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2012-02-03陈加涛孙桂良顾有明孙忠波汤永祥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0期
关键词:开颅术式定向

陈加涛 孙桂良 顾有明 孙忠波 汤永祥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陈加涛 孙桂良 顾有明 孙忠波 汤永祥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将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心脑血管外科就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立体定向术式组及小骨窗开颅术式组,每组各50例,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术后血肿清除率、患者病死率及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结果 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立体定向方式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术;小骨窗开颅术;临床分析

由于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不断应用于临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也越趋合理,但脑血管病的根本性防治仍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现在早期、超早期的保护脑神经功能,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成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之所在[1,2]。本研究通过比较立体定向方式和小骨窗开颅两种手术方法,探索立体定向术式及小骨窗开颅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心脑血管外科就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立体定向术式组及小骨窗开颅术式组,每组各50例;其中立体定向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55.6岁;小骨窗开颅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56.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要点:①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②过度用力、愤怒、情绪激动等所致突然发病;③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肢体麻木、乏力等表现;④血性脑脊液;⑤CT或MRI检查可确诊。

1.3 手术方法 立体定向组:具体方法是在头皮上作约3公分切口后钻孔,切开硬膜,避开皮质血管进行以血肿为中心的靶点穿刺,穿刺成功后先行血肿单纯吸除,吸除量可达70%以上,对于血肿腔内残存的血凝块,可采用CUSA或旋转绞丝粉碎血块,以达到血肿引流排空,为避免破碎过度可能造成的脑组织破坏或再出血,可在单纯性大部分血肿吸除后,继续进行血肿纤溶引流,将尿激酶6000~10000IU溶于2~5 m l生理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入血肿区,闭管2~4 h后松开引流,1~2次/d,引流管可保留2~8 d,可根据引流液色泽、液量及复查CT所见来决定拔管时间[3]。

小骨窗开颅组:局麻下尿激酶溶凝块加立体定向置管引流,之后向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 2×104U,2次/d,注入后即将引流管关闭2 h,2 h后开放引流管并进行低位引流,直到血肿消失为止。小骨窗开颅组:延冠状面作一长约3~4 cm的头皮切口,开颅后十字切开硬膜,打开骨窗约2左右cm,行血肿清除,缝合硬膜,术后残腔置引流管[4]。

1.4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肿清除率、总病死率、生活自理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方法治疗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势凶猛,致死率极高,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章丘市中医医院脑科李宪峰Cushing于1903年最早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由于效果极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病的方法一度少有人采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有人总结近5年文献报告的929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死亡率为2% ~28%,功能恢复率达63%~89%[5]。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损伤小,适用于各种脑出血患者,可迅速清除血肿,在显微镜直视下医生进行手术止血,创口小,并发症少,效果可靠。但该手术方式术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由于在显微镜下操作,术野狭小,手术具有一定困难。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对正常脑组织的创伤微小,CT定位并引导立体定向仪可精确定位出血点,以最小的损伤直达目标后碎吸血肿或纤溶后吸除血肿并安置引流,整个手术过程可注入尿激酶加速血肿溶解,并可对血肿排出量进行测定,创伤小,效果好,并能判断有无再出血而采取相应措施。

我们研究中发现: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增加肿清除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提高生存的质量,且具有创伤小、有效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外科治疗方法。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70-871.

[2]夏吉勇,侯瑞光,马骥超,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6,8(8):25-26.

[3]赵宪林,王汉忠.三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比较.解剖科学进展,2007,13(1):56-58.

[4]周良学,游潮,罗林丽,等.超早期小骨窗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7):385.

[5]赵兰海.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注入治疗脑出血的初步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5(3):155.

Clinical analysis of 100 case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rgical treatment

Jia-tao,SUN Gui-liang,GU You-ming,et al.New Hospital Neurosurgery in Huainan City,Huainan 232007,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reatment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program.M ethods From April2009 to October2011 to the school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surgical treatment of 100 case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ereotactic surgical group and a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group,(n=50)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hematoma cases were followed up 3 months after the clearance rate,the mort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Results Stereotactic group 3months after surgery for hypertensive cerebralhemorrhage,hematoma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group,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wo setsofmortality of patientswith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3 months after stereotactic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group(P <0.05).Conclusion Stereotactic clin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s certainly worthy of promotion.

Hypertension;Cerebral hemorrhage;Stereotactic surgery;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Clinical analysis

232007 安徽省淮南市新康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开颅术式定向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77 例腹腔镜输卵管积水不同术式与妊娠结局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