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哈签合同“技术换稀土”
2012-02-10
本报驻德国、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 郑红 李中海
2月7-9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德国正式访问,两国签署50项总额约为40亿欧元的合作协议,涉及原材料、工业和技术领域。德国《世界报》说,根据协议,哈萨克斯坦将允许德国在其境内开发包括稀土在内的矿产资源。作为回报,哈萨克斯坦希望从德国获得技术转让和投资,哈的生产设施主要来自苏联时期,其生产水平已远低于当时。
《世界报》说,德国工业界对协议表示欢迎。德国工业联合会原材料委员会主席乌尔里希·格里洛说:“德哈协议将改善德国工业的原材料安全状况”。波恩海恩斯马森金属交易公司主席贡特尔·马森说:“协议短期内不会改变德国的稀土进口数字”。该公司多年来在哈萨克斯坦进行采购,但从总体看,欧盟稀土进口只有1%来自中亚,而超过90%来自中国。马森认为,协议给德国真正带来收益还需6至10年时间,但与哈萨克斯坦签署的协议是对中国“准垄断”稀土的打击,“这告诉中国人,他们不可能长期人为控制稀土出口”。
《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报道说,哈德两国将按照“以原料换投资和技术”的模式发展双边经济合作。哈萨克斯坦希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本国非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创新发展,德国则需要进口大量能源、原材料。报道说,德国97%的石油、84%的天然气和72%的煤炭依赖进口,金属矿产的对外依存度更大。此外,2010年9-10月,由于中国减少稀土出口配额,德国等国被迫开始寻找新的可替代来源。哈萨克斯坦稀土储量占世界前五位,自然成为首选。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黄金、铀和稀土,是世界上第五大原材料储备国。2009年,哈铀产量达1.35万吨,超过加拿大成为世界最大的铀出口国,2010年开采量达1.78万吨。根据哈地质科学研究所数据,通过对哈全国30多处矿藏的分析研究,铀矿中的稀土和稀有金属的含量较高。而早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就是稀土生产的主要地区,产量在全苏名列前茅。但由于技术落后,稀土产量下降。目前哈稀土开采能力仅使用了8%-10%。
事实上,这并不是德国第一次寻求通过投资和技术获得原材料。2011年10月,德国与蒙古国就签署了包括稀土开发在内的一系列矿产开发框架协议,德国将向蒙古国转让高科技并协助培养人才。《世界报》当时报道说,蒙古国总理巴特包勒德称,“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德国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