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微博的孩子
2012-02-05孙藜
不知怎地,十年前在上海人民广场见到的一幅红底白字的长条标语,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字很平常,今日依然常见,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显然是为了提醒,身处那个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要留神、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我觉得它刺眼甚至是扎眼,因为这幅标语像一把刀子,一下子豁开了一个自命“国际大都市”的心脏,将我们无意识中彼此深深的提防和芥蒂、有意识中在心灵里对他人竖起的冷漠笆篱,一览无余地展示了出来。
但这些年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的神经已经超常地坚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哪怕心里厚厚的结痂已经让我们的目光东躲西藏、无处落脚;要不要扶起跌倒的老人,已经在众口喧嚣中由简单的举手之劳演变成为复杂的社会算术题。或许,造物弄人,冥冥中真是物极必反,于是,微博成了每颗备受压抑心灵的疯狂的发泄飞地,看似是振振有词的社会批评,实际上也倾泻着我们内心的暴戾之气。
更可悲的,是我们终于在现实中迎来了对自己的惩罚。刘翔摔倒了是做戏吗?被击毙的那个人真的是悍匪周克华吗?我们已经不知道该相信什么,更准确地说,我们已经不知道还该不该相信“相信”了。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句子,一下子沉默良久:“哪一天,真话都死了,网络上飘满了真话的尸体,这个时代也就跟着死亡了。”
当真诚和信任死亡了,我们还能拥有什么?公交车上不让座,我用耳光扇得你口鼻流血;网络上对骂不过,约架吧,让拳头说话……一个巨大的丛林。孤独的野兽在出没中相遇。各自据守着各自的领地,惟一共同的东西,就是视拳头为捍卫领地的最好方式。当真话的尸体成为交流的影子,那么与它同行的,便是弱肉强食的咆哮。
或许我说得有些过于悲观了。有人说,看一天微博要看三天《新闻联播》才能缓过劲儿来。或许吧,但是,有谁敢说,在这个统治全国卫视黄金时间的节目中,那套公共话语模式,与当下微博中的暴戾言辞没有因果关系呢?再往前一步,在那个“文化革命”的年代,当妻子揭发丈夫、儿子革命老子之时,最根本的人伦中的信任,早已被荡涤得气若游丝。而30年来,当我们健忘地“团结一致向前看”,进而过渡到“仇富仇官地向钱看”的时候,我们的过去,其实一直并没有远离,它在等着、瞧着,就是不反省的我们。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如果社会崩溃了,未来也就同时坍塌了。站在悬崖边,凡有心者,都来听听那个不远处的幽灵的声音吧——
我们不是微博的孩子,我们是历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