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创业史
2012-02-11张义学
张义学
大寨,是解放后中国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30多年里,它曾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导航灯,长期引领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39年前的1973年9月,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走上了国家最高领导层面——当选为中央委员,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个太行山区的小村庄的荣耀达到历史最高点。
本刊记者是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走进大寨的。导游姑娘,也是大寨村民小高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虎头山——50多年前,陈永贵带着村民夜以继日,抛洒汗水修成的层层梯田,如今已经长成葱郁的树林。从山上鸟瞰,半山腰是整洁的大寨村——别墅群和新修的居民楼让外来参观者眼热而羡慕,永贵年代修建的那几排窑洞,大部分被村民开发成“窑洞旅馆”,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侧面同样陡峭的龙山上,种植的树木也成林了,只有对面的缓坡上,大寨特色的层层梯田里,每年还种植着庄稼。
艰苦岁月
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地处太行山麓,是典型的土石山区,“七沟八梁一道坡”是大寨村的基本地貌,自然环境很恶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三天没雨苗发黄,下场急雨地冲光,地里上肥地边流,冲走肥土剩石头。”导游姑娘告诉本刊记者,“这是老人们对于大寨的形象概括”。
手指着虎头山上的层层梯田,导游姑娘介绍说:“大寨人凭着一双手、两付肩、—把镢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山坡造梯田,河沟造粮田,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道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每年上缴国家20多万斤余粮呢。”
1953年,大寨实行农业集体化第一年,就制定了改造大寨地貌的规划。从此,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农忙务庄稼,农闲平土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现年83岁的宋立英老人回忆当年的创业情景时说。大寨人在土石山上垒坎造田,平整土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52年亩产237斤,1962年增至亩产774斤。
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对于大寨前辈们的艰苦创业故事,现在的大寨青年人仍耳熟能详。
1963年,是大寨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当年8月份,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达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陷入困境,十年心血付之东流。灾后上级领导慰问大寨,并送来了钱、粮、物资。大寨人没有要,以陈永贵为首的大寨人面对灾情,毫无惧色,响亮地提出了 “不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物资;交售国家的公粮不能少,社员分红不能少,群众口粮不能少。”
郭凤莲书记回忆说,“灾害过后,大寨人更是‘白天务庄稼,晚上修房屋,生活更艰苦了。那几年,我们大寨人每天下地归来,都要从村外往村里‘捎砖头、石条等建筑材料。在吃饭前的休息时间,大姑娘、小媳妇们每人每天从村外的砖窑要背回500块砖,男人们则要背石头或者抬石条回来。村里那几排窑洞就是那时靠自己的双手修建起来的。”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五年奋战,大寨战胜了自然灾害,建成一个“层层梯田平展展、窑洞排房齐崭崭”的新大寨。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大寨之路》的通讯报道。介绍大寨村的先进事迹,并配发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寨战天斗地的精神。党中央也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指示。
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来大寨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时有国家领导人和友好邻邦的领导人前来参观,大寨进入历史上耀眼的时期。陈永贵也快速擢升,进入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大寨,不仅仅是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中国农村建设的航标和旗帜,甚至一度成为国家政治的“风向标”。
这是大寨人民的艰苦岁月,也是大寨最荣耀风光的一段历史!
一度落寞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忐忑不安地秘密摁下了“大包干”的指印,预示着大寨最荣耀的时光将要结束。这一点,小岗村民不知道,大寨村民也不会知道。
公众能明显感觉到大寨头上荣耀的光环在日益减少。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了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请求。同时,昔阳县委組织部的一纸调令也把郭凤莲调离了大寨。此后的10年间,媒体对于大寨的报道少之又少,公众也似乎要忘记了这个家喻户晓的村庄。
让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接受“大包干”式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困难可想而知。
高玉良在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他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大寨的推行要晚一些。当时,村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对于‘大包干的生产模式很难接受,大寨干部对于‘分产到户也想不通。”
高玉良回忆说,“县上派了领导来大寨推动‘联产承包工作,我们先试着搞了三个生产小队,把大寨的耕地平均分给三个小队耕种,联产计酬。”
“磨不推自转!”高玉良告诉本刊记者,“1982年秋季,有一部分村民看到邻乡邻村的村民在‘承包地上多收了粮食,逐渐羡慕起来,不再满意生产小队这种小集体模式。这年冬季,县上领导顺势組织村干部给村民们分好了耕地。1983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全国各地粮食大丰收,大寨也史无前例地收获了100万斤粮食。”
摘掉头上荣耀的光环,大寨仍然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像全国千百万个村庄一样。所不同的是大寨人勤劳节俭的传统没有丢掉,骨子里那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加旺盛。
“1985年前后,大寨开办了一座煤矿。”高玉良介绍说,“还办过一个化工厂。”
遗憾的是,不甘落后的大寨人贷款举债开办的这座煤矿,并没有使大寨走上富裕之路,直到90年代郭凤莲再度回来,仍有不少贷款要还。而那座有污染的化工厂,后来还关闭了。
二次创业
時光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玉良被提拔为昔阳县某乡的副乡长。1991年11月15日,离开了11年的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这时,郭凤莲已经45岁了。
刚回到大寨不久的郭凤莲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她读到了一篇新闻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篇改变了许多人思想和命运的著名文章中,郭凤莲被邓小平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992年春,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乘火车前往上海。在这个即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经济领跑者的城市,郭凤莲了解着一切新鲜事物。这次大寨领头人的“南巡”,使郭凤莲的思想彻底得到了与时俱进地解放。
这一年,大寨組建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建立了年产10万吨的大寨中策水泥厂。7月份,郭凤莲当选为昔阳县副县长,随后的日子,她主要的精力还是用在大寨的发展上。
沐风栉雨20年。大寨企业经历了村办小作坊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大寨人也经历了从种田农民转化为工人、技术员、管理员、营销员的过程,大寨的经济结构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得到整合与重构,不断创新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大寨逐步形成煤炭运营、化工、建材、轻纺、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为主的8个支柱产业的雏形。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大寨人不仅学会了游泳,还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进行联合经营和资本运营。郭凤莲等大寨的领导者,也成为商海弄潮儿。
2009年12月4日,大寨正式登记成立了山西大寨经济发展集团(简称大寨集团),郭凤莲任董事长,这是昔阳县第一家登记注册的企业集团。集团企业涵盖工业制造(饮品、酿酒、食品、轻纺、水泥等)、煤炭发运销售、旅游营销、房地产开发、新农业科技开发、养殖业、无形资产投资等七个产业,产品达到了三十多个品类。
再度辉煌
大寨的成功转型,造就了大寨今日的辉煌。
据了解,具体的转型思想是从单纯农业经济转向了因地制宜,多企发展,品牌战略联手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大寨先后兴办起了煤矿、水泥、运输、饮品、贸易、旅游等十五个企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大力调整。
截至去年底,大寨集团所控股、参股、合作企业已达到19家,主要有旅游开发、工业制造、煤炭发运销售、房地产开发、新农业科技开发、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大寨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与日俱增。现在利用大寨商标注册的企业12家,大寨集团公司也依靠这一信用品牌,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2010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4.7亿元,从业人数达1243人,集团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达到2879万元。
如今,大寨人不出门就能挣到钱。大寨村520口人,其中在村里企业上班的有270多人,其余都做起了旅游生意,大寨人腰包鼓了,日子过得殷实了。2月7日是正月十六,元宵节已过,大寨人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郭凤莲和村民们一起跳起了秧歌舞。锣鼓喧天中焰火升空,大寨一片祥和的气氛。
人们称大寨是文明村、富裕村、文化村、企业村、保障村、生态村、品牌村、正气村、旅游村、教育村。
“我这次回大寨后,继承大寨优良的节俭传统,一年一个踏实的脚印,稳稳当当地往前走。”郭凤莲说。1993年大寨村开始实行老年人养老金制、大学生奖学金制、小学生免费上学制。1995年1月,大寨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被中组部命名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同年6月6日,又被山西省委命名为“红旗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8年实行新建住户补贴制,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提升。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7月又被中组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总支”。 2005年8月,大寨被全國村长论坛组委会评为“全国十大名村”;12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务院文明办评为“文明建设先进村”;被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再次命名大寨党总支为“全国先进基层组织”。2007年1月又被授予“省级文明村”。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与改革开放政策并不冲突。用大寨精神去搞改革,改革的道路将走得更快,改革的成果将更丰硕!”郭凤莲对本刊记者说:“大寨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艰苦奋斗精神与改革开放道路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