广西界段、珠外环高速公路肇庆段、肇庆至广州花都国际机场快速干线大旺至三水段以及国道321线(肇庆段)改造、省道S266线和S349线肇庆境内路段扩大改造也密切了广佛肇的联系。正在动工修建的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均途经肇庆、佛山至广州。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常来旅游提供了方便。
3、配套服务设施逐步优化。随着广佛肇优质生活圈的共建,三地在教育、医疗、就业、信息共享等社会事务领域的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入,便民服务措施和便民政策会逐步形成内向型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二、肇庆发展乡村旅游业,契合广佛肇优质生活圈的形成
乡村旅游以农业为依托,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显著而独特的作用。
(一)乡村旅游带旺肇庆县域经济
肇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特色产品的销售,增强了农村物质基础,提高了农村的发展水平。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繁荣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跑器。[2]肇庆市自2003年实施旅游扶贫以来,共建设了7个乡村景区,景区直接收入达5000万余元,惠及近3万农民,规划建成7个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旅游设施初具规模的乡村景区。一些景区很快在全省打出了知名度,德庆县的金林水乡,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岭南最美的村庄;怀集的世外桃园,被广大网民评为岭南自驾车游最佳目的地。肇庆山区板块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做活第三产业。德庆县提出打造中国休闲旅游强县,在加强休闲度假酒店和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推出乡村“乡村旅游走廊”,旅游经济人才兴旺。竹乡广宁县开发竹文化游,怀集县发展生态旅游。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是高科技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典型,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也是“广东省生态示范场”、“广东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园区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园区高科技含量的农作物和一系列环保绿色保健农副产品也带来可观的收益。
(二)乡村旅游推动肇庆产业联动发展
乡村旅游把“三农”推向市场,使旅游业与“三农”有机结合起来,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带动了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业向服务业过渡架起了桥梁,带动了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等行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之间产业链的相互延伸,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乡村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各个层面,农民可以将一般性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从中创造财富,直接受益。乡村旅游可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形成,有利于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缩小肇庆城乡收入差距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的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增加较多的就业岗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乡村旅游的这一功能尤为突出。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较低,数量多,受经济衰退影响小,产业带动功能强。据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可增加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工作人员,相关行业可增加5个工作人员。[3]乡村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需要大批的相关从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农民的就业门路,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比城镇化转移,这种转移还可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田荒废、农业边缘化等问题。事实上,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流动的是客源,带动的则是财源,是典型的、直接的城乡经济互补,使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状态不断的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肇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一)挖掘周末型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乡村旅游适合走周末型路线的运营模式。周末型乡村旅游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如何把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还需要从诸多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开发种植饲养型产品。周末乡村旅游多位于市郊,交通便利,潜在客户源充足,具有开发种植饲养产品的可能和条件。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食用更多的绿色天然食物;另一方面,当前曝光的大量食品安全案例也促使人们找寻尽可能放心的食物。都市人有体验农家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在需求,交通又便利,发展乡村旅游”可在郊区开辟假日农业生产基地,让都市人租种,平常请农人代为管理,假期自己耕种、体验生活。此外,周末型乡村旅游也可发展类似的饲养业,帮都市人饲养动物或宠物,小到兔子、鸡、鸭、鹅,大到猪、羊等家畜,周末型乡村旅游不愁没有回头客。
2、开发参与性产品。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农。要想充分焕发乡村旅游的内在优势,应通过一些细小的环节和精细的操作,鲜活地把农耕文化体现出来。都市人不仅想了解传统的农业用具和农民的生活用品,更对农业生产的过程和环节感兴趣。可设计一些参与性、科普性、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相融合的系列活动项目,使乡村旅游的特色自然天成。手工DIY是一个非常时尚的概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融入时尚元素,开个种吧。要通过系列产品开发使乡村旅游摆脱对自然时节的依赖。
(二)拓展开发休养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慢生活”的旅游产品,适宜休闲、度假、避暑、养老。周末型乡村旅游比较重视短期的闲暇放松和体验参与,长期的休养型乡村旅游则更适合避暑、度假、养老。休养型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户群是离退休人员。他们时间充裕,要求乡村旅游安静祥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在这方面,浙江省的乡村旅游做的比较成功。浙江内陆位于江南,山青水秀,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其乡村旅游依山而建,没有任何园艺或游乐项目,仅为游客提供食宿疗养服务。从参与人群看,尤以来自长三角的中老年游客居多,修养居住半月或一月以上,多年来始终客流稳定。[4]肇庆可借鉴浙江省的模式开发休养型乡村旅游。
休养型乡村旅游的另一个潜在客户群是孩童。离退休人员到乡村旅游休养,可择机带领自已的孙辈到农村游玩。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孩童成长极为有利。休养型乡村旅游为孩童提供了较为直观的了解农村、农民、农业、农耕文化的机会,从知识结构、自我体验、兴趣爱好等方面丰富了教育内容,对儿童性格塑造、品德培育等方面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更接近大自然,对儿童视觉听觉的刺激更有效,对其理解力、接受力、包容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全面均衡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个别休养型乡村旅游交通可能不如周末型乡村旅游便捷,但可以因地制宜,化不利因素为产品特色。在一些离国道省道不是特别远的地区,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代步工具,比如安排牛车、马车、驴车等搭载游客进村,在临近水路的地方可安排划船。由此,单调的行车变成了有趣的感受,达到“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三)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拘泥于局部的地区。虽尚未尝试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但各地农业资源丰富,景观差异较大,具有开展跨区域合作的可能。跨区域合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需要极为宽广的视野,既不能局限于肇庆地区,也不能局限于广佛肇。
1、个体自成特点,地域渐具特色。就特定的地区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着眼各自的经营理念进行差异化经营,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重游率。若从大范围着眼,各地区的乡村旅游还应保持相对稳定的地方特色,通过独特的地理地貌和风土人情,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更多的不同地域的人群来此休闲旅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差异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亮点,其差异度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比如沿海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载体是水和渔。各乡村旅游要在水和渔业上做足文章,体现自己的竞争力和特色。这既是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合作开展跨区域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
2、搭建平台实现多种资源要素的集聚。乡村旅游实现跨区域合作前景广阔,但是需要更多资源的融合。一是强调政府间之良好协作。对内,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政府可在尊重各方意愿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对外,政府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取得共识,真正做到资源优势互补。二是融通更多的资本。要实现乡村旅游跨区域合作,需要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行其中,政府应做好搭台唱戏工作,为各种资本的融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旅游公司,一方面,它们的运营渠道较为成熟,有些旅游公司已开始涉足乡村旅游;另一方面,它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好的口碑和社会认同,在先期的市场开拓方面具有行业优势。三是强势的广告宣传。合作开展跨区域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广为宣传。除了传统的纸媒电媒外,还应充分应用网络,设置网页,对各地乡村旅游进行滚动播放,并邀请乡村旅游游客发表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期激发更大的客户群消费需求。四是注意控制风险。乡村旅游跨区域合作发展先期投入较大,这就要求政府、民间资本、乡村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紧密合作,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周到、匹配的旅游产品,才能赢得忠实稳定的客户群和社会口碑,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2]谢凤云.肇庆乡村旅游一体化功能浅析[J].新乡学院学报.2009,(2):25—27.
[3]李永文,王培雷,孙本超.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焦作大学学报,2004,(1):19—23.
[4]顾晓君,马佳,张晨,马莹.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