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的“贡献观”
2012-02-11刘秀品
刘秀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那特殊的“贡献观”。
潘家铮的“贡献观”是什么呢?在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后,有记者向他提问:“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这位中国水电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三峡工程论证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潘先生的这个“贡献观”促人深思。
三峡工程大坝全长2309米,由161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总方量居世界第一、可防300万吨当量核武器攻击。立于大坝,向前看,大江东去浩荡奔腾;向后看,高峡平湖波碧万顷;向上看,晴空万里蓝天白云;向下看,群龙竞翔雷霆万钧!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啊。
修建这样一项截断了巫山云雨,集发电、蓄水、防洪、灌溉等功效于一体的千年工程、万年工程,没有不同意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事实上,在三峡工程“上马”还是“下马”、早建还是晚建、建高坝、中坝还是低坝等问题上,不但有争论,而且反对的声音还“波澜壮阔”。据有关史料介绍,在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三峡工程进行表决时,参会的2633位代表中,赞成者1767票,反对者177票,弃权者664票,还有25人未按表决器,赞成票占总数的67.1%;而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5 个报告专家没有签字。最著名的反对者黄万里曾6次上书有关领导,强烈反对三峡工程上马,甚至发出了“若修建,终将被炸掉”之类的“危言”,很有点“文人死谏”的味道。而在三峡工程初始时,包括潘家铮在内,是“最听不进反对意见的”,“一听到有人提反对意见我就感到恼火。”但“恼火”归“恼火”,“潘家铮们”不但没有将反对意见一棍子打死,而是“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尊重、吸收反对意见的科学成分,使决策更趋合理,设计施工方案不断得到优化,实现了“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多一份备选方案;多一份反对意见,就少一份片面和失误”。可以说,三峡工程之所以顺利建成,发挥出预期的效果,那些“反对意见”确实起了关键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用“居功至伟”来形容都不过分。
其实,潘家铮的这种“贡献观”也并不是他独有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在“上马派”林一山的一份报告上就曾批示:“需要一个反面报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时,中央一位负责同志也曾说过:“要注意吸收不同观点和专家参加,发扬技术民主。”“支持三峡上马和反对三峡上马都是对三峡工程的贡献。”只不过潘先生把反对派的“贡献”作用提得更高,提到了“贡献最大”的高度。
把“反对意见”视为“贡献”,而且视为“贡献最大”,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可以说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贡献最大不是捣乱胡来,独立思考不是离经叛道,反对意见不是反动意见。同样是那个黄万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上马,他直言:苏联派来的专家是搞工程的,他们不懂水文,也不了解黄河。他公开讲述对三门峡工程的看法:一是水库建成后很快将被泥沙淤积,渭河将变成一条悬河,大水将时时威胁陕西省。二是所谓“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毫无根据,因为黄河下游河床的造床质为沙土,即使从水库放出的是清水,也要将河床中的沙土挟裹而下。黄万里这些“贡献”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因言获罪。后来的事实证明,黄万里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三门峡关闸蓄水拦沙第一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撤离。三门峡大坝建成之后,黄河每年要断流100多天,2003年陕西省5年一遇的小洪水竟然酿成了50年一遇的大灾,225万亩良田绝收,500万人受灾,最终,建起的这个当时最大的“治黄工程”,不得不炸毁改建。试想,当年三门峡工程的组织者如果能像三峡工程的组织者一样,将黄万里的反对意见当成“贡献”,即使三门峡工程要“硬上”,充分尊重“反对派”的意见,把方案设计得更科学、更合理,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的这个样子。即使有后患,“报应”也不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猛烈啊。“三门峡工程”和“三峡工程”,只差一个“门”字,因为“贡献观”不同,结局完全相反。
这使人不由得想到《塔木德》来——犹太人3300年前成书的这部律法汇编中有这样的记载:“判处死刑的时候,如果裁判所的所有审判官意见一致,则判决无效。”犹太人认为,刑事审判通常有有罪或无罪两种意见,如果法官中只有一种意见,就有失公正,就违背犹太民族“从所有的视点和角度来观察问题的传统”。现实仿佛洋葱,层层包裹,所以,面对死刑判决,如果全体一致,就往往会把现实简单化,容易造成冤案。
刑事判决需要“从所有的视点和角度来观察问题”,搞重大工程建设,搞改革不也同样需要“从所有的视点和角度来观察问题”么?在一个认识多元、价值多元、诉求多元的社会里,有意见分岐很正常,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神经质般暴跳如雷。而我们有些同志恰恰缺乏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都以为“一致”才好,喜欢一致同意,一致决定、一致通过、一致赞成、一致拥护,反之,则一致批判,一致声讨、一致愤怒。而“一致”中往往缺乏最为宝贵的独立思考。“潘家铮们”的“贡献观”给人以启示:鼓励独立思考,吸收不同意见,甚至尖锐的反对意见,不但天塌不下来,只会把“天”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