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打开美术思维之门的钥匙
2012-02-08严向红
严向红
(常熟理工学院 附属中学,江苏 常熟 215500)
目前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存在两种倾向:要么重“双基”轻“情感”,要么重“情感”轻“双基”。作为长期实践在教育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很想摸索出一套能否“两者兼顾”的实践方案。尽管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现实情况是,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的操作是有很多制约性的;而大部分学生则告诉我们:“我又不想当画家,学画画干什么?”学校理念,教师态度,家长意识,学生无奈……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行走。本文想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把美术课的现实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转变一种观念,那就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学会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既有诗人的情感,又有科学家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思维导图的开发与运用意义重大。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想象创造之门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样式来看,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发散性的,有一个中央图,然后向四周发散。其实这样的图式结构是反映了它多层放射性思考模式[1],而这样的思考模式,很显然是突破了一线形的思维魔障,不仅增加了思维广度,而且延伸了思维深度,更是提升了思维的理解,打开了想象和创造的大门。
就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来说吧。如何上好初一新生的第一节美术课一直是令教师很头疼的一件事,为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让学生来个自我介绍吧,很容易跟其他学科教师的意图相碰撞,美术课也采取这样的方式摸底,那学生会很反感,一般教师就让学生自己画一幅画来了解学生,但一张没有任何目的的画又能说明什么呢?于是笔者借助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来了个创新。本课的立意,其实是一份有趣味的调查报告,了解初一学生心里真正想要什么。但采取的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法不同,不是点对点的调查,而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游戏的活动中写出自觉真实的想法。
在笔者的倡议下,全班学生一起来画幅理想画,中央图是《未来我是——》,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画出一朵大白云,意味着让理想乘着白云自由飞翔;教师又在白云后面用黄色粉笔画出一条条发散型的射线,意味着从白云后面散发出来的光芒,而这些白云和光芒的前后层次关系,又意味着阳光总在风雨后。一束光芒代表一位同学,每一束光芒上写一个理想和一个个性化签名,在全班学生的期待和兴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一幅集体思维导图,当学生们还沉浸在集体作品的自我陶醉中时,笔者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点从图像中引申开去,“让宇宙去见证我们要实现理想的决心,阳光普洒大地,每一个理想都是为大地的奉献,多么崇高、多么伟大的理想,当行走在理想之路上碰到困难时,孩子不要怕,因为我们都在宇宙的摇篮里,很安全,继续勇往直前,朝着你的理想前进,一定会梦想成真!”
教师发散式的点评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更多的想象、更多的创造,这种由发散引发的想象和创造的本领,不仅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这种通过营造集体体验活动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将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强大动力。
二、思维导图的全脑学习,打开学生的右脑直觉之门
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人的心灵有两个方面:理智与直觉[2]3。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当今社会,获得稳固和有用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理智,理智在其中得到训练和运用的唯一领域是文字和数学语言领域,因此,学习的主要训练完全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而直觉则是视觉和表演艺术、诗歌或音乐所专有的,属于少数人的天赋,很难通过教育获得。
在接触思维导图的全脑学习法后,通过大脑图解了解到,人的左右脑的分工不同,左脑主要负责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理性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包括图像在内的感性思维。如果理智属于左半脑的话,那么直觉就属于右半脑,因此,直觉并不是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而是认识之基本的和理智一样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思维导图全脑学习法的出现,为开发学生的右脑直觉能力打开了大门。
在了解人脑的秘密后,教师和学生明确了两个学习目标:(1)美术是为了完全不会画画,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并且认为自己可能永远也学不了绘画的人设置的课程。(2)美术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而是为了学会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结合思维导图全脑学习法,笔者在美术课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用绘画语言中最简单的“线”,设置了一个系列的认识大脑、开发右脑、打开心灵的实践练习。在《花瓶与侧脸》练习中训练左右脑的置换,发现左脑有时会压倒右脑,即所谓出现概念化;在《盲画手掌心的纹样》练习中训练完全由右脑作画,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发现奇迹,树立信心。在《线的练习》中让学生学习静心中创新,培养创造力,在专心中达到心无杂念、精益求精,在耐心中培养坚持到底的精神,在“静心”、“专心”、“耐心”的三种心境中实现全脑思维。实践证明,直觉是可以在“专注力”培养中诞生的。就像笛卡尔在他的《心灵的指导规则》里说的那样:“我所理解的直觉,不是指感觉之动摇不定的证据,也非从想象之胡乱堆砌而导致的错误判断,而是毫无屏障的和专注的心灵给予我们的,这种给予十分明白晓人,以至于我们所理解的东西没有任何怀疑”。
三、思维导图的图文并茂,打开学生的绘画思维之门
比尔·盖茨曾说过:“思维导图是未来我们获取与处理信息的主要工具”。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有电脑的,也有手绘的,我们提倡手绘,因为手绘思维导图能使工作变成娱乐。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一切仍然以学习为依据,着重在知识的获得;但是,假如知识不能为一个心灵开放的人所活用,就不能对个人有益,也不能对社会有所帮助。我们只是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真正有助于成长的要素,那些与个人情感、精神生活,以及在社会中和谐生存有关的要素。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准,但却远离了情感和精神需要,重视分数的教育,使我们忽略了个人内心中最重要的事物。皮亚杰认为青春期孩子的批评推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他可能对自己的作品采用更为严厉的观点,如果在比较中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他就不会再有动力去继续创作,至多只是停留在艺术鉴赏者的位置上。那么,在这里,我们得到一个有关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训:如果要防止这种艺术兴趣衰减和可能的艺术技能下降,在青春期前期,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就极为重要。
从思维导图的图文并茂的九个导图要素中可以看出,它的画图样式和色彩要求都很有讲究,它涉及到的是色彩心理学和美感心理学,它的绘制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绘画的思维。这种绘画的思维[3]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有一段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每个孩子都能被视为艺术家,所以对0~7岁阶段的儿童,教师的任务是保护,而不是指导。而在童年中期,尽管许多孩子仍然继续参加艺术活动,但若没有好教师的指导,没有激发孩子的灵感,此时他们往往缺少一种内在动力,他们更多的是寻找一种模式,大量盲目的重复和无意义的模仿。而我们面对的初中学生,正好是属于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来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思维导图,为青春期前期的孩子打开绘画思维的大门。如临摹毕加索人物线描,可以让学生把画稿倒过来,学习借助纸边、中心线等辅助线条来定位和布局,学会用比较的观察方法来确定比例关系,这是为了克服左脑画“不像”的干扰,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又如手的写生,从线描到素描的练习,目的是通过思维转换练习,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借助显像版原理,克服对素描的恐惧心理,大胆地尝试像艺术家一样去思维。再如菊花写生——情感的记录,目标是用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菊花,学会用绘画的语言,记录下与菊花“对话”的感悟。通过写生观察,打开右脑的直觉思维模式,在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中体会秩序美,教学生如何利用直觉和理智来创造绘图样式的美感。在色彩方面,如:通过对印象派大师作品的色彩考证,体会艺术家的用色方法,其实是科学与感情的完美结合;结合视觉“残像”原理,在实践练习中体会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
可以说,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我们感觉形态的有效运作,依赖于非文字符号系统的作用。所以利用思维导图开发的绘画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去学习。
四、思维导图与美育结合,打开学生的学科整合之门
有位思想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苦恼主要来自“想不通”。想不通的原因主要是只关注答案的结果,而非关注答案的生成过程。也就是缺乏对有意义经验的理解,或是心灵的闭塞,跳不出他极有限的经验范围。思维导图中的要素之一是“链接”,链接中央图,链接关键词,链接知识点,链接关系网,链接过去、现在、将来,链接成系统性的全景图,尽可能地扩大经验范围。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点连成网状体系。而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扩大经验范围。例如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辅导学生画画时,经常会将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链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只有将学生画的内容和人的关系与情感联系起来时,才能扩大学生的经验,而从毫无意义的定型记号变为富有变化和意义的表现,从一个无意义的背景进而绘出有意义的空间,这新的背景空间,就成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这里,感情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感情”的经验能加强我们对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越能跟一般经验建立起感性关系,则我们的生活必将越充实而美满。绘制思维导图就像创作一件美术作品一样,不断鼓励和启迪学生与事物间富于感情、多姿多彩、充满弹性的关系,乃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果将思维导图与美术学习结合起来,就可以打开学科之间的绿色通道。
艺术教育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统整”[4]功能,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通过自己观察创作出来的画,不仅知觉成长受到了创作过程的刺激,甚至生理上也感到使双手与视觉协调的冲动,并透过美感的产品,表现了画者能够把思想、情感、感官认知和谐地统整起来,尤其是能独创出对自己和对环境的概念。艺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一样,在其思维过程中同样严格地存在着对问题的思考、发现、解决等过程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在扩展智能的概念中,智能不仅是科学思维的能力,也不仅是逻辑和推理的能力,还包括了创造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从事艺术活动、手工艺制作和在职业场所工作的能力。而艺术的思维过程是在潜意识下完成的,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也是美感的产物,因为美感的成长包括了表达能力从混乱到和谐成长,其中感情、认知以及思想融为一体。一幅具有美感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艺术的统整,更是统整学科的的艺术。
[1]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9-32.
[2]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翟灿,熊蕾,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齐东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