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和谐中原文化建设基本途径浅析*1

2012-02-14王艳红

关键词:中原文化产业建设

王艳红

(河南理工大学 组织部,河南 焦作 45400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及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明确了和谐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我们党新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第一农业大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其在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利益格局的变动,思想观念的更新,河南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呈现出“黄金机遇期、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态势,加快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出。同时,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内含极有价值的和谐思想精华,积淀着极为深刻的和谐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进一步系统总结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寻找其与构建和谐文化的有效链接与精神支撑,探索加快和谐中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与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发展就其本质来讲,是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文化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每个国家想要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而迫切需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点和动力源。在这一概念中,人的文化创造力是最关键的要素。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文化创造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力。我们党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概念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科学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创造了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史学家们用“两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来描述中原文化资源的丰厚。我们要努力把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加快中原崛起的强大力量,真正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但是,由于河南文化产业与市场起步时间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度挖掘不够,开发层次不高,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巨大但供给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人民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意识。人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所以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是要用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来统一全省各级领导和文化系统工作人员的思想。重新审视文化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方向。二是要确立实践性和批判性思维。要在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实践和文化课题中汲取文化创新的源泉,并以实践为标准检验文化创新的成就。同时,还要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效率和公平的互动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与必要的张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最高标准,让文化批判为文化创新开辟道路。三是要确立多元化融合发展思维。人类文明进步是各种文化共同体、文化价值多极竞争、多元融合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民族、群体、个体的文化需求和选择的多样性,营造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原文化形态,努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诉求与愿望。

2.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将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转化为建设文化强省的巨大动力,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靠改革解难题,靠改革促发展。目前,在河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仍亟待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大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加快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健康文化市场主体步伐;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三是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核心层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转变,坚持“宏观管好、微观搞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

二、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和要求,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建设文化河南,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宏伟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但是,相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和谐中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1.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文化、发改委、财政、人事、广电等部门具体分工负责,文联、工会、共青团、作协等群众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合力[1]。二是加强文化政策法规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升人民群众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规范执法行为[2]。三是按照政治意识坚定、业务技术精湛的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

2.推广各地创造的典型经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及方式方法。近年来,全省各地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要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总结完善并加以推广。一是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3]。

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从上到下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要改变河南省人均基础文化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一是要逐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等,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学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4]。二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重点,分级推进,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主导,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建设关系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建设项目,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三、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原文化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旧体制的交替,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西方外来文化、思想的冲撞,多元生活结构、生活方式的出现,多元的社会格局日益呈现,势必导致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多种道德观相互交错的局面。道德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思维,促进中原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发挥,打好社会思想道德基础,提升中原和谐文化建设能力,促进河南人民的全面发展。

1.深度挖掘中原文化传统宝库,以其悠远的人文精神积淀所呈现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根源和主干的中原文化,以爱国主义和尊道贵德为主线的道德传承,千百年来绵延不断,道德典范层出不穷。进一步深度挖掘、深入研究中原文化传统宝库,广泛开展民族精神、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中原文化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原文化中用以教育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物事例宛如晴夜中灿烂的繁星照耀古今,因而,要想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要注重从中原传统思想文化里汲取营养。二是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原传统文化中从来就不缺乏爱国主义的精神榜样和足以使我们为之骄傲的光辉业绩,了解之、继承之、发展之,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2.不断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营造弘扬中原文化内核精神的舆论氛围。基于文化建设在促进人们心灵净化和社会总体道德水平提高方面特殊、重要的作用,在深度挖掘中原传统文化宝库的基础上,要不断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努力营造弘扬中原文化内核精神的舆论氛围。一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的优势,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中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弘扬人民群众朴实正直、自强不息、团结友善、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优秀品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以强势舆论使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二是把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剧、戏曲、美术等各类文艺作品,特别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社会基层和生产一线,所创造出的《木兰诗篇》、《好人谢延信》等精品力作,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在创造中原文明进程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使广大群众在文化洗礼中进一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养成良好道德品质。

四、以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目标,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靠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服务产业体系,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内外部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原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但从整体上看,中原文化产业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发展还不充分,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抓住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公司或集团,提升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使全省呈现出各层次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互相补充,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二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遴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如《禅宗少林》等,使之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三是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四是要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要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娱乐资源,着力发展健康文明、时尚高雅、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或产品,不断满足大众高层次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2.大力繁荣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的健康发展和不断繁荣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文化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逐步成为人们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追求高品质生活、吸取精神食粮的主渠道。但同时也存在着譬如经营者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力,以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要坚持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市场“必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全面提高经营者素质,强化管理,规范市场,建立多渠道的监督机制,不断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沿着健康、有序、法制的轨道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存心.中原文化与河南和谐社会问题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4-16.

[2] 赵冰波.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J].网络财富,2009(1):107-109.

[3] 徐 敏.近年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研究,2009(2):20-23.

[4] 孙喜英.文化和谐发展在中原崛起中的作用 [J].平原大学学报,2007(4):13-15.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产业建设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御中原 画饼充饥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