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评介

2012-02-14罗根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经文黄帝内经素问

罗根海

已故著名医史文献专家郭霭春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是他集毕生精力之力作,是他对《素问》整理研究所获得的巨大成果,1995年曾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当代对《素问》研究的新水平。目前,该书先后被国内大出版社再版,并被权威机构指定成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籍。

19世纪以来,传统训诂学迅猛发展,考据学风靡于清儒之中,一些具有文字、音韵、训诂功力的学者深入研究《素问》,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一部含义深奥的经典,精确地理解确非轻易。至今,“素灵诸注诧分歧”,“杨王未易轻轩轾”。郭霭春教授深感“入张出马谁真是,所恨无人一正之。”于是以“欲捧遗篇问帝天”、“心肝欲碎砚将穿”的精神,勤奋耕耘20余载,方就其业。

医经乃全部医学理论基础之渊薮,郭霭春教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校勘详备、注释信雅,对学者来说,学习它的内容可也;学习书中的校勘方法可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亦可也。

王冰注释《素问》时发现,他所见到的本子就已经是“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讹、脱、衍、倒等错简现象随处可见,王冰在纠误的同时采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经、注杂糅的,其作法优于前代,是训诂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但王冰后,“假如现在仍有朱书墨字的本子流传,那么问题就不大了。所憾的是,不仅这种朱书墨字的本子失传,并且后人还利用王冰‘朱书’之例,又在王冰注里作了朱书的伪语,混淆其中”(《刺腰痛篇》林校语),“珷玞乱玉,分析辨别,真是困难极了。”可见郭霭春教授在整理《素问》中不是盲目地去应承古人已做出的成就,而是一语道出“朱书”后,历代注《素问》仍存在的问题。针对《内经》研究之实弊,郭霭春教授以校勘为重点做了重新整理,也是郭霭春教授整理研究《素问》的核心工作,并形成《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的特色。《内经》一书经文仅有472条,而郭教授给《素问》校勘的地方多达2 478条,遍及全书的每一个章节。《素问》古籍,历史淹久,传抄中出现讹误,在所难免,“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因此流传愈是久远的错误,就愈是难以纠正,非强有力的证据,则不可为,郭霭春教授国学功力深厚,持之有据,校正了《素问》中许多延续千百年的错误。据统计,在《黄帝内经校注语译》一书中的2 478条校勘中,除去历代学者的校勘外,郭霭春教授独自提出校勘392条,校正了许多历史遗案。与此同时,对223处过去注释上的错误作了纠正,并作出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考证。

郭教授对《素问》的校勘,运用了全部的传统校勘手段,其一,通过“以各本对校”,以减其理解上的困难;其二,“以诸医书参校”,以正其讹舛;其三,“以类书、古书核校”,以纠其谬误;其四,“以文字类例及形声字体校”,以补其医书参校之不足。这样就如同布下极细密的罗网,使错讹之处,难以漏掉[1-2]。

1 各本对校

采用《素问》的祖本和别本等善本书对照校勘是郭教授校注《素问》的主要方法。在392条校勘中,先后采用了《素问》金刻本、明成化十年熊氏种德堂刻本、清康熙九年刻印张志聪注本等善本书22部,对校了37条经文,弄清了许多历史遗留的极难理解和误解的问题。例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王冰注时曾引《灵枢经》曰:“中焦如沤”。郭教授认为“沤”字有误。经用胡氏古林堂刻本,元·读书堂刻本,元刻残本(存卷四、卷五、卷六,北京中医研究院藏)对校,“沤”并作“枢”,郭教授认为:“‘沤’、‘枢’形近易误。就三焦说,上焦之‘雾’,下焦之‘渎’都是名词,而中焦之‘沤’却是动词。古人行文,用词极注意严整,上焦、中焦、下焦平列3句,名词之中,夹杂动词,明显是有错误。如果中焦作‘如枢’,‘枢’是门枢,也就是俗话说门上的转轴,这样‘雾’、‘枢’、‘渎’,在词性就一致了。所谓三焦,存有几种说法,但以脾胃主中焦,是比较有根据的。脾胃的功能,在《灵兰秘典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在《刺禁篇》说:‘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一般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所以历代医家把脾胃视为人体的重要脏器。但脾胃在人体内,不是仅有消化作用,而最重要的是它在体内所起到的升降运动。……总而言之,‘枢’是说门之开阂,仗着‘枢’之转动,它比喻着,脾胃在体内的枢转功能。因此说元刻本‘中焦如枢’的‘枢’字,是正确的。如旧刻的‘如沤’,那就是说脾胃功能,只是腐熟水谷,它的作用未免显得太局限了。”[3]又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元残本(北京中医研究院藏)、赵本(明嘉靖间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吴本(明嘉靖间金谿吴悌校刊本)、明抄本(明绿格抄本、半页8行、行17字北京中医研究院藏)、周本(明绣谷书林周曰校刻本)、藏本(涵芬楼影印明正统道藏书)“疑”并作“凝”。郭教授认为“《移精变气论》‘不知日月’句下王注引亦作‘凝’,与以上各本相合。但‘无凝’与上‘无刺’,终究是不太相称。”他又据“《针灸大成》卷二《标幽赋》杨注引‘疑’作‘灸’。‘天温无灸’与上‘天寒无刺’正好相对。在医理上说,亦是极通的,但杨氏改‘疑’为‘灸’不知他根据什么而这样说的。

2 诸医书参校

使用王注、杨注及唐宋以来各种医书参校是郭教授校注《素问》时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前后共参考了《黄帝内经太素》、《甲乙经》等医药书49部,校勘了245条经文。例如《素问·诊要经终论篇》曰:“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郭教授认为“目睘绝系”句中“睘”是衍文。依据是“《甲乙》卷二第一上校注云:‘一本无‘睘’字’”。考证说“检《灵枢·终始篇》作‘目系绝’,可证校注的正确。”并认为“柯逢时谓‘睘’是‘系’字之误,他是忽略了检阅《甲乙》校注。据此,则此应作‘目系绝,系绝一日半死’,于文为合。”又举证说:“《医宗金鉴》卷六十四《周身名位骨度》云:‘目系者,目精入脑之系也’。”[3]

以方药佐证辅助校注也是参校的一种方法。在传统校勘的对校、他校、理校、本校方法中,往往需要咬文嚼字,从理论到理论。而中医学文献具有文理与医理相结合的特点,中医学则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尽管“《内经》多论针而少论药者”(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但郭教授在校注文字时,凡需要用方药佐证的,均提供依据,使校注之处既符合文理,也符合医理,特别是在注释中这样贴近临床,把深奥的医经理论,化解成极易明白的道理,这不仅丰富了校勘的手段,而且还形成了中医古籍校勘的特色。例如郭教授在对《素问·玉机真藏论》“协痛出食”一句的注释,认为王冰曾对这句话解释为“食入腹则出,故曰出食。”即“出食”就是吃进去,吐出来,是不对的。郭教授考证说:“《吕氏春秋·忠廉》高注:‘出,去也。’‘去’有除掉的意思,由此引申,‘出食’乃是不愿吃东西,‘协痛出食’那是由于肝邪犯胃导致的。”郭教授最后引证“清·张璐治恶食,用二陈汤加黄连、枳、术”的佐证。特别是郭教授在最后又说:“如果联系‘胁痛’来说,我看似可再加川楝子、白芍两味药。”体现了校注者一种人文关怀的仁爱之心,一种严谨、细腻的校注风格跃然纸上[3]。

3 以类书及古书注核校

《素问》语言极其丰富,广泛运用医学以外的古籍校注《素问》是该书取得巨大研究成果的重要原因。郭教授在校注中广泛利用了像《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类说》、《永乐大典》等类书。像《诗经》、《楚辞》、《左传》、《淮南子》、《中藏经》、《吕览》、《汉书》、《史记》等除医书以外的经、史、子、集部书籍,共73部,校勘了39条经文,丰富了校勘的证据,提高了校勘的可信度。有的校注干脆全部使用非医学的书籍,仍取得可信的结论。如他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一句的校注就是如此。郭教授考证了《永乐大典》引“轸”作“疹”。认为“隐轸”即“瘾疹”。“胗”“疹”是古今字,籀文作“胗”,篆文作“疹”。“瘾胗”叠韵。又考证《切韵残卷·十八隐》:“瘾胗,皮上小起。”和慧琳《音义》引《考声》云:“瘾疹,皮上风起也。”最后推究结论:“隐疹似现在所谓之荨麻疹。”由此可见,若不能谙熟文字、音韵、训诂,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是绝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以古书注作为校订古书的资料,也是常用的校正古书的方法。例如郭教授在校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如鸡举足”经文时,依据“《周礼·师礼》郑注:‘举犹行也。’‘足’读如‘促’,即急促。‘如鸡举促’,是说鸡走的过急,而无和缓之态,这与上文‘如鸡践地’是相对的。因此说,这是病脉。如果‘足’读本音,上说‘鸡足践地’就是平脉,这说‘鸡举足’就是病脉,岂不令人费解!”。

4 以文字类例及声形字体校

勘正文字讹误是校勘古书的主要工作,校勘以识字为本是清儒校勘的正确主张和特色。因此在校勘中比较文字,辨正声形,是补订讹舛的重要手段。郭教授熟谙文字、音韵学,在《素问》整理研究中,仅采用以文字类例及声形字体校勘的方法,就校勘纠正了104处错误,纠正了53个讹误的错字。(不包含脱、倒、衍的文字)例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有“炅气从上”经文,郭教授认为:“‘上’是误字,似应作‘之’,篆文‘之’写作‘之’,两字形似易混。张介宾说:‘炅气从上,阳主升也。’他不知‘上’是误字,随文衍义,恐不合。”又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有“此寒气之肿”的经文,郭教授认为:“‘肿’是误字,似应作‘钟’”。因为“‘肿’、‘钟’声形易误。‘钟’有‘聚’义。见《左传》昭二十一年杜注。‘寒气之钟’是谓寒气所聚。”郭教授又举例加以佐证说:“《医学纲目》卷十八云:‘痈疽因寒邪客而发,治法则《精要》十宣散五香汤。洁古苍术复煎散等发表之剂是也。’其说有参考价值。”以文字类例校勘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有经文“厥气客于阴股”。郭教授认为:“‘厥气’与下‘寒气’误倒,以上下各节律之,都是‘寒气’二字冠于句首,此‘厥气’二字显然是应该在下句的。所以应改作‘寒气客于阴股,厥气上及少腹’。”

郭教授在《素问》整理研究中,除了对《素问》中的脱语辑补以外,还专门辑《素问》佚文一篇,所辑《素问》佚文十八条,出处涉及12部古籍,其中出自《难经》3条,《外台秘要》2条,《医心方》2条,《千金方》2条,《五行大义》2条,其它如《脉经》、《北堂书钞·岁时部》、《文选·高唐赋》、《太平御览》、《类说》、《史载之方·诊胃脉》、《伤寒微旨论》等各1条。

随着对医经的深入学习,由郭霭春教授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一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加以研究的。

[1]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乙未初秋素问注稿成即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序例[M].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郭霭春.《新医林改错》(内经·素问)分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9-115.

猜你喜欢

经文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经文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圣经》经文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