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唬
2012-02-11丁杰
丁杰
从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开始,我的家曾经被梁上君子造访过两次,但两次都没有能够进入室内。
梁上君子的第一次造访,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我的家特别狭小,只有十来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一张双人床、一张写字台和一个书架,便占据了小屋的绝大部分面积。不用说外人,就是我们自己在屋里走动,一不小心,也会踢翻一只脸盆、或者碰倒一只小凳、弄得咣啷啷一阵乱响。尽管在深夜,只要家里有人,梁上君子的行动,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掩人耳目的。因此我们的防盗目标便放在了外面的小厨房里,尽管如此,结果还是丢了一把菜刀和一只烧水的壶,好像还有一些想不起来的东西。
对于家人们来说,因为损失不大,无论从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从被拿走的东西看,造访者并非真正的梁上君子,大概是刚刚来到城里打工的外地受苦人。想到这些,家人们对于造访者的仇恨,慢慢地便被那对于受苦人的同情所取代了。
梁上君子的第二次造访,是在前些天的一个深夜。现在的屋舍虽然比以前宽大了一点,但是由于家人们没有夜晚开窗的习惯,因此造访者只把卫生间的纱窗拉开了一道缝,并没有能够打开窗户进入室内。
虽然如此,家人们的惊惧远远超过了上一次。他们一边庆幸自己仍然保持着高度的防范意识,一边问我万一贼人进来了怎么办。我戏说凭我少年时期习练的功夫,加上身边的“常备武器”,完全可以抵挡他们一阵子。家人们或许见我并没有当回事,或许家里交过孩子的学费之后,便又只剩下菜刀、烧水壶之类的东西了,家人们便也在人们的闲聊中释然了。
闲暇下来的时候,由梁上君子的造访,联想起古代的文人们对待梁上君子的态度和方法,实在比我的“抵挡”高明得多。
据说明代有一个叫沈质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是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梁上君子不信,趁着黑夜潜入沈质家中,还未弄清钱财放在什么地方,便被沈质发觉。因为家境贫寒,虽然没有什么钱财,但是沈质也不情愿让造访者随意将东西拿走,于是思谋着怎样才能将贼人赶走。沈质是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起来与贼人搏斗肯定是要吃亏的,于是他发挥优势,既未起床,也未呼喊,而是超然平和地吟诗一首:
风寒月黑夜迢迢,
辜负劳心走一遭。
架上古诗三四束,
也堪将去教儿曾。
意思是说,朋友啊,在这寒冷黑暗的深夜里,恐怕你要白跑一趟了。因我家里除了三四捆破书之外,其他什么也沒有。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拿回去教孩子们好好地念一念、作为孩子们的教材吧。
这首诗乍读起来诚恳、亲切,就像关系非常亲密的老朋友相聚拉家常商量事一般。而实际上,在沈质的超然平和中,有着对贼人的警示与震慑。沈质并不想与贼人商量事拉家常,而是想告诉或者诈唬那位不速之客:你不要再偷偷摸摸的了,偷偷摸摸的行为不论早晚,肯定是要被人们发现的。你现在被我发现了还好,因为我不会把你怎么样。假如你这种行为被别人发现,你不仅偷不到什么东西,恐怕还会引起很不好的后果。沈质这样说,这也算是一种诈唬吧。这种诈唬对于沈质来说,也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俗话说,贼人胆虚。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梁上君子们出于安全上的考虑,都是要知趣地悄悄地离开的。
从沈质诈唬人一事可以看出,文人们说话都是喜欢绕圈子的,哪怕是诈唬人,也和一般人不一样。像沈质一样绕着圈子诈唬人的还有大才子郑板桥,他诈唬人的方法与沈质如出一辙。梁上君子潜入郑家,郑板桥发觉后也吟了一首诗:
细雨蒙蒙夜沉沉,
梁上君子进我门。
腹内诗书存千卷,
床头黄金无半文。
郑板桥是大文人,他的家里不一定有什么钱,但是可以肯定,书籍还是有一些的,他就是再喜欢读书,也不可能把书全都读到肚子里、存在肚子里。看来郑板桥远不如沈质大方,他连几本破书也舍不得让贼人拿走。他对那位进了门的梁上君子说,我不但没有钱,我连几本破书都没有,因为我的书全都念到了肚子里去了。你还是走吧,不然的话,让邻居们发现,让人把你抓住,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估计这位梁上君子从事盗窃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有着丰富的盗窃经验,因此并不怕郑板桥诈唬,因为梁上君子并不相信郑板桥的话,并不想马上离开郑板桥的家。那位梁上君子认为,别人说没有钱我相信,要说你郑大老爷没有钱那是决不可能的。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你郑大老爷好歹也是当过县太爷吧,能穷得一点钱都没有?尽管你郑大老爷是清官,不像那些贪官捞得那么多,要说10万雪花银估计你没有,3万5万总是有的吧。今天你不破费点,我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郑板桥一见没有诈唬住那位梁上君子,觉得来者肯定是一个难缠的头,如果不认真对待怕是难以打发走这位不速之客了,于是郑板桥再一次开动脑筋,对着梁上君子又吟了一首诗:
出门休惊黄毛犬,
越墙叵损兰花盆。
天寒不及披衣送,
趁着雨夜赶豪门。
你要是从正门上走,千万注意不要惊动了我的狗,因为那匹狗是很厉害的;你要是翻墙走,最好不要碰坏了我的兰花盆。天气太冷了,我就不穿衣服起来送你了,趁着天黑下雨,你赶快去偷那些有钱的人家吧。
实际上梁上君子并没有要走的意思,郑板桥之所以这样说,还是在诈唬那位梁上君子。我郑板桥还有一匹凶悍的黄狗呢!你要是再不走,就是我郑板桥可以放过你,恐怕我那匹凶悍的黄狗也不会放过你的。
说郑板桥还是在诈唬人,是因为我分析,郑板桥并没有养着什么黄毛犬。因为我小的时候曾经养过一匹狗,有这匹狗看家护院,主人们是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去。如果有贼人光顾的话,这匹狗有可能斗不过贼人,但是绝对不可能发现不了贼人,绝对不可能不狂吠。
说到郑板桥,如果他真的有一匹大黄狗在门前睡着,那梁上君子来的时候脚步再轻,也是瞒不过大黄狗的耳朵的。梁上君子能够顺利地进入郑板桥的屋里,这说明郑板桥是没有狗的。没有狗而让贼人小心着狗,这不是明显地诈唬人吗?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那位梁上君子,没有那个功夫坐下来分析分析郑板桥有没有狗,而只有相信郑板桥有一匹凶悍的大黄狗。一个人对付一匹凶悍的大黄狗,恐怕是要吃亏的,何况又是晚上。这样一来,梁上君子就再也没有那个胆量和耐心去纠缠郑板桥了。于是,文人的诈唬再一次显示了它的作用。
其实人们不光会诈唬个小偷小摸,有时候他们把诈唬用到了战场上,那作用往往也是人们意想不到的。只是一般的人们没有那么大的胆略,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去诈唬罢了。
在战场上最能诈唬人的要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空城计》可以算是诈唬人的经典之作。司马懿大兵压境,诸葛亮拿不出兵来御敌,于是将城门大开,自己站在城楼上,面对着司马懿悠然弹琴朗声唱道:
你到此就该把城进,
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
左右琴童人两个,
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
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
你就来来来,
请上城楼听我抚琴。
诈唬人自然是要分对象的。郑板桥面对梁上君子,因为梁上君子做贼心虚,郑板桥没有养狗而故意说自己养着狗,梁上君子怕狗便溜之乎也。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因为司马懿多疑,诸葛亮没有埋伏而做出有埋伏的架势,司马懿怕中埋伏只好撤兵。这说明诈唬人也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其实,脑筋动得再多,诈唬究竟只是诈唬,其作用自然是十分有限的。有些人有些时候是不怕你诈唬的,也就是说,你并不是每次都能把人诈唬住。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人们、尤其是那些文人们还有其他的招数没有。
沈质和郑板桥诈唬的都是小偷,诈唬住诈唬不住都没有什么要紧,最多是让人家拿走几件物品或者破点财。而诸葛亮诈唬的却是手握重兵的司马懿,万一司马懿看破了诸葛亮的诡计,那司马懿没有被诸葛亮诈唬住,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正因为后果严重,所以诸葛亮是极少诈唬人的,大概他一生中只诈唬过司马懿这一次。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诈唬人,就是文人,会诈唬人的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文人受到别人侵扰时基本上都是束手无策,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大诗人杜甫了。他惟一用作遮风避雨的茅屋,上面的茅草被大风刮到地上,他眼看着孩子们抱回家去烧火去而毫无办法,最多只能悲伤地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细细地想一想,一點不会诈唬人的杜甫就不用说了,就是很会诈唬人的沈质、郑板桥或者诸葛亮,也都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去诈唬人的。沈质和郑板桥,肩不能担手不能提,更不要说与人搏斗撕打了,面对贼人入室,除了诈唬两句又能如何?诸葛亮在西城,手下只有两个琴童和一些毫无战斗力的老弱病残,面对司马懿的15万大军,除了诈唬诈唬又能怎样?不过,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的这一诈唬,倒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谈资,确实也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