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诏书炮制始末
2012-02-11陈涛
陈涛
1945年8月,随着美国原子弹的投放和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负隅顽抗的日本陷入绝境。8月10日凌晨,昭和天皇最终决定无条件投降。
御前会议结束后,时任内阁书记官长的迫水久常立刻着手停战诏书的起草工作。按照惯例,天皇的诏书一般都要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负责起草,但这次是高度机密,迫水只能自己动笔了。初稿成形后,他派人请来了曾经参与过开战诏书修改工作的早稻田大学教授,将其转成正式的诏书格式。11日,经过几位具有相当文学素养的官员和学者的讨论,形成了第二稿。
12日一大早,觉得自己很难再进行修改的迫水拨通了安冈正笃的电话。安冈正笃是日本著名的法西斯理论家,先后创办了两所学校,致力于为国家“革新”培养人才。日本财政官界很多重要人士都曾到這两所学校听过课,因此安冈在日本的财政官界结成了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在当时日本的领导阶层颇有名气。
安冈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修改有两处:他把草稿中的“欲永远确保和平”改为了“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这句话放到停战诏书中,显然是要为日本的投降强行涂抹上一些光辉的色彩。
其二,在“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一句前面加上了“义命之所存”。“义命”出自《左传》的“以信行义,以义成命”。写上这句话,是希望减少日本投降的被动性,增添一些道义的色彩。安冈特别叮嘱迫水,这两处是全篇诏书的着眼点,一定不能再改。
13日晚上,经过内阁审议的修改稿被交给安冈,进行再次修改。安冈发现,“为万世开太平”一句被保留了,但“义命之所存”却被“时运之所命”取代了。深感不满的安冈又把它改了回去。
原来,大多数内阁成员认为,“义命”不是一个正式的词语,担心国民会听不懂。迫水想到安冈的叮嘱,便一再解释。但反对者最后拿出了词典,说词典上并没有这个词。迫水无言以对,只好任由内阁将这句话改成了“时运之所命”。
14日上午,迫水根据天皇的最新讲话,对诏书草稿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下午,应邀到首相官邸对草稿进行第三次修改的安冈,再次看到了刺眼的“时运之所命”。在安冈一再质问下,迫水只得将实情说出,并表示会努力争取保留安冈的修改。
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发表了停战诏书。安冈正笃收听“玉音放送”后发现,自己反复强调的“义命之所存”一句不但没有被保留,反而又进一步被改成了“时运之所趋”。虽然看起来只是两个字词的修改,但其中的意义却有很大不同:“义命之所存”表明日本结束战争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时运之所趋”等于直接承认了日本是战败而投降。
有人说,停战诏书可以说是天皇与安冈合作完成的,这是极大的荣誉。但安冈却始终耿耿于怀,觉得“是一件永远不可磨去的憾事”,对他的“灵魂是永远的伤害”,甚至一直不愿意跟人谈起自己曾参与了诏书的修改工作。
其实,无论用什么样的字词,日本战败投降的事实都是无法改变的。用微言大义加以粉饰,是自欺欺人,客观的认识和检讨,才是对历史负责的正确态度。
编 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