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看中国城市化得失
2012-02-01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1月31日文章,原题:中国和城市化,第二级的追赶 中国人正从农村拥向城市。地区性大城市如成都,正竞争成为“增长中心”。
美国社会学家阿米泰-埃齐奥尼说过,“除了中国,没什么地方还对资本主义感兴趣了。”这点,从该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的城市化进程就可见一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居民人口比例已从总人口的18%上升到51.3%。未来30年中,2/3中国人将在城市生活。
成都和重庆如今受益于中央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居住着30%的人口,但GDP只占中国的17%,私人消费和收入也远远落后于东部。事实证明,“落后于东部”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不仅北京的规划者认识到这点,国际企业也明白。苹果和英特尔“移居”成都,其他投资者也纷至沓来。“福布斯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家在成都设立分公司。成都已成为“新十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中国都市之一。2011年前9个月,成都经济增长15%,而上海和北京只有10%左右。同一时期,成都“最亲密的对手”重庆的增长更是达到全国最高的16.5%。
然而,如此增长速度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为刺激经济,成都市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并给予投资者慷慨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城里的办公楼已出现1/3空置情况,但起重机仍在空中移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市面积已增长50%。美国地理学家阿内玛丽-施耐德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宝贵的农田正在成为投资者的牺牲品。
新的摩天大楼和大商场要取代小商店和小企业。城市里还矗立起一座座面向中上阶层的住宅。尽管如此,但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仍很庞大。10年来成都居民从1100万增长到1400万,其中包括250万“农转非”人口。这形成对住房市场的巨大压力。
在全中国各地,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快速加大。如今,最上层的1/5人口收入已是最下层1/5人口的6倍之多,1985年这个比例是2比1。在成都,超过4.5万家庭的年收入低于2.8万元。该市正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解决贫困和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希望以此修补城市里不断增长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裂痕。▲(作者维讷尔-纪格特文,青木译)